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類腦計算機通過模擬海馬體記憶機制,實現對大腦內部記憶信息的存取,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統。
2020-09-17 11:39:002119 神經形態晶片(模擬人眼與人腦神經元的晶片)是由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發明者之一的Carver Mead在1980年打造的。Mead的創舉最終獲得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重視,甚至將1990-1999年定為“大腦年代”(Decade of the Brain)。
2015-09-29 16:02:591633 美國當地時間8月3日,IBM官方宣布了他們的最新成果——首個人造神經元,可用于制造高密度、低功耗的認知學習芯片。
2016-08-05 11:00:141742 IBM蘇黎世研究中心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納米尺度隨機相變神經元。IBM已經構建了由500個該神經元組成的陣列,并讓該陣列以模擬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進行信號處理。
2016-08-05 11:34:57988 電子發燒友早八點訊:近日,中國和新加坡科學家合作,利用二硫化鉬創建出一種新型“神經元晶體管”。每個晶體管能模擬大腦中的單個神經元執行計算任務,可成為構建各種類神經硬件的基本組件。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納米技術》雜志上。
2017-07-07 01:09:111114 像大腦一樣思考。 ? 以目前世界排名第二的超算IBM Summit為例,其運算速率已達200 PFLOPS,但大腦的運算性能仍然是它的5倍。研究人員開始反思為何不仿制一個大腦結構的芯片,依照人體神經元網絡結構打造的神經形態芯片也因此出爐。 ?
2021-08-12 09:45:393975 =viewthread&tid=287358&fromuid=286650028《PID神經元網絡及其控制系統》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pdf(6M)希望大家多頂頂,提升提升人氣。`
2012-12-02 09:08:00
,這種機制是基于事件的異步并行稀疏計算的脈沖神經網絡(SNN)算法。自然神經元網絡是由電化學反應驅動的,類似于大腦突觸。他們表現出優越的演繹能力、學習自主性、適應性和認知能力。非神經網絡組織信息的方式
2022-04-16 15:01:00
;Wij為接點連接權值;f為傳遞函數。權值修正式中z為新學習因子;h為動量因子;Ej為計算誤差。誤差計算 式中tPI為i節點期望輸出值;aPI為i節點計算輸出值。 由于神經網絡的神經元個數不確定性,經
2018-10-24 11:36:52
人腦中的神經系統精密而復雜成人的大腦擁有超過1000億個神經元[MOU1] 每天要進行數萬次的計算計算機系統發展到今天仍無法企及人腦的萬分之一
2019-07-29 08:36:26
的使用,減少了節點數,節約了開支。1、LONWORKS神經元芯片神經元芯片選用的是 TOSHIBA的64腳的TMPN3150B1AF,它通過11只I/O引腳與指定的外部硬件相連,這11只引腳可配置多種
2018-12-20 10:57:49
學習和認知科學領域,是一種模仿生物神經網絡(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數學模型或計算模型,用于對函數進行估計或近似。神經網絡由大量的人工神經元聯結進行計算。大多數情況下人工神經
2019-03-03 22:10:19
是一種常用的無監督學習策略,在使用改策略時,網絡的輸出神經元相互競爭,每一時刻只有一個競爭獲勝的神經元激活。ART神經網絡由比較層、識別層、識別閾值、重置模塊構成。其中比較層負責接收輸入樣本,并將其傳遞
2019-07-21 04:30:00
期望的輸出。BP神經網絡算法推導(更新權重和偏倚):從上面推導可以發現:對于任意從神經元i(輸出神經元/隱層神經元)至 神經元j(隱層神經元/輸出層神經元)的權重w ijwijw_{ij},其權重更新
2019-07-21 04:00:00
物體所作出的交互反應,是模擬人工智能的一條重要途徑。人工神經網絡與人腦相似性主要表現在:①神經網絡獲取的知識是從外界環境學習得來的;②各神經元的連接權,即突觸權值,用于儲存獲取的知識。神經元是神經
2018-10-23 16:16:02
人工智能發展第一階段,開發近紅外光激發的納米探針,監測大腦深層活動,理解神經系統功能機制。開發、設計電壓敏感納米探針一直是個技術難關。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監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近日《美國
2021-07-28 07:51:24
”,可以為細胞提供與實際人類大腦相似的交互環境,研究人員可以在這些環境中更清晰地觀察大腦的發育和功能,研究相關大腦疾病的療法,并對有應用前景的新藥物進行測試。髓鞘是一種覆蓋在神經纖維上的結構,可以幫助神經元
2018-08-21 09:26:52
生物體其大腦神經元的完整「連結地圖」)的傳輸,啟動與行動相關的神經元。如影片中所示,整條「虛擬線蟲」共有 302 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都分別以不同的程式管理,程式之間利用 UDP(User
2015-03-04 16:50:09
一個病人坐在腦磁圖(MEG)掃描儀里。當一組神經元同步發射時,MEG 掃描儀可以迅速從神經元的電流中檢測到微弱的磁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科學家們將其添加到他們的技能庫中,幫助加深我們對大腦的理解
2023-03-29 11:06:08
如何去設計一種自適應神經元控制器?求過程
2021-05-17 06:56:43
交叉相連的神經元啟發。但與大腦中一個神經元可以連接一定距離內的任意神經元不同,人工神經網絡具有離散的層,每一次只連接符合數據傳播方向的其它層。例如,我們可以把一幅圖像切分成圖像塊,輸入到神經網絡的第一層。在
2017-04-20 14:15:25
概述:ZISC78是由IBM和Sillicon聯合研發的一種具有自學習功能的徑向基函數神經網絡芯片,它內含78個神經元;并且采用并行結構,運行速度與神經元數量無關;支持RBF/KNN算法;內部可分為若干獨立子網...
2021-04-07 06:48:33
中,查爾斯·利伯的團隊對初期工作進行了擴展,顯示網狀大腦植入物可以整合到小鼠大腦中,使其神經元記錄能持續至少8個月。在今年發表于《神經病學新觀點》的論文中,查爾斯·利伯和同事寫道:“我們的工作前提是,通過匹配
2018-11-22 22:19:40
譯者|VincentLee來源 |曉飛的算法工程筆記脈沖神經網絡(Spiking neural network, SNN)將脈沖神經元作為計算單...
2021-07-26 06:23:59
小鼠腦部細胞培養物進行相關實驗后發現,利用石墨烯材料制造的電極能安全地與腦部神經元連接,且連接后這些神經元可正常傳遞電波信號,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這些與神經元直接連接的電極能把腦電波信號傳遞給外界
2016-02-01 15:39:08
采用單神經元自適應控制高精度空調系統仿真摘要:暖通空調領域中的被控對象(空調房間)大多具有大滯后、慢時變、非線性特點,且受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經典控制方法難以實現精確控制。該文正是針對上述實際,將
2010-03-18 22:28:19
在一塊PCBA中,我們所看到的器件最多的一定是電阻。如果說芯片是電路的大腦,那么電阻便是連接各肢體的神經元。在高速電路設計中電阻的應用主要有六點。
2021-02-24 09:25:34
基于單神經元的張力控制系統的設計與仿真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the Tens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ingle Neuron
2009-03-16 12:26:4519 由Cypress公司和Toshiba公司制造的神經元芯片CY7C5120是組成LonWorks控制網絡的核心.其芯片內集成了介質訪問控制、網絡管理、控制應用等三個處理器,且內嵌LonTalk協議,并在ROM固件映像中
2009-04-28 17:38:1869 PSD3XX 和 神經元3150芯片如何進行接口
2009-05-13 10:55:2717 PSD3XX 和 神經元3150芯片如何進行接口
2009-05-15 14:08:597 文中給出從微分先行PID 算法派生出的神經元PID 控制器,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軟件對該控制器在電加熱爐中的應用進行仿真研究。仿真結果表明,神經元微分先行PID 控制不但具有微分先
2011-05-23 15:29:4266 將一種根據誤差的大小來調節比例系數K值的單神經元PI控制器引入到逆變器的控制回路中,可以實現在線調整參數,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賴于系統的模型。仿真結果表明:與常規的PI控制
2012-04-05 15:27:5084 為了實現海量資料實時分析所需的每秒百萬兆次(exascale)運算速度,以滿足未來大量感測器流信息的需求(例如將在2024年建成的SKA超級電波望遠鏡),IBM公司正開發一款模擬人腦神經元運作的3D芯片,它可以為未來的認知電腦掃清道路。
2013-03-26 09:25:151483 科學家發現人腦的基本組成單元是一種神經元細胞,這些數量巨大的神經元細胞,通過數量更多的突觸相互連接,這樣就產生了神經網絡,人腦就是借助這樣的神經元網絡進行處理,所以有了認知、感知和邏輯推理這些智能活動。
2016-11-17 23:18:552775 據外媒報道,IBM蘇黎世研究中心宣布,他們制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納米尺度隨機相變神經元,可實現高速無監督學習。科學家表示:這一突破標志著人類在認知計算應用中超密度集成神經形態技術,以及高效節能技術上
2017-02-07 20:41:11236 一類自突觸作用下神經元電路的仿真和模擬
2017-09-16 10:27:278 學習機制的數學模型;最后,基于經典的M-P( McCulloch-Pitts)神經元模型,提出了具有習慣化和去習慣化學習能力的新型神經元模型學習神經元。經仿真實驗驗證,學習神經元具有典型的習慣化和去習慣化學習能力,為構建新型神經網
2017-11-29 10:52:540 據NIST研究人員介紹,“超導開關”工作原理與生物大腦中讓神經元相互傳遞信息的神經突觸相類似。并且,它的功耗、速度都比人腦更有優勢。比如,在信號傳輸速度上,人類神經突觸每秒只能發送50次左右,但人工
2018-07-04 07:44:00478 Kim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材料為硅鍺的人工突觸芯片,可以精確地控制電流的強度,就像神經元可以定量釋放多少神經遞質一樣。
2018-01-26 15:25:104201 ,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開關被稱為人工神經突觸,非常類似生物大腦,可通過處理接收到的電信號和生成相應的輸出信號來學習。這個過程類似神經突觸在大腦中起到讓神經元相互傳遞信息的功能。
2018-02-17 01:23:00505 最近,麻省理工(MIT)的工程師設計了一種人造突觸,可以實現精確控制流過這種突觸的電流強度,即類似離子在神經元之間的流動。
2018-02-09 12:42:154057 一個由國際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明了一種算法,代表著模擬人類大腦神經連接的研究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2018-03-29 15:15:176482 人腦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神經元通過100萬億突觸(即神經元之間的空間)傳遞指令,使大腦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識別圖案,完成記憶并執行其它學習任務。新興領域神經形態計算的研究人員試圖設計出像人腦一樣工作
2018-04-17 11:33:001294 日前,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設計了一種人造突觸,能夠精確地控制流過它的電流強度,類似于離子在神經元之間流動的方式,并已利用硅鍺制成人造突觸芯片。該芯片及其突觸在模擬研究中可用于識別手寫樣本,準確率高達95%。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期刊上,標志著人類向便攜式,低功耗神經形態芯片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8-06-15 10:44:002083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的學者們,與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們通力合作,推出了能實現電阻開關兩極效應的新材料。這些材料可被用來研發類似人腦神經元的、能儲存和處理信息的計算機。
2018-07-12 05:16:002409 別看神經元細胞很簡單,但如果神經元的數量很多,它們彼此之間的連接恰到好處,變成神經網絡,就可以從簡單中演生出復雜的智能來。例如,人類的大腦中含有1千億個神經元,平均每個神經元跟其他的神經元存在
2018-06-21 14:44:239109 MIT最新研究證實,當一個神經元突觸增強時,它周圍的神經元會變弱。這對于當下大熱的神經網絡來說,又會有怎樣的啟示呢?
2018-06-28 16:36:473058 谷歌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邊緣檢測算法,該算法可以識別神經突(神經元本體的分支)的邊界,以及一種復發性卷積神經網絡(復發性神經網絡的一個子類),該神經網絡將神經元掃描中的像素聚集起來并突出顯示出來。
2018-07-20 09:45:422167 AI能夠映射大腦神經元。人類大腦包含大約860億個神經元,并且一個立方毫米的神經元可以產生超過1000TB的數據。
2018-07-24 10:46:473628 利用人造神經,科學家可以制造出擁有人類感覺的人造皮膚。這種皮膚像紙一樣薄,具有雙層結構,外層是感知壓力的傳感器,由塑料和碳納米管制成;內層是柔性電子電路,可以把壓力信號轉變成電子信號,傳遞給大腦,刺激神經元,甚至可以感知蝴蝶落在表面的“觸覺”并作出反應。
2018-07-24 14:54:306864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科研人員研制出一種基于石墨烯的神經突觸,可用于類似人類大腦的大規模人工神經網絡。
2018-07-31 16:54:013067 谷歌公司和德國馬普學會的研究人員聯合開發出了一種回歸神經網絡,能夠描繪出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圖譜。
2018-08-05 11:21:033700 一個神經元通常具有多個樹突,主要用來接受傳入信息;而軸突只有一條,軸突尾端有許多軸突末梢可以給其他多個神經元傳遞信息。軸突末梢跟其他神經元的樹突產生連接,從而傳遞信號。這個連接的位置在生物學上叫做“突觸”。
2018-08-16 18:17:353732 單個神經元的結構就像一棵樹,從龐雜的樹突分支接收信號后匯總傳達到遠端的胞體。過去的研究表明,胞體接受的電信號強度一部分取決于沿途經過的樹突長度,在傳遞的過程中信號逐漸變弱,因此距離胞體較遠處傳來的信號對胞體影響也相對較弱。
2018-10-25 09:11:003019 神經網絡可以指向兩種,一個是生物神經網絡,一個是人工神經網絡。生物神經網絡:一般指生物的大腦神經元,細胞,觸點等組成的網絡,用于產生生物的意識,幫助生物進行思考和行動。
2018-11-24 09:25:3222033 維基百科簡要介紹了幾種動物的平均神經元,包括一些動物的突觸(神經元連接)數量,借此可以推斷其余動物的突觸/神經元。如果想用深度神經網絡模擬動物大腦的處理能力,如表1所示,粗略的模擬情況是每個神經元(輸出)需要一個字節,每個突觸(重量)需要一個字節。
2018-12-27 11:49:009942 利用電子顯微鏡對果蠅大腦的神經元和突觸進行全面測繪已經花費了10年的時間,數十人為此付出了努力。科學家們通過結合兩種最先進的技術,膨脹顯微鏡(expansion microscopy)和晶格
2019-01-20 08:42:414470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于開發模擬人類大腦神經元連接方式的芯片具有極高的興趣。有研究顯示,大腦中數以萬億計的突觸連接的運行速度相當于一臺擁有每秒1萬億比特處理器的計算機,僅用幾十瓦的功率就能快速并行處理大量信息。
2019-03-18 18:01:564764 7月16日消息,近日,因特爾宣布全新神經擬態系統,代號為“Pohoiki Beach”,其包含64顆“Loihi”芯片,集成1320億個晶體管,總面積3840平方毫米,擁有800萬個神經元、80億個突觸。
2019-07-29 15:01:001003 在底特律舉辦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電子復興峰會上,英特爾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可模擬800多萬個神經元的Pohoiki Beach芯片系統。該神經擬態系統的問世,預示著人類向“模擬大腦”這一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2019-08-08 14:19:45586 類腦芯片發布據了解,“達爾文2”采用55納米工藝,整個芯片神經元數目達到15萬,這相當于果蠅大腦的神經元數。這些神經元共享神經突觸,一個芯片的神經突觸超過1000萬。
2019-08-27 16:08:313112 人腦的計算方式和傳統計算機完全不同。在人腦中,神經元相當于處理器,一個成年人的大腦至少有數百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與其它神經元相連,它們的連接處被稱為突觸,突觸是人腦的存儲器,用計算機術語來說,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分布式計算系統。
2019-09-18 17:41:372010 據國外媒體報道,模擬人類大腦的電子芯片已經算不上新鮮事物——IBM已于去年就發布了達到量產級別的神經突觸模擬芯片SyNAPSE——但要說利用這樣的芯片來執行大腦任務,則還尚未有過先例。
2019-09-19 14:50:29698 在東南大學召開的2019神經元重建與應用國際研討會中,VR網獲悉,東南大學腦科學和智能技術研究院及東南大學-艾倫研究所腦數據聯合中心,開發出了世界首套構建全腦神經元結構的系統,這也是目前世界最大、最精確的神經元三維結構,數據產能世界第一。
2019-10-24 09:46:162398 人們曾經認為眼睛是一個“啞的”傳感器,通過視覺神經將數據發送到大腦,大腦包含了所有的視覺“處理”能力。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究眼睛內視網膜神經元的復雜結構和線路。正如對大腦的研究已經為現代人
2019-11-12 11:05:40569 換句話說,當一個神經元不停地觸發另一個神經元時,第一個神經元的軸突/連接就會形成突觸小結,如果它們已經與第二個神經元連接,就會放大它們。Hebb不僅提出,當兩個神經元一起點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時
2020-04-17 15:29:303543 據外媒報道,一種創新的新型人工突觸可能為創造像人類大腦一樣運作的電腦鋪平道路并有望在未來某一天使電子設備能跟我們自己的大腦皮層無縫整合。
2020-04-21 16:11:273502 刺突神經元的回路使大腦功能成為可能,這些回路通過微觀但高度復雜的連接(稱為突觸)連接在一起。
2020-04-24 17:16:133218 6月8日,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設計了一種“片上大腦”,它比一塊五彩紙屑還要小,它是由成千上萬的人工腦突觸(稱為憶阻器)制成的人腦。研究人員借鑒了冶金原理,用銀,銅和硅的合金制造了每個
2020-06-10 15:03:172966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支撐著人的視覺、聽覺、平衡、味覺、嗅覺、記憶、情感、學習等。大腦的構造十分復雜,由大約1千億個神經元(Neuron)組成,并由約100萬億個突觸(Synapse)連接。這些神經元與突觸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生物神經網絡。
2020-06-13 10:33:282443 原因之一是大腦神經元之間的信息有效傳遞。神經元向其他神經元發送短的電脈沖(尖峰),但為了節省能量,僅在絕對必要的時候才會發生。
2020-07-20 15:03:162176 近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制成功了我國首臺基于自主知識產權類腦芯片的類腦計算機。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制的達爾文2代類腦芯片,支持1.2億脈沖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
2020-09-02 11:14:02857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制出中國首臺基于自主知識產權類腦芯片的類腦計算機。據介紹,該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制的達爾文2代類腦芯片,支持1.2億脈沖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350-500瓦,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2020-09-06 10:33:322688 使用高密度的可植入傳感器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跨大腦的多個區域收集實時數據。
2020-10-14 14:30:501115 與傳統的單光子寬視野熒光顯微鏡相比,多光子顯微鏡(MPM)具有光學切片和深層成像等功能,這兩個優勢極大地促進了研究者們對于完整活體大腦深處神經的了解與認識。2019年,Jerome Lecoq等人從大腦深處的神經元成像、大量神經元成像、高速神經元成像這三個方面論述了相關的MPM技術[1]
2020-12-26 03:19:421369 最近,由英國阿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發起的一個新項目「Neu-ChiP」,展示了如何通過教授在微芯片上培育的人類腦干細胞來解決數據問題,從而為機器學習技術的「范式轉變」奠定基礎。
2021-02-20 09:26:272700 神經系統的基本構造是神經元(神經細胞)?它是處理人體內各部分之間相互信息傳遞的基本單元。據神經生物學家研究的結果表明?人的大腦一般有10-10“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由一個細胞體?ー個連接其他神經元
2021-03-01 10:09:002 該研究是從老鼠身上培養的生物神經元,并可以通過一種類似生物突觸的元件將信息傳遞給人工神經元,反之亦然。這項研究的所有三個要素:人工神經元、生物神經元和突觸部分位于世界的不同地方,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
2021-03-15 17:10:162093 神經元的電路模型介紹。
2021-03-19 15:16:4414 脈沖神經元有監督學習算法通過梯度下降法調整神經元的突觸權值,但目標學習序列長度的增加會降低其精度并延長學習周期。為此,提出一種帶延遲調整的梯度下降學習算法。將每個突觸的延遲作為學習參數,在學習過程中
2021-06-11 16:37:4112 為了保持簡單,并且利用當今機器的數學和計算能力,可以將神經網絡設計為一組層,每層包含節點(大腦神經元的人工對應物),其中層中的每個節點連接到下一層中的節點。
2022-08-03 10:59:37732 一項研究發現,人腦中新的人工神經元和突觸可能只有神經元大小的千分之一,速度至少是生物突觸的10000倍。
2022-08-25 17:11:03324 神經元是大腦活動的最基本的單元,它們獨特的形狀和結構能快速傳遞神經系統信號。神經元上的樹突是信號輸入口,它們就像“天線”一樣,在接收到信號后,引起神經元興奮,將信號通過軸突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
2022-09-06 17:08:35983 功能,但是任何一個神經元的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網絡的性能。 對開發者和集成商而言,神經元芯片的優勢在于它的完整性。它內嵌的通信協議和處理器避免了在這些方面的任何開發和編程。它參考了前面所提過的通信協議的ISO/OSI參
2022-10-30 13:28:201023 監測大腦神經信號和光遺傳神經調制對于解碼大腦神經信息和神經衰退性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2023-02-13 17:52:54992 神經元 6050 數據表
2023-03-13 19:23:501 神經元匯編語言參考
2023-03-13 19:30:170 神經元 C 參考指南
2023-03-13 19:30:310 神經肌肉接頭(NMJ)是突觸前運動神經元和突觸后骨骼肌纖維之間的外周突觸連接,可實現肌肉收縮和自主運動。
2023-04-06 11:41:111892 “為了充分發揮類腦芯片事件驅動、低功耗的潛力,SynSense時識科技提出利用TTFS的神經元脈沖編碼方式和增加額外的1或2個突觸,即可實現10-50倍網絡運算稀疏度的提升。”
2023-05-26 09:27:20766 神經元 6050 數據表
2023-07-04 20:41:170 神經元匯編語言參考
2023-07-04 20:47:520 神經元 C 參考指南
2023-07-04 20:48:060 過程。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 類腦神經元器件,即通常所說的類腦芯片,是指利用神經形態器件去模擬人腦中的神經元、突觸等基本功能,再進一步將這些神經形態器件聯結成人工神經網絡,以模擬“大腦”的信息處
2023-10-19 08:40:25172 EPSP代表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是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一種信號。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是通過神經遞質的釋放引起的,通常是神經元興奮性增加
2024-02-01 15:56:56448 人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人類的大腦是一個驚人的機器,能處理復雜的信息,使我們能理解和響應周圍的世界。它由大約860億個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可以與其他神經元通過約1000個突觸進行連接,形成一種復雜
2024-02-19 13:27:14129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