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InterSolar China研討會上,當時業內人士的主流看法是,距離光伏春天還有1年。然而一年時間過去了,中國光伏行業卻面臨著多晶硅價格不斷破新低,太陽能電池組件廠商產能嚴重過剩,瀕臨生死邊緣的慘象。
在12月11~13日于北京舉行的Intersolar China 2012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外太陽能光伏行業協會和分析機構的專業人士,對中國光伏市場的現狀及出路,發表了不同看法。
產業現狀怎一個“哀”字了得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在分析闡述國內市場狀況時,給出了以下數據: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多晶硅產量為5萬噸,預計全年產量6.5萬噸,同比下降約20%。進口8.5萬噸,同比增長23%。行業自給率降至47%以下。
2012年前三季度,太陽能電池組件出貨量約18GW,預計全年將達23GW,但產值同比將大幅下降。2012年預計新增裝機量4~5GW,同比增長66%以上。
圖1 中國10家多晶硅企業產量
2012年多晶硅價格持續低位運行,最新報價已低于18美元/千克,粒狀硅報價低于1418美元/千克,明顯低于生產成本。中國多晶硅產業進一步惡化,產量出現負增長(見圖1),停產企業數量近90%,目前僅有江蘇中能、亞洲硅業和黃河上游等幾家企業在繼續生產,但產能利用率僅約50%。2013年多數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將會被淘汰,行業回暖要到2014年。
另外,2012年太陽能電池出貨量微增,出口額同比下降40%以上。第3季度,排名前9位的電池組件廠商的出貨量環比幾乎均呈下降趨勢,平均負債率約70%。行業多數光伏企業虧損超4個季度,賬款回收周期加長,資金斷裂壓力很大。半數以上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10~20%小幅減產或勉強維持,并已開始裁員或降薪,排名前幾位的廠商甚至出現了數千人的大規模裁員。
2011年全球光伏設備銷售收入128億美元,IMS預計2012年將下降57%。70%左右光伏由亞洲公司提供,主要集中在中國,但收益只占20%。2012年,中國光伏專用設備的訂單將減少80%以上。
筆者分析認為,中國光伏廠商面臨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①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歐美對光伏市場的大量財政補貼難以維續,市場需求下降;②歐美對中國廠商即將進行或已確定的“雙反”措施,進一步加重了庫存;③中國自身的光伏市場很小,基本依靠海外;④很多地方政府沒有科學、市場的產業頭腦,為了政績、烏紗和財政收入,采取“拍腦袋”的辦法,盲目對光伏產業給予土地、資金、稅收和政策扶持,發展大批技術水平不高、規模不大、能耗又較高的企業,進而攪亂了市場價格。
擺脫困境的方式
針對產業面臨的嚴重困境,已出現了兩種應對方式。對外,中國商務部繼11月1日對歐盟發起太陽能級多晶硅“雙反”調查后,又于5日將歐盟光伏補貼歧視性措施提交給WTO。還有,部分中國廠商已開始考慮海外收購,當地建廠,并布局東南亞、非洲、中東和拉美等地區的新興光伏市場。
對內,政府“十二五”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目標提高到21GW,并開始積極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并網(6MW及以下容量),2015年的裝機目標位1000萬千瓦。一些廠商開始投資光伏電站。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并網占據絕對主流地位,而中國的情況正相反,集中式占絕大部分。
他和民生證券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均認為,光伏天生就適用于分布式發電。西部地區電站的傳輸成本很高,分布式更可行。政府最新對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支持態度是積極的,應該給予肯定。不過,由于政策規定每省區申報上限是500MW,全國總量約15GW,度電補貼為0.4~0.6元,實際上可能是0.4元。因此,短期內市場不會出現爆發式增長。政府的政策雖不能馬上解決國內廠商“火燒眉毛”的窘境,但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信念支撐”的作用。
王斯成認為,中國光伏市場從2012年起,將進入年均增長率20.2%的穩定成長期(見圖2)。分布式光伏發電占整體光伏市場的份額將從2011年的30.3%,逐步增加到2015年的45.24%,并在2020年達到54%。中國及全球光伏市場產能過剩的局面只是目前及未來幾年的暫時困難,5年后,市場需求將大為改觀。
圖2 對中國光伏市場的預測
王海生分析稱,投資者最優選擇是在政策實施的中后期,即2014-2015年開展大規模安裝。他和王斯成及其他幾位演講者均指出,目前,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投資回報率低于大型地面電站和金太陽工程項目,而且電站度電補貼價格,上網部分能否全額收購,及補貼持續時間的不確定,使企業無法預測投資回報,風險很大,短期很難激發投資熱情(見圖3)。因此,建立穩定可行的商業模式是吸引投資者的關鍵。
圖3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與大型地面電站和金太陽工程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比較(來源:民生證券)
王斯成表示,雖然國家電網已發文積極解決分布式光伏的上網問題, 這會使光伏行業會受益,但國家電網會有一些損失,因為它以前收錢,現在不收錢了。王海生也認同此觀點,他稱:“重要的是,各省市電網分公司并未將分布式光伏發電上網列入年度內部業績考核指標,因此具體落實效果很難預料?!?/p>
王斯成還擔心地強調:“要防止企業做事一窩蜂,以免今后出現電站過剩的情況。”
研討會上也存在著另外的觀點。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吳福保針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對配電網規劃設計、運行控制和繼電保護等方面產生的影響,提出了規?;l展的相應措施和建議。不過,他還表示,德國配電網的負載率約60%,中國的負載率達80%或更高,留給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空間不大,且屋頂資源不多,因此,中國東部地區的分布式光伏發電不會有太好的前景。
地面電站方面,對于業內傳說的“六大六小”授信支持及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企業的直接緊急救助,王海生表示:“這種可能性較小,應該只是傳聞,因為救助對產業弊大于利,得不償失,且會為歐美發動貿易戰提供借口。”
他在分析市場供需情況時表示,對中國企業可接觸的市場(見圖4),考慮到歐美“雙反”的影響,2013年的市場需求容量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供給方面,2013上半年可能是行業最差時期。10~20%的GW級大廠、30%的100~500MW級中型廠、60~80%的100MW級小廠會被迫退出。預計2013年底,全球產能55~60GW,中國大陸廠商的產能降至30~40GW,而國內產能通常占全球產能的一半以內,產能過剩仍將持續。
圖4 無論是否“雙反”,中國組件廠可接觸的市場均無增長。(來源:民生證券)
此外,無效擴產轉固定資產,當產量下降時,產成品轉至庫存,導致存貨大幅增加,現金流持續惡化,銷售凈利潤下滑。因此,企業的業績和盈利能力在短期內看不到改善跡象。
不過王海生也指出,國內電站開發已具備核心條件,電站開始具備盈利能力,投資風險在降低,中廣核、中節能、招商局新能源和上海實業等大型央企開始投資光伏電站,開發商退出機制初步形成,2012年下半年,部分電站開發商將通過出售電站獲得快速投資回報。
國內行業如此艱難之時,廠商對任何一絲機會都不應放過,再瘦再小的肉都要吃。筆者在國家能源局網站最新公布的2012年中國金太陽示范工程第二批項目目錄中,發現英利獲批項目超過298MW。王斯成表示:“按用戶側發電項目補助5.5元/瓦的標準,英利的利潤相當可觀。此前,英利一直在跟進該項目,而尚德、阿斯特等大廠商卻無意或有意忽略了這部分‘小’業務。”
不過,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資源專委會秘書長李俊峰認為,十二五期間的太陽能規劃目標意義不大,它只是一個底線。在中國,更重要的是機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