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SDN(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 Defined Network)將控制同轉發分離,引入控制器(Controller)系統進行集中化管控,并通過控制器北向接口,向應用層或者上層控制器提供網絡抽象,使得網絡具備軟件編程的能力。
開放的北向接口,是SDN生態系統的核心。本文重點介紹北向接口相關標準化進展。
2.SDN架構及北向接口簡介
SDN包含數據平面、控制平面以及應用平面。基于控制器的視角,面向應用的接口為北向接口,面向基礎架構層的接口為南向接口。在層次化控制器的場景,控制器和控制器之間的接口也稱為北向接口。
?
圖 1 SDN架構及北向接口
3.SDN北向接口標準化
3.1.傳統電信網絡北向接口
ITU-T(國際電聯電信標準化部門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定義了電信管理網絡(TMN)分層架構原則,提出管理分層結構和五大功能,應用到SDH、OTN以及MPLS-TP等技術領域。電信運營商采用這種模型,引入了EMS、NMS、BOSS等系統,各系統的功能定義相對明確。
?
圖 2 TMN架構及產品形態
TMN中提供的Q3接口復雜度高,使用CMIP協議(涉及OSI七層協議棧以及信息模型),未廣泛采納;Qx接口通常也是各廠商自定義,標準化程度不高。
TMF(電信管理論壇 TeleManagement Forum)關注網絡運營、維護、管理等,TOM、e-TOM模型及相關規范在電信網絡被廣泛采納。MTNMv3.5版本已經涵蓋SDH、WDM、OTN、PTN、Ethernet、RTN、GPON、DSLAM、ASON等技術領域業務模型。但MTNM所采用的CORBA技術因專業性強、復雜度高,不再適用當前開放的軟件架構;MTOSI系列標準的制定,在繼承MTNM網絡資源模型的基礎上,接口采用XML技術,并增加了面向Service的業務模型和操作。
BOSS系統由于商業模式原因,接口的標準化程度相對不高。
網絡IP化,業務IP化的普及,推動運營商網絡由CT向ICT轉型。但IP網絡最初采用分布式路由及信令,偏向單個設備的配置/管理,重點在南向接口,而北向接口缺少標準化。各廠商結合自身業務實現,對IP/MPLS相關北向接口進行定制,不利于運營商系統和設備商系統的集成。
3.2.ONF北向接口標準化
2011年3月ONF(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開放網絡基金會)成立,致力于推動SDN技術和標準,當前有多個工作組制定北向接口。
3.2.1.CIM工作組
信息模型是對物理資源的抽象表示,它包含了一組對象、對象之間的關系、對象屬性和對象可以執行的操作。北向接口根據信息模型來定義接口上交互的數據內容和操作。雖然不同的網絡技術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這些技術所共有的一些信息模型應該是一致的。采用不同的信息模型會增加北向接口的復雜度,降低接口互操作性和可擴展性。因此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通用信息模型)工作組致力于定義一個對于各種網絡技術公共的信息模型,即通用信息模型。
CIM工作組采用面向對象的方法,定義了網絡資源相關的對象以及對象之間的關聯,采用通用建模語言(UML)進行定義,與北向接口實現所采用的具體接口協議無關。CIM繼承了ITU-T、TMF等標準組織對于電信網絡的建模方法。通用信息模型包含與具體網絡技術無關的核心信息模型(例如拓撲、轉發等對象)、與特定網絡技術相關的信息模型(比如OTN、IP等)以及應用相關模型(比如NBI工作組當前定義的一些接口)。CIM工作組主要定義與技術無關的核心信息模型,2015年3月和11月,CIM工作組分別發布了CIM1.0和CIM1.1版本。
與技術相關的信息模型在各技術工作組中研究(如NBI、OTWG等)。
定義面向技術的北向接口標準時,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可以對通用信息模型進行剪裁/重構,將信息模型映射為數據編碼以及接口代碼。
?
圖 3 通用信息模型
ONF下屬的開源SDN社區2015年底成立了EAGLE項目,提供自動化工具,能夠將UML信息模型轉化為程序代碼。
3.2.2.NBI工作組
NBI(北向接口Northbound Interfaces)是ONF最早定義北向接口的工作組,在NBI引入了北向接口“維度”的概念——底層抽象接口,向網絡資源及功能;上層抽象接口,面向應用。
?
圖 4 北向接口抽象維度
ONF NBI的工作經歷了兩個階段:
1、功能型北向接口(Functional NBI):自下而上看網絡,重點在網絡資源抽象及控制能力的開放,包括Topology、L2VPN、L3VPN、Tunnel等接口;CIM工作得到ONF認可后,NBI采納了CIM的方法論,嘗試集成部分信息模型。
?
圖 5 功能型北向接口
2、基于意圖的接口(Intent-based Interface):自上而下看網絡,關注應用或者服務的需求,同具體的網絡技術無關。此部分工作目前依然處于探索階段。
開源SDN社區的BOULDER項目提供面向意圖的北向接口軟件,能夠屏蔽不同控制器的差異,并已經在ODL和ONOS上進行相關演示。
3.2.3.OTWG工作組
OTWG(光傳送工作組Optical Transport Working Group)采納CIM的模型,對OTN、ETH、MPLS-TP等傳送技術建模。2016年6月,OTWG發布TR527版本1.0(TAPI Function Requirement),描述了控制器間接口功能需求以及控制器和協同器/應用層間功能需求,其中包括拓撲服務(Topology Service)、連接服務(Connectivity Service)、路徑計算服務(Path Computation Service)、虛擬網絡服務(Virtual Network Service for Transport)、通告服務(Notification Service)等。同時,OTWG啟動2.0版本的制定工作,包含節點配置、保護/OAM、多點/多層/多域等內容。
如圖6所示,基于OTWG功能需求描述,對ONF核心信息模型以及技術信息模型進行剪裁,生成北向接口UML信息模型。EAGLE項目提供了一組工具,能夠將UML最終轉化為Python代碼。SNOWMASS項目計劃2016年7月發布北向接口軟件開發包(SDKv1.0)。
?
圖 6 T-API相關項目
2015年9月,華為在開源SDN社區推動成立ENGLEWOOD項目,提供平臺無關的抽象層,屏蔽各種控制器實現的差異性(如圖7所示)。
?
圖 7 ENGLEWOOD項目軟件架構
3.3.IETF北向接口標準化
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負責互聯網相關技術規范的制定,最初關注分布式路由及信令協議,并制定SNMP協議及MIB、Netconf等南向接口。IETF最早有兩個SDN相關工作組: ForCES(forwarding and control element separation)和ALTO(application-layer traffic optimization)。隨著SDN理念逐步被業界所追捧,成立了越來越多的工作組,包括I2RS(Interface to the Routing System)、Spring(Source Packet Routing in Networking)、SFC(Service Function Chaining)、BIER(Bit Indexed Explicit Replication)、NetMod(NETCONF Data Modeling Language)、L3SM(L3VPN Service Model)等。
IETF并沒有獨立的北向接口工作組,各個工作組都在制定網絡功能相關的接口,并統一使用YANG數據模型進行接口描述。目前TEAS工作組開展了網絡拓撲、業務隧道等北向接口YANG模型的標準制定,CCAMP工作組開展與具體傳送技術相關的北向接口YANG模型標準研究。
2015年華為推動成立SUPA(Simplified Use of Policy Abstractions)工作組,主要目標是制定通用的Policy模型,并且將Intent Policy作為其中重要的研究內容。
3.4.MEF北向接口標準化
MEF(城域以太網論壇Metro Ethernet Forum)將以太網作為一種業務,定義業務的需求、屬性、OAM等,所有能夠提供這種業務的網絡,都能夠得到MEF的認證。MEF當前定義的以太網服務接口,可以認為是一種基于意圖的Intent接口。
3.5.各標準模型演進
北向接口的開放及標準化,對SDN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業界各廠商以及標準組織,包括一些頂級技術專家,都致力于北向接口的統一。經歷兩年多的努力,當前ITU-T、TMF、ONF、MEF等組織,基本達成共識,使用統一的網絡資源信息模型。同時,在IETF,也逐漸有一些提案,建議采用通用信息模型。
?
圖 8 信息模型演進歷史
4.總結
SDN應用的多樣性,使得北向接口的需求多變,進而導致北向接口標準化面臨挑戰。各標準組織逐漸傾向采用統一的信息模型,前景美好,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ONF TR-502, “SDN Architecture 1.0”, 2014.06
[2] ONF TR-521, “SDN Architecture 1.1”, 2016.02
[3] ONF TR-512, “Core Information Model 1.1”, 2015.11
[4] ITU-T G.805, “Gener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Transport Networks”, 2000.03
[5] ITU-T G.800, “Unified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Transport Networks”, 2016.04
[6] ITU-T G.7711, “Generic protocol-neutral information model for transport resources”, 2015.08
[7] TMF TR215, “Logical Resource- Network Model Advancement and Insights”
[8] TMF TR225, “Logical Resource: Network Function Model”
[9] MEF 7.2, “Carrier Etherne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odel”,2013.0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