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層建筑在遭遇非正常的外在影響,如地震、相鄰工地施工等,可能會對結構產生一定的損傷,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層建筑的結構狀態和安全性能也在逐年下降,這些損傷大多數是肉眼不可見的,而智能結構安全監測系統,可以在不需要任何人力的情況下,對高層建筑的健康狀態進行評估,以便采取及時補救措施,保障生命和財產安全。
本應用當前客戶的痛點:
傳統監測系統需人工將高層建筑的各種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出建筑的安全狀態,操作難度高,人力消耗大。且傳統系統靈敏度不高,需在每層樓安裝,安裝復雜,維修困難且使用壽命短。
新方案簡述:
超高層建筑智能結構安全監測系統的傳感層,采用無線傳感技術,將傳感器與采集傳輸于一體。由3DOF傾角計、4DOF加速度計、6-12DOF慣性模塊以及應變計組成傳感裝置,且傳感器在大樓的安裝采用CAT5e網線布設加速度傳感器的監測方法,在不同位置,只需每隔5-6層安裝傳感器裝置,測量距離可達0.25-100米,在系統的物理層將相關數據進行全天候采集,接著系統后臺對平臺內的相似結構進行大數據對比,判斷一些建筑的性能系數是否超出設計范圍或者一定的限制,同時在云平臺進行相應的數據挖掘,利用具備損傷診斷工程的軟硬件進一步分析數據,自動得出相應的健康狀態綜合評價表,并將結果通過互聯網反饋至WEB互聯網,進而傳輸至WEB平臺,亦或者通過GSM短信進行報警預告
方案亮點:
1.性能更加靈敏、精準度更高,在非正常外在的影響下,接近100%的情況下比傳統監測系統提前獲知信息。
2.傳感器不需要逐層安裝,比傳統系統節約了1/2的傳感器設備,耗資更低。
3.智能化系統故障時,便于查找故障部件,易于維護。
4.智能化,采用物聯網技術能夠直接智能化的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并直觀地將高層建筑各部分的健康程度進行反饋。(石顯,2021)
5.傳感器與采集傳輸一體化,使得整個監測系統小巧靈活。
6.可以直接通過WEB平臺以及GSM短信進行警報預告,在緊急情況時更有效的保護了人員的生命安全。
fqj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