1.中科院最年輕博導趣解衛星導航 北斗民用芯片成本大降
2.無錫外貿進出口首破800億美元,集成電路同比增35.1%;
3.2017年北京進出口突破2萬億,集成電路129.9億元;
1.中科院最年輕博導趣解衛星導航 北斗民用芯片成本大降
1月19日下午,在中國科技館內的一間報告廳內,既有七八歲的小朋友,也有頭發花白的老者,他們都是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而來。
主講人徐穎也是講座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作為80后的她,長期從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相關建設工作,是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此前因對衛星導航及北斗系統生動有趣的科普,被外界譽為“北斗女神”。
“‘大海茫茫不辨東西,唯望日月星而行’,如果看太陽容易把眼睛看瞎,那就看星星。”徐穎在講座中依然金句迭出,以“衛星導航發展簡史——導航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為題,向大家闡述衛星導航以及北斗系統的前世今生。
今年將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導航軟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古人在“找準定位”上走過不少彎路。
導航的重要性是何時被意識到的呢?徐穎講了一個小故事——很早以前,英國和法國打了一場戰爭,英國憑借“無敵艦隊”勝出,這個艦隊總共有5艘艦船,在那個時候已經是非常強的火力,但在返航的時候,卻因“導航員”的錯誤判斷沉了4艘。
可靠的導航方法在哪里?“大海茫茫不辨東西,唯望日月星而行”,徐穎多次提及這句古語,向大家介紹天文導航,而除了天文導航,還有地文導航,在今天叫做地圖匹配技術,用來在GPS信號弱時約束前進方向。
現在被廣泛推廣的衛星導航技術主要提供三種業務,即位置、速度、時間。最常見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目前有四個,分別是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伽利略、我國的北斗。
“GPS和伽利略,比北斗早了二三十年,在大眾認可度上更具優勢,但北斗系統是唯一一個具有通信功能的衛星導航系統,在精度上也更具優勢。”徐穎介紹,北斗系統2020年才能實現全球覆蓋,而2018年是北斗的“大年”,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徐穎還分享了一則北斗系統建設過程中的軼事。原子鐘可以解決衛星導航當中所需的“精準時間”問題,最開始是我國沒有星載原子鐘,原本打算從瑞士進口,但是瑞士政府要求簽對華許可證的銷售協議,而這個協議什么時間以及怎么能夠拿到都不知道,這才讓大家意識到要做自己的北斗,就要所有核心元器件都要國產化才能真正叫做“中國的北斗”。
北斗民用芯片只需6元成本
北斗系統是一個“軍民融合”的系統,在民用市場的潛力備受期待。
“北斗通過自己的努力,現在已經成為實際上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于GNSS的供應商。”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周永彬在講座的對話環節介紹道。
周永彬進一步介紹,據其了解,北斗民用芯片已經便宜到只需要6元錢的成本,2018年大概有5000萬的芯片儲貨量,“以后大家在市面上將會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北斗的產品,北斗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會有越來越多、越來越充分的應用”。
政府部門亦在大力推廣北斗民用。交通運輸部官網1月18日披露,相關部門印發相關文件,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交通運輸全領域實現應用。
在資本市場,“北斗概念股”也是一片熱火朝天。而徐穎則為廣大投資者支招,北斗是大國重器,大部分基礎設施是國家建的,企業和北斗“扯上關系”就一定是終端側,比如芯片。
根據券商研報,北斗產業將在物聯網、信息安全等多個行業爆發。不過,參與講座對話環節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戰略規劃室主任張偉在會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北斗無疑有著光明的前景,目前北斗系統的民用還無法達到“物聯網”等所需精度,“毫米級是相對靜態的,真正動起來就到不了這個級別了”。
但各路資本已經開始搶灘“北斗產業”。“我的觀點是大家現在都只是在買門票,最后應用場景如何落地還不知道。”一位來自明勢資本的投資人向記者表示,其所在資本已入局“北斗產業”,目前仍在尋找下一個標的。
2.無錫外貿進出口首破800億美元,集成電路同比增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