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月底,我國虛擬運營商正式商用將滿一個月。經過了長達5年的試點后,虛擬運營商目前仍處于實際商用的探索階段。據記者了解,許多有志于申請牌照的企業正在努力嘗試商用后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領域,比如物聯網等。但由于錯過了通信網絡擴張的最好時期,如今,面對提速降費的壓力以及各種電信詐騙的影響,虛擬運營商的未來發展方向看起來并不明朗。
漫長試點期
所謂虛擬運營商是指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即企業可以從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處承包部分通信網絡使用權,然后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自己組合套餐并銷售給最終用戶。這部分企業被稱為虛擬運營商。目前市面上以170、171開頭的手機號大多屬于虛擬運營商。
實際上早在2013年5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就發布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正式啟動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工作。2013年12月,工信部向11家企業發放了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引入虛擬運營商的初衷是為了打破行業壟斷,給移動、電信、聯通三家獨大的通信市場注入活力,試圖利用“鲇魚效應”倒逼行業發展。試點的5年中,先后共5批總計42家虛擬運營商開啟民營移動通信運營之路。
但這項在試點之初被寄予厚望的政策,進行得并不如預期順利。
最初,試點的周期被設定為兩年,但是由于在試點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遲遲沒能有效解決,試點期一再延長,最終到今年5月1日才開始正式商用。此時5年已經過去。
據記者了解,問題主要是試點期間頻繁出現的電信詐騙等惡性事件,讓虛擬運營商難以落實實名制等弊端凸顯。尤其在2016年的前三季度,虛擬運營商試點中的許多問題相繼暴露出來。在此期間,工信部曾公開約談三家虛擬運營商,并通過多輪暗訪方式,抽查曝光存在違規行為的企業名單。
一時間,虛擬運營商被貼上了諸多標簽,移動轉售業務走入低谷。經過整治,從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這一局面才有所好轉。
工信部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虛擬運營商累計發展用戶為4300萬戶,占國內移動用戶總數的3%。同時直接吸引民間投資約30億元,這與中國龐大的移動通信消費市場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經過2017年一年的恢復,截至2018年年初,虛擬運營商共吸引約6000萬用戶和超32億元民間投資,其中42家試點企業中僅有17家轉售企業用戶規模超過100萬戶,3家企業的用戶數超過500萬戶,用戶規模最大的企業也僅僅突破1000萬戶。
用戶數增長乏力,投資數額較小,也影響了各家虛擬運營商的運營效益。公開數據顯示,在試點期間,這些本來想在電信市場淘金的虛擬運營商們,經營狀況并不樂觀。截至2017年底,僅有13家轉售企業實現當年累計盈利。
錯過好時機
被寄予厚望的政策為何最終出現如此局面?除了試點期較長,政策長期不明朗的因素外,我國虛擬運營商的出現可以說生不逢時。
國內通信市場的爆發增長期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前十年,這20年間,三大運營商借助先天優勢吸納了數億用戶,基本上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在這種背景下,虛擬運營商再進入這一市場,且還要依賴三家基礎運營商,其經營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近些年三大運營商的傳統紅利也在消失,本身就面臨巨大的挑戰。虛擬運營商在此時加入競爭,已經沒有太多市場可分。
近三年來,政府部門不斷給三大基礎運營商施加壓力,督促其加大提速降費的力度。從數據來看,我國通信網絡的提速降費近三年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而且工信部還明確要求三大運營商2018年要繼續加大提速降費的力度。這就意味著,虛擬運營商也要隨之不斷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對他們的經營能力帶來極大考驗。
一位電信行業專家就指出,在提速降費的大趨勢下,虛擬運營商在價格上的優勢幾乎殆盡,此種情形下,如何讓用戶繼續選擇使用是它們普遍面臨的問題。
掘金物聯網
業界普遍認為,盡管面臨諸多發展難題,但隨著正式商用的啟動,虛擬運營商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據記者了解,此次正式商用不僅取消了經營主體資本屬性的限制,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可以申請經營轉售業務,還豐富了轉售業務范圍,首次提出鼓勵轉售企業發展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
有業內專家表示,正式商用的牌照意味著企業業務拓展的更多可能性及新變現方式的想象空間。
電信專家付亮認為,隨著虛擬運營商商用牌照正式發放,今后一定會引入更多的新企業參與競爭,而且企業還可以豐富原有的生態系統,結合自身業務,為用戶提供更有黏性的服務。
此外,外國電信企業的加入也會進一步加劇我國通信網絡市場的競爭格局。
競爭會加大,創新也會增多,其中物聯網可能成為各家虛擬運營商爭奪的重要領域。
據記者了解,早在三年前,試點中的虛擬運營商就已經開始布局物聯網,此次工信部也明確提出轉售企業在確保落實行業卡實名登記和網絡安全的前提下,發展物聯網行業應用等新技術新應用。有分析人士認為,進軍物聯網是虛擬運營商發展的新契機,國內約三分之一以上的虛擬運營商都已經開始布局這一市場。例如,小米移動目前已擁有超過千萬的物聯網連接數。
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苗建華認為,虛擬運營商雖然普遍規模小,但是專業性和針對性比較強,實施物聯網業務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通過細分市場,圍繞客戶需求,實施個性化的定制服務,使業務的解決方案更加準確有效。
蝸牛移動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虛擬運營商還處在發展初期,隨著不斷探索,肯定能找到不同的發展之路。
業界專家指出,雖然面對著提速降費、電信詐騙、市場競爭大等各種壓力,但是隨著政策逐漸放松管制,虛擬運營商雖然錯過了擴張的最好時機,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然有很大的機會和創新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