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被視為5G預商用元年,3GPP 5G SA標準凍結,5G網絡設備、終端、芯片、應用等都取得了不錯發展,消費者以及各行業企業已感知到5G。2019年,5G商用已被多個國家提上日程。如中國將發布5G臨時牌照,打響發令槍。
可以看到,目前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所有人都在苦練5G內功,緊盯市場風吹草動。尤其是在宣傳層面,2018年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聯想、一加等多個手機品牌就在爭奪“5G手機首發者”稱號,甚至在爭奪中擦槍走火。
在任何一場市場競賽中,企業如果能提前布局,就能增大獲勝的幾率。在5G方面,很多企業將5G作為戰略發展方向。比如華為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5G研究,高通很早就布局?5G,三星、Intel也在大力發展5G。許多企業希望借5G實現彎道超車。
其實,5G手機要真正走向大規模普及,還需要一定時間。所以整個2019年,終端領域的競爭將不僅只在手機領域,還要包括家庭路由器、CPE等網絡設備。
2019年是5G終端關鍵一年,誰能率先在終端領域積累用戶和口碑,就能占據5G之戰的優勢,也將奠定未來5G全局勝利的基礎。我們看到,華為的5G終端實力令業界矚目。
5G商用前夕波濤洶涌
5G商用前夕可謂是暗流涌動。目前,全球運營商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5G商用部署,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已有182個運營商在78個國家進行了5G試驗、部署和投資。我國宣布將在2019年開始試商用,2020年推動規模商用;韓國預計將在2019年開啟規模商用;歐洲地區則將以產業互聯網探索為主,預計個別激進運營商將在2019年試商用。
不僅在5G商用規劃方面,各國競爭激烈,而且在5G標準制定過程中,也是明爭暗斗。5G三大編碼候選技術的背后實則是三國之戰:美國以高通領隊主推LDPC,法國主推Turbo2.0,以及中國以華為為首的Polar code。從標準制定結果來看,高通收下了長碼和短碼的制定,而華為經過激烈的競爭取得了控制碼的標準。
從全世界5G標準立項并且通過的數量來看,中國移動擁有10項,華為擁有8項,愛立信擁有6項,高通擁有5項,可以看出,以中國移動、華為等為代表的中國,處于第一陣營。
在5G網絡方面,華為、愛立信、諾基亞最近不斷傳出在全球領域搶占5G大單消息。在芯片領域,高通、華為海思、聯發科、紫光展銳等都有規劃。比如處于5G芯片領域第一梯隊的華為與高通都已公布了5G芯片。高通此前發布了5G基帶X50。華為最新發布5G終端基帶巴龍5000(Balong5000),符合5G標準R15規范,同時兼容2G/3G/4G網絡,該產品主要應用在小型網絡終端產品上。
在終端領域就更為熱鬧,三星、OV、小米這樣的企業已在2018年就開始宣傳自己的5G手機。此外,各大企業都布局自己的5G終端產品。比如小米、一加、OPPO、vivo等在內的高通系手機企業,在2018年底就采用驍龍855移動平臺并配合驍龍X50 5G新空口調制解調器系列,開發5G終端。華為在2018年“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也展示了Sub 6GHz的業界首個5G商用CPE終端產品,同時支持獨立組網(SA)和非獨立組網(NSA)雙架構。
5G商用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商用場景。為此,在應用層面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像華為、愛立信等通信企業在建立實驗室推動應用落地,垂直行業也在積極參與。比如交通、能源、視頻娛樂、工業、智慧城市、醫療、農業等垂直行業也在積極的探索5G的相關應用。甚至是在最近一期的《曉說》中,高曉松在清華大學發表了題為“5G與區塊鏈對未來文娛產業的影響”的演講。可以看出,各界對5G的關注度在不斷升溫。
5G商用前夕,各方都在積極進行大戰前的部署,彼此虎視眈眈,箭在弦上。從2G時代語音,到4G時代視頻通話,再到5G時代全息3D通話互動,每十年一個輪回,讓所有企業清晰的認識到,5G是決定科技企業未來10年能否活下去、活得更好的關鍵點之一。
華為5G:發力早、投入大、布局廣
在這場5G戰爭中,盡管大家都重視,但每個企業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量不同,這也導致各方的目前5G實力存在高低。其中,華為作為較早進入5G領域的企業之一,對于5G的重視不言而喻。正如前文所講,華為早在2009年就開始研發自己的5G技術;2013年,更是專門聘請了300多名全球頂級的無線領域專家、宣布了6億美元的5G研究投資;2016年,成立了專門負責5G產品開發的5G產品線,目前有超過5000人正在從事5G產品開發;2017年華為在5G產品化方面的研發投入就高達40億元人民幣;2018年更是增加到50億元人民幣。
除了布局早以及研發上的巨大投入外,作為華為掌舵人的任正非對5G有著明確的戰略定位。在上研所5G業務匯報會上,任正非發表5G戰略內部講話,他表示:“在5G的問題上,我們就是要下定決心做到戰略領先。”
他更是將5G比喻為“上甘嶺”,并表示:“我們5G就是爭奪‘上甘嶺’,就是世界高地。5G這一戰關系著公司的生死存亡,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場‘戰爭’中不惜代價贏得勝利。”
這樣的決心,也讓華為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在西方各國對華為5G技術采取措施的時候,英國電信首席架構師麥克雷(Neil McRae)曾公開表示,華為是?“唯一真正的5G供應商”,這樣的表態也從側面反映了華為在5G技術方面的能力。
華為5G技術實力到底如何?也許我們可以具體從以下幾方面來重新審視。首先,華為在5G上可謂“十年磨一劍”,從標準到全球測試,從試商用到商用,成績斐然。據統計,華為已擁有軟空口架構、極化碼、上下行解耦等在內的八大關鍵技術。另據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發布了一份5G專利報告顯示,在擁有5G SEP專利數量上,華為僅次于三星。而在5G標準技術貢獻排名中,華為位居第一。
其次,從系統基站、承載到終端芯片,華為均有發力,實現5G端到端商用系統。一方面在IMT-2020測試結果方面,華為系統性能全面領先。另一方面,華為擁有全球首個ASIC芯片小型化CPE。該CPE在韓國LGU+展示的IPTV@5G業務中,實現下載峰值達到2Gbps。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華為在2018年一季度發布了全球首款基于3GPP標準的商業芯片Balong5G01,成為全球唯一能夠獨立提供5G端到端產品與解決方案的設備商。
再次,從通信領域到垂直行業,華為擁有最廣泛合作,5G業務孵化能力強。一方面,華為擁有186多家產業合作伙伴,開啟45個全球合作項目以及20多個歐洲聯合創新項目。另一方面,華為聚焦人、家庭、垂直行業三大領域,以及包括低空數字化、云AR/VR在內的5大課題,可以說華為已經提前為5G構建生態。
最后,華為在5G終端方面的實力深厚。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在手機領域,華為是唯一擁有自研5G芯片能力的手機制造商。此外,華為也是全球唯一涉足芯片、標準、通信系統、手機等全領域的企業。可以說,華為在終端領域擁有最全的技術儲備。這也印證了華為有能力為全球消費者帶去有價值的5G終端產品。
5G終端規模商用第一戰不只在手機
5G之戰先在eMBB,即移動寬帶領域。在2019年,5G手機多是運營商試商用和嘗鮮版。5G終端擁有多種形態,其中移動路由、CPE(客戶端WAN口接入設備)作為與最終消費者接觸最為緊密的設備之一,在5G第一戰中很有可能超越手機成為熱點,讓AR、VR擺脫有線的束縛。基于移動寬帶終端,5G將大大釋放AR、VR商業價值,創造新的物種。
此外,5G提供了比現有4G多10倍以上網絡容量,讓網絡不再成為寬帶接入的瓶頸。5G移動路由、5G?CPE可以很好地解決4G網絡容量、體驗速度、時延等瓶頸,為無線4K HDR電視、視頻監控、4K直播等業務開展提供可能。
從華為5G終端發展思路來看,華為首先發布了商用5G無線路由器CPE pro,或會發布5G無線隨行Wi-Fi產品。這兩款產品可以很好地驗證5G手機基帶Balong5000。2019年下半年,預測華為會推出搭載麒麟990芯片(集成5G基帶Balong5000)的5G智能手機。
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華為也正是按照這個規劃進行。據筆者了解,華為5G CPE Pro是業界首款支持7nm制式、搭載Balong 5000的產品。該產品是同時支持4G、5G(NSA,SA)?組網的芯片。這讓運營商在任意組網升級時,用戶都不用更換CPE。
該產品擁有200MHz大帶寬,5G模式4Gbps下載速率,4G模式下1.6Gbps下載速率,即使在5G覆蓋不足的地方,該產品也能通過4G補齊8K高清業務體驗,可以說是華為最好5G覆蓋解決方案。
此外,華為5G CPE pro還提供了Wi-Fi 6 802.11ax解決方案,支持WLAN組網峰值速率達4.8Gbps,讓Wi-Fi組網下行不再成為瓶頸。該5G CPE pro采用雙極化高增益巴倫天線設計,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了30%以上的信號強度,多一格信號,多穿一堵墻。如此一來,華為5G CPE pro成為接收信號最好的覆蓋解決方案。該產品還擁有大包業務8K視頻不卡頓、小包游戲、搶單高幀高速不掉線等優勢。
再看華為規劃的5G隨行WiFi產品。該產品同樣采用7nm制式,搭載Balong 5000。在5G模式下,該產品擁有4Gbps峰值下載速率,在移動狀態下可以基于5G商用網絡實現100Mbps左右的高速體驗。該設備還如延續了4G隨行Wi-Fi的特點,是口袋里的5G轉Wi-Fi設備。一些高端商務人士可以通過這樣一個設備為電腦、手機、Pad等所有隨身智能設備提供高速的寬帶接入。
在移動寬帶終端之后,5G手機、5G折疊手機必然是重要競爭點。這些手機的實現,需要廠商與運營商網絡不斷匹配和優化。從這個角度看,因為華為與全球170多國的運營商合作,所以在5G手機現網體驗上你,要更有優勢。而且,筆者在華為北研所看到由全球各地數量龐大的基站組成的機房。基于此,華為手機能夠在研究測試階段就很好適配不同頻段和制式的5G網絡。要知道,這些基站的投入金額巨大,是其他手機廠商無法做到的。
所以說,華為在5G手機通信方面必然擁有領先優勢。而在規模制造方面,華為的工廠更高智能,可以保證產品實現高品質、高質量。要知道,2018年華為手機實現超過2億部的銷量,對供應鏈和生產能力是一次極大的考驗,但華為也成功應對,極大提升了手機制造力。
結語
一步快、步步快。在5G商用這場戰役初期,企業占據主動權,才能有機會勝利。華為在5G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還在不斷持續發力,將給人們生活,以及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改變。
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表示的那樣,5G的創新能力,正在把ICT推向新高度,基于5G帶來的五個革命性變化,產業各方要打破慣性思維,定義新終端,開發新應用,突破新體驗,最大化5G創新價值。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