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光集團回應:展訊RDA合并,促進紫光展銳協同發展;
1月20日,在集微網昨日報道展訊RDA正式宣布合并之后,紫光集團對集微網等媒體正式回復稱,展訊與RDA的合并將逐步實現在發展戰略、產品規劃、行銷組織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整合后,在產品業務層面,展訊將繼續聚焦于2G/3G/4G/5G移動通信基帶芯片的自主研發與設計;銳迪科將致力于物聯網領域核心技術的研發,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多樣性的選擇,實現對客戶的長期承諾。2017年紫光展銳手機基帶芯片市場份額穩居世界前三,并已成為全球前十的IC設計企業。
2016年開始,紫光集團將旗下的展訊通信和銳迪科整合為紫光展銳。2018年1月19日,為充分集中兩家企業的技術及產品優勢,實現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的最大化,紫光集團進一步在管理體系以及組織架構上完成對這兩家公司的整合,以期在創新能力、芯片自主設計、自主知識產權上取得飛速發展,以1+1》2的驅動力提升整體競爭力,并增強中高端技術產品實力,從而更加積極地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據集微網了解,紫光展銳實現新一輪的人事任命,繼去年11月走馬上任展訊CEO以來,曾學忠升任紫光展銳CEO,RDA CEO魏述然任紫光展銳CTO,展訊副總裁王靖明任紫光展銳COO,紫光展銳正式完成了領導班子和體系架構的整合。
2013年12月,紫光集團以18億美元收購展訊通信。2014年7月,紫光集團以9.07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對銳迪科微電子的收購。對于紫光集團如何實現兩家公司的整合,一直受到行業的密切關注。
2016年2月,紫光展銳成立,展訊和銳迪科隸屬于紫光展銳旗下,但是兩家公司仍獨立運營,有各自的體系架構和人員配置。
在紫光集團的整體產業布局中,芯片業務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相信展訊和RDA體系架構的合并,將能更好的發揮集團優勢,實現資源整合,人才激勵,有效的推動紫光集團實現“從芯到云”的戰略實施,加速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
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紫光展銳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芯片設計企業,實現年出貨超過10億顆芯片,其中手機芯片出貨6.5億套片。(校對/劉洋)
1月20日消息,昨日在2018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國內AI視覺成像芯片科技公司眼擎科技發布完全自主研發的“eyemore X42”成像芯片。
eyemore X42是基于超大規模計算、自主研發成像算法以及超過500+場景數據累計而成的專用成像芯片,主要解決AI視覺在成像過程中弱光、逆光、反光等復雜光線下高品質成像的核心痛點。成像芯片在各種復雜光線環境下,能排除現場光線的干擾,給AI視覺算法輸出穩定可靠的高品質視覺圖像。成像引擎模擬眼球對光線的反應,以超高寬容度智能處理反差較大的光影,拍出豐富細膩的層次感和色彩分明的明暗對比,輸出高質量的照片成像。
在機器針對視覺做處理的過程中,除了后端的認知分析外,負責處理各種復雜光線場景,生成高品質圖像的前端感知系統同樣必不可少,相當于AI認知世界的“眼睛”。而如果國內AI領域想要得到長足的發展,這個“眼睛”的感知和成像就是一道技術上的“鴻溝”。
目前,eyemore將重點布局四個市場應用方向:自動駕駛的視覺成像;智能手機的AI成像;基于人臉識別的高端智能安防;包括工業監測和醫療在內的工業視覺成像。
以AI人臉識別延伸的高端安防行業是一個非常具有潛力的市場,eyemore提供的成像引擎可以直接幫助視覺AI公司獲取高品質影像數據,從而提高識別率;面向自動駕駛市場,eyemore計劃聯合該領域自動駕駛提供商開發車規級的成像模組和芯片產品;而手機市場,盡管手機廠商的Design-in周期較長,但隨著更多的手機廠商開始將AI拍照能力作為手機的一項新標配功能,eyemore的成像技術將有望成為廠商們的技術支持。
3.潘建偉團隊進行人類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都發送了什么
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完成目標;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開通;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在過去一年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帶領“中國隊”迅速走到了量子通信的前沿領域。
1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披露了首次洲際量子通信的更多技術細節。通過“墨子號”的中繼,相距7600公里的中國和奧地利完成量子保密通信。
北京向維也納發送了一張大小5.34kB的“墨子號”照片,而維也納則向北京發送了一張大小4.9kB的薛定諤照片,使用一段80kbit的量子密鑰進行一次性加密。
這次量子保密通信與潘建偉的博士導師、奧利地科學院Anton Zeilinger教授合作完成?!澳犹枴毕虮本└浇呐d隆地面站和維也納附近的格拉茨(Graz)地面站進行了量子糾纏分發,與兩個地面站間各自產生一段密鑰。接著,按照地面指令,“墨子號”給兩段密鑰進行逐位異或運算,將結果發送給其中一個地面站,由此,中歐兩個距離長達7600公里的位點之間建立了密碼。
此外,中國科學院還與奧地利科學院進行了洲際量子保密視頻會議,采用128位高級加密標準(每秒刷新128位種子密鑰表)。視頻會議持續了75分鐘,共傳輸約2GB數據,中奧雙方交換了一段560kbit的量子密鑰。
傳統的公鑰密碼系統依賴特定數學函數的計算難度,但理論上都可以被破解。相反,量子密鑰分發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加密方式。通信者用量子疊加態對信息進行加密,而基于量子不可復制原理,任何竊聽行為都會對整個通信系統造成干擾。
經過十多年的實驗探索,潘建偉團隊將量子糾纏分發距離從十幾公里拓展到404公里,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點到點光纖密鑰分發,可以滿足城際量子通信的需求。
不過,光纖或地面自由空間傳輸的損耗較大,量子通信距離僅限于數百公里。為了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間的量子通信,利用“天地鏈路”是個可行的方案。光子在地面與衛星間傳輸時,經過的距離絕大多數是真空,產生的損耗和退相干程度可以忽略不計。
潘建偉團隊在2016年8月將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50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與“墨子號”進行合作實驗的5個地面站也相繼落成,分別位于河北興隆、新疆南山、青海德令哈、云南麗江和西藏阿里。
2017年,潘建偉團隊宣布“墨子號”在一年時間內圓滿完成三大科學目標:超過1200公里的星地誘騙態量子密鑰分發;距離1200公里的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和貝爾態測量;地星量子隱形傳態。
這三個突破性的實驗是搭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基石。結果證實,針對1200公里的量子密鑰分發,衛星鏈路效率比光纖高出了20多個數量級。
如今,地面“京滬干線”和天上的“墨子號”星地鏈路已經進行了整合。2017年9月底,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全長2000公里,貫穿濟南和合肥。而興隆地面站通過光纖接入了北京的多個量子通信網點。政府機構、銀行和保險公司正通過實際應用測試量子通信骨干網絡。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