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保局長的名字叫電池
“我的名字叫‘電池’!”張緒英遇到新上任的縣環(huán)保局長,這樣自我介紹。
張緒英,53歲, 19 年前下崗,家住臨邑縣,一個十多年來收集廢舊電池的環(huán)保志愿者。 3月初,素不相識的她給記者打來求助電話,隨后的采訪讓記者了解到一個環(huán)保志愿者的艱辛之旅。
兒子的新房成了倉庫,廢舊電池幾乎堆到天花板
張緒英的家,是臨邑縣城里一個普通的小院,不同之處在于門口掛著個回收廢舊電池的牌子,迎門有臺磅秤。五間北屋,當(dāng)張緒英推開其中一間的屋門時,雖然記者曾設(shè)想過無數(shù)次,眼前的情景還是只能用“震驚”兩字來形容。
滿滿一屋子扎緊口的塑料編織袋,幾乎從地面一直堆到天花板,一些編織袋的表層已經(jīng)破損,隱約可見里面花花綠綠的廢舊電池。
“沒法往上撂了,” 張緒英說,要往上撂必須踩著底下的上去,而底下這些編織袋都有年頭了,特別是太陽能曬著的那些,即便用布遮著,也老化得很快。
張緒英手指輕輕碰碰一個看起來還完好的編織袋,表層立刻出現(xiàn)一個洞。“酥了,碰不得。”
張緒英又帶記者來到院子里。影壁的后面,用板子架起,塑料布蓋著的,還有好幾十袋。
記者大致一數(shù),屋內(nèi)的和院子里的加起來,大約有 600 袋。“一袋最輕也有30公斤,沉的得有50公斤,總共20多噸吧。”張緒英說。
張緒英的老伴老趙在一旁說:“ 這間屋是兒子的新房,結(jié)果讓她當(dāng)成了存放廢舊電池的倉庫。這么多廢舊電池堆在家里弄不出去,真成了一塊心病。兒媳婦懷孕的時候,回來就穿著防輻射衣。”
路邊的廢電池,別人都看不見,她就是晚上也能看見
張緒英從縣棉廠下崗后,賣過啤酒,做過玻璃鋼加工,生活一度還算殷實。大約是 1998年,她從報紙、廣播、電視上知道了廢舊電池的危害,“越來越覺得這東西不該亂扔”。她先是外出時路上撿,向親朋好友收集,后來又自己出錢,大摞大摞地印宣傳單,挨家挨戶散發(fā)。
聽說濟南有一種廢舊電池回收箱,張緒英千方面計打聽到生產(chǎn)廠家,180元一個,一次就拉回了五六個,放到商場和學(xué)校;她每個月都要批發(fā)好幾箱新電池回家,以舊換新。她上老年大學(xué)聽課,包里總?cè)铣珊械碾姵兀诺酵瑢W(xué)的桌子上,“不用多說話,人家有廢舊電池給你攢著。”
“路邊有廢電池,別人都看不見,她就是晚上也能看見。有時候她騎自行車出去看見廢電池,如果急著趕路沒撿,就一定要再專門回去找。”她的丈夫老趙說。
再后來,張緒英回收廢舊電池“ 上了層次”:對那些量大的,上秤收,每公斤4角錢,有多少收多少。
張緒英出名了,先是當(dāng)?shù)匾恍捌茽€王”注意到她。他們按每公斤3角錢收,又轉(zhuǎn)手賣給她。
在張緒英家,記者看到了成摞的沒有散發(fā)出去的宣傳品,還有一個賬本。隨便翻閱賬本,記者看到 2006年3月26日,有個叫李受廣的回收戶送來了 257.5公斤,一共支付給他103元錢。
記者還發(fā)現(xiàn)這樣一句話:“2008年2月17號陰歷正月十一,從今天開始每斤上調(diào)一角,一公斤按陸角。”張緒英說沒辦法,那一陣廢品都漲價,你不漲他們不干。
后來,家里添丁進口,兒媳生下“ 龍鳳胎”,雇了保姆,再加上上高中的女兒,日子一下子緊起來,但張緒英仍不拒絕人們源源不斷送來的廢舊電池。做買賣攢下的一點積蓄,就這么投到回收廢舊電池上了。“這幾年‘?dāng)』稹耍瑳]法堅持了。一想到就難過。”
環(huán)保怎么成了“走鋼絲”,沒有同路人
“剛開始的時候就想著收,沒有過多考慮收了怎么辦,覺得國家肯定有辦法。”張緒英說。
其實,為了給這些廢舊電池尋找出路,她這些年沒少跑縣環(huán)保局,信訪辦也去過,就是解決不了問題。
張緒英說,這次之所以打電話向記者求助,最直接的原因是,她的剪報本上,保存著2006年3月《大眾日報》經(jīng)濟版編發(fā)過的兩篇文章,一篇是《誰來回收廢舊電池》,另一篇題為《廢舊電池處理需要政府出手》,那時記者是經(jīng)濟版的責(zé)任編輯。
采訪期間,記者又陪同張緒英跑了一趟縣環(huán)保局,從法規(guī)信訪科一位女同志那里得知,該局曾經(jīng)幫助聯(lián)系過一家處理舊電池的企業(yè),但是張緒英好像不合作。
記者向張緒英求證這件事,張緒英說,最讓她想不通、也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企業(yè)來的人說,要是往他們那里拉,得張緒英自己出運費。
從環(huán)保局出來已是正午,張緒英住的小巷里空無一人。“我是在走鋼絲啊。”張緒英仿佛在自言自語。記者問:什么意思?她說:“沒有同路人。”
網(wǎng)友說,政府應(yīng)該幫助張大姐解決面臨的尷尬
第二天中午,就在記者和張緒英吃飯的時候,來了一位婦女,拎著一個塑料袋,廢舊電池大大小小一共是70節(jié),來換新電池。
晚上,在張緒英家附近的便民診所里,鄰居王桂榮說:“ 她生活挺困難,還自己掏錢買新電池?fù)Q給我們,想想真不該要她的!”
鄰居張家君說:“一開始,我們認(rèn)為她收舊電池是做買賣,肯定能發(fā)。后來才知道她是自己掏錢搞環(huán)保,到現(xiàn)在還都放在屋里污染自己。她是為社會做貢獻,政府應(yīng)該表揚,幫她解決這個問題。從經(jīng)濟上說,給她補償也是應(yīng)該的。”
在臨邑,有不少人知道張緒英,臨邑電視臺也采訪過她。百度貼吧的臨邑吧上,有個《張緒英癡心環(huán)保遇難題》的帖子,網(wǎng)友留言的內(nèi)容有對張緒英贊揚和鼓勵:“燭光雖弱,也能照亮一隅,大家一起努力啊。”有對她現(xiàn)在的處境表示同情和無奈:“憑一己之力,絕對難以挽回不斷惡化的環(huán)境!社會問題,我,無能為力!”
還有一部分是對政府的建議:“為了不讓像張大姐這樣熱心環(huán)保的人士傷心和煩惱,政府部門和環(huán)保部門是否應(yīng)該積極想辦法幫助張大姐解決一下面臨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