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文介紹了第三代(WCDMA)和第四代(OFDM)手機調制方案及其關鍵傳輸特性,以及用于傳輸部件和組件開發/生產測試的測試放大器所需功能涉及的基本概念。
本文中所有例證均選取移動電話系統下行鏈路(基站到移動電話)進行測試。
WCDMA
WCDMA(寬帶碼多分址)是第三代(3G)移動電話網絡UMTS的定義空中接口。采用直接序列擴頻(DSSS),將“偽噪聲”擴頻碼與用戶信號結合,通過帶寬傳輸用戶信號。將不同代碼分配給不同用戶,通過同一帶寬實現多種信號同時傳輸。由于信號分配代碼相同,接收端可還原(解擴)復合寬帶信號中的特定信號。還原過程中,寬帶中所有其它擴展信號均表現為噪聲。
DSSS數據傳輸
通過DSSS,用戶基線數據由眾多擴頻碼的其中之一調制。此類代碼也稱為“信道化碼”,每一個代碼是一個高速率(3.84兆位/秒)、循環重復的偽隨機二進制序列,可“碎化”基線數據,達到3.84MHz的帶寬。
圖1(a)展示了數據傳輸與數據還原時的波形,此處–1=邏輯0,+1=邏輯1。前三個曲線表示傳輸過程。曲線1表示用戶基線數據,曲線2表示分配給每一用戶位的8位擴頻碼,曲線3表示曲線2在曲線1處“碎化”后得到的擴展信號。曲線3表示傳送的信號。
圖1(a) 通過擴頻碼1傳送用戶數據,接收端用相同代碼產生交叉關聯時還原(標記為解擴碼1)
接收端利用相同的擴解碼(曲線4)結合傳送信號來恢復信道數據,由此標記為“解擴碼1”。曲線5表示恢復后的用戶數據。這一過程即為“解擴”,在數學上與解擴碼構成傳送擴頻碼交叉關聯。交叉關聯在第3頁“正交性”部分作出了闡述,但概括起來,即使擴頻碼與解擴碼增加異或非門功能。
圖1(b)表示將傳送的擴展信號與不同的擴解碼結合后的結果。前三個跟蹤曲線表示與圖1(a)相同的傳送過程。不同的是,接收端用標記為“解擴碼2”的另一解擴碼時,數據未恢復(曲線4與5)。
圖1(b) 通過擴頻碼1傳送用戶數據,接收端用解擴碼2產生交叉關聯時不恢復
正交性
WCDMA采用正交可變擴頻因子(OVSF)碼,實現多信道同時傳輸,并保證信道數據速率靈活性。所有的OVSF擴頻碼都是“特別的”,相互正交的,即彼此可在3.84MHz傳輸頻帶共存,無交叉干擾。
為實現正交性,各代碼需具備以下屬性:
• 任意兩種代碼交叉關聯=0
• 自相關性除以每個數據位的碼片位數量=1
• 必須擁有與-1和1同等數量的代碼
按照這些規則,我們將檢驗擴頻碼1和2作為示例。
按照規則逐條驗證:
(1)交叉關聯=0
兩個數字序列的交叉關聯性是二者相似度的尺度。R(A.B)表示為序列位的乘積之和。
假設A為圖1(a)中的擴頻碼1,B為圖1(b)中的擴解碼2,如下所示:
A={-1, 1, 1, -1, 1, -1, -1, 1}
B={1, -1, 1, -1, 1, -1, 1, -1}
R(A.B)={(-1x1)+(1x –1)+(1x1)+(-1x1)+(1x1)+(-1x–1)+(-1x1)+(1x–1)}={0}
如前文所示,利用異或非門,即可在門級輕易實現交叉關聯的函數。
(2)自相關性÷每數據位的碼片位數量=1
自相關本質上即是序列的交叉關聯函數。
R(A.A)={(-1x-1)+(1x1)+(1x1)+(-1x-1)+(1x1)+(-1x-1)+(-1x-1)+(1x1)}={8}
R(B.B)={(1x1)+(-1x-1)+(1x1)+(-1x-1)+(1x1)+(-1x-1)+(1x1)+(-1x-1)}={8}
這兩種擴頻碼每數據位均有8位碼片位,其中每數據位的碼片位被稱為擴頻因子(SF)。因此自相關除以SF=1。
(3)擁有同等數量的-1與1
最后,擴頻碼1與擴頻碼2擁有相同數量的-1與1,因此這兩種代碼滿足第三種正交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遵守規則即可產生偽隨機碼,因其類似噪聲被稱為偽噪聲(PN)。
可變擴頻因子
如上所示,擴頻碼1與擴頻碼2均含8位擴頻因子。下行鏈路擴頻因子取值在4至512之間。在低擴頻因子既定的條件下,當用戶要求數據傳輸更快時,系統可分配用戶不同的數據傳輸速率及不同的擴頻因子。這正是正交可變擴頻因子“可變”由來。注意3.84兆位/秒的碼片速率是恒定的,因此相對于可變SF來說,分配給用戶基帶的數據速率是不同的。
直接序列碼擴頻后附加了擾碼。擾碼可幫助移動電話識別正在聯系的基站。
OFDM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