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至上原則的目的是將PLC選型的性價比最大化。目前多數廠家的PLC產品分成多個系列。當工程技術人員選型時,按照第一步從特殊到一般的選型順序,從最低款PLC開始,逐一對照性能參數。當發現不滿足要求時,考慮較高一款產品。以此類推,直至選取全部滿足要求的PLC型號。如若由上至下選型,則會使PLC功能浪費,造成大馬拉小車。
3.PLC開關量輸入/輸出單元的選擇
PLC的開關量輸入點是用來接受現場傳感器所輸入的電平信號,開關時輸出點的作用根據內部的控制信號來驅動外部負載。
(1)開關量輸入端子的選擇?,F在市面上PLC輸入點均為晶體管輸入,使用者只需要根據前期預估的輸入點數量選擇即可。但是這里需要注意,因PLC端接線類型不同,分別有NPN和PNP兩種輸入方式,其意義是輸入端是以低電平有效還是以高電平有效,一旦確定輸入端的接線類型,則需選用相同類型輸入的傳感器,即NPN和PNP型的傳感器不能共用一個PLC的輸入端子。
?
現在市面上PLC輸入端子多為直流24V的輸入電壓,如果需要其將他電壓規格的傳感器接入到PLC,需用繼電器做相應的隔離,保證接入PLC輸入端的信號為直流24V電壓。
(2)開關量輸出端子的選擇。PLC開關量輸出點的類型主要為繼電器型輸出和晶體管輸出兩種。
1)繼電器輸出型。繼電器輸出負載能力好,能夠短時間承受較高過電壓和過電流,有較強的隔離作用。但是由于繼電器內部為機械觸點,動作壽命有限,所以只能用于連接動作頻率較低且不需要高速脈沖輸出的場合。
2)晶體管輸出型。晶體管型輸出是以通過控制其內部三極管的導通為手段,來達到控制輸出端子通斷目的,并且其內部并沒有機械觸點結構,所以相比于繼電器輸出觸點,晶體管輸出觸點壽命長,動作頻率高,不易損壞,缺點為負載能力較差。
3)開關量輸出端子選型的注意事項
① 類似于輸入端,晶體管輸出端子也分為NPN型和PNP型兩種。一旦型號確定則只能按照同種接線方式連接負載。
② 在實際應用中,建議工程技術人員多選用晶體管輸出型PLC,并在輸出端使用繼電器連接外部負載,形成對于下游負載設備的電氣隔離,這樣的組合綜合了晶體管壽命長和繼電器負載能力強的優點。如果現場出現電氣故障,PLC輸出端子將會因受到隔離繼電器保護而免受損壞,只需要更換損壞的繼電器即可。而一旦繼電器輸出型PLC端子損壞,將無法修復損壞端子。
4.先內置后擴展原則
隨著PLC的不斷更新換代,特別是小型機功能的不斷增強,PLC單機已內置了許多擴展模塊的功能,如模擬量功能,通信功能等。因此,選型時盡可能選用內置功能多的PLC,既降低了成本,又節省控制柜空間,更可以簡化設置和編程工作量。
5.PLC選型冗余量的把握
由于前期預估、現場施工改動和后期維護升級的需要,PLC選型需考慮一定的冗余量。主要考慮I/O點的數量,較小的工程控制在20%的冗余范圍;較大的工程控制在5%~10%。其它如模擬量,通信和總線功能的冗余問題,需工程技術人員根據現場硬件配置靈活把握,如果控制功能均為PLC內置的,則需更換高一級單機PLC;若控制功能是通過擴展模塊實現的,則考慮冗余時僅需更新相應模塊即可。
三、PLC編程要點
(1)根據控制流程圖分配程序段
根據前期控制流程圖將控制程序分解成不同的程序段,這樣可以使程序整體結構清晰,便于后期調試程序。如果項目較復雜,將程序分段后便于分配給若干名編程人員同時編程和調試,從整體上提高了編程效率。
(2)編制I/O表和內存表
編制I/O表是給每個輸入/輸出點分配地址并做注釋,避免編程時出現I/O點混亂的問題。編制內存表是分配PLC內存地址給程序的中間變量并做注釋,便于編程時引用。
(3)簡化編程
編程員在熟悉PLC指令系統的基礎上,熟練使用高級指令編程,可以極大地減少編程工作量,節省PLC存儲器空間,有助于更好地發揮PLC功能。
(4)注釋清晰
為了方便后期調試程序,編程時需將每個相關點的注釋清晰地標注在程序中,包括使用的特殊指令目的等。程序可讀性好,為后期項目維護和升級打下基礎。
四、PLC程序調試方法
PLC應用程序的調試工作可以分為模擬調試和聯機調試兩個步驟。
1.模擬調試
模擬調試是指根據開關量I/O單元上各位對應的發光二極管的顯示狀態而不帶輸出設備進行的調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