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三星Galaxy的歷史不難發現,這個“穩妥”的旗艦系列其實一直有著“冒險”的基因,它們往往身負著探索新體驗的重任。
比如Galaxy S3就率先憑借各類傳感器,嘗試了體感檢測在智能手機上的可能性;而最為重要的一次的嘗試莫過于2014年發布的Galaxy Note Edge,其配備的單側曲面屏幕是柔性屏在商用市場的首次應用,也向市場證明了屏幕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平面——在未來,面板甚至可以順應硬件的需求,化身為需要的各種形態。
無疑,過去三星為我們描繪的“未來”并不是一種空想,因為在Galaxy Fold上,柔性屏已經明確地開啟了全新的智能手機時代: 7.3英寸超大視野的屏幕在手中展現,但用戶卻無需為機身的體積而感到煩惱,只要自然地將機身對折,它甚至比主流智能手機還要小,便于攜帶。
相信許多人與我一樣,都會想知道Galaxy Fold,或者說以柔性屏技術為基礎的折疊手機們,是否真的能顛覆當前智能手機的使用體驗,創造與高昂的售價相等同的價值?
折疊Fold看似輕而易舉,但它背后的技術卻遠比想象得更復雜
無論從哪方面看,Galaxy Fold都是一臺反主流的智能手機。
當它在折疊狀態下,窄小的機身擁有極特殊的比例,使得整機顯得修長且小巧,在一眾大尺寸主流手機中特立獨行。點亮外側4.6英寸21:9比例顯示屏,由于缺乏窄邊框設計,寬大的四周邊框足夠讓人夢回2010。
但若將Galaxy Fold由中線翻開,呈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塊7.3英寸Super AMOLED屏幕,4.2:3的特殊比例讓它與iPad mini的顯示尺寸相近——但Galaxy Fold鐵定更具未來感,因為它的內部邊框極窄,與寬大邊框的iPad相比,整機尺寸更小且更符合現代的審美。
這塊2152×1536分辨率的顯示屏擁有與Galaxy S10系列相同的顯示效果,無論內屏和外屏,你都能體會到超一流的視覺體驗——絕對的色彩準確度,相較上代超過40%的亮度提升讓它在任何狀態下都能擁有絕佳的可見性。同時藍光也比同類型屏幕降低41%,哪怕你仍然對AMOLED的護眼性感到懷疑,相信它也應該能讓你感到滿意。
使用Galaxy Fold,終于可以在手機上獲得與平板電腦一樣的大視野,卻不必為了如果攜帶而發愁。這種體驗在此前的設備上絕無僅有,但要知道,雖然翻開折疊的Galaxy Fold看似如此輕而易舉,但它背后的技術卻遠比想象得更復雜。
人類對于柔性屏幕的暢想早已有之,早在1974年,施樂就已經有了電子紙的概念,他演示了一種能像紙張一樣彎曲,但卻又能顯示圖像的新技術,只不過由于成本問題,這一技術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才真正來到我們身邊。事實上要實現屏幕面板的折疊,主要需要解決三個重要的問題。首先是顯示層,我們知道,早期LCD屏幕面板是通過背光板、三原色濾光片等多層架構以實現顯示,這就意味著LCD屏幕往往需要多層一一對應才能正常顯示內容,而當屏幕有了折疊或是彎曲等柔性需求,這種一一對應的多層結構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畢竟哪怕是要實現固定彎曲的角度,不多結構層在多角度下都會出現不對等的情況,從而遭成難以避免的偏色和亮度衰減等問題。
因此,像素自發光的OLED材質就成了實現柔性屏幕最好的選擇,由于像素本身不需要多層結構就能實現內容的顯示,因為OLED并不會像LCD一樣在彎曲的情況下出現偏色等問題,廠商甚至能利用其超薄的面板厚度實現諸如自由變形的需求,而這也成了Galaxy Fold折疊屏幕的基礎。
Galaxy Fold的屏幕可以隨意彎曲,但不會造成顯示的失真
除了顯示面板之外,可折疊屏幕還需要解決覆蓋面板的問題。我們知道,由于成本考量,早期的手機很少使用玻璃作為覆蓋面板,但現如今,幾乎所有的面板都會選擇玻璃,這是由于玻璃具備很好的硬度、透光性,幾乎沒有第二種材料能夠在各方面取代它的地位。然而玻璃蓋板并不適用于折疊屏的產品,因為即便是再薄的玻璃面板,都不具備延展性,稍稍的形變就會造成面板的碎裂。
這也意味著廠商需要尋找另一種材料來取代玻璃,它需要具備良好的透光性,能夠為屏幕面板提供出色的保護,并且有著良好的延展性能夠承受日常使用的形變。
聚酰亞胺薄膜此時進入了三星的眼簾,在Galaxy Fold的面板外側就覆蓋有一層三星自主研發的聚酰亞胺薄膜,作為全新的聚合物層,它在保證擁有與玻璃相同透光性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好的柔韌性,即便在反復彎曲的情況下也不會像玻璃一樣出現碎裂的問題。而當前,幾乎所有的柔性屏幕設備都采用了類似的薄膜方案,諸如努比亞α、華為Mate X等。
不過,聚酰亞胺薄膜雖然是當前最理想的折疊屏蓋板的解決方案,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 “完美”的方案。在Galaxy Fold的中縫處,你仍然會看到一條由于翻折而產生的凸起折痕,而柔軟的薄膜在視覺上也讓Fold的屏幕觀感與普通智能手機略有差異,它會產生一種覆蓋有“水凝膜”的感受。
當然,當Fold的屏幕被點亮,中縫的略微不平整并不會在日常影響到觀感,只有在觸摸到的情況下,你才會想到它的存在。
最后,折疊還需要一個強大的鉸鏈結構,事實上這往往也是最具挑戰性的難點之一。要知道當前智能手機的輕薄已經是用戶最基礎的需求,這也要求廠商必須在盡量小的結構中實現一套經久耐用的機械結構,以確保手機在多年開啟和閉合后都能一如既往的耐用。
三星Galaxy Fold選擇了多個聯鎖齒輪鉸鏈結構,這在三星手機上并不是新鮮玩意,去年推出的W2019上,我們已經見識過它的精妙——前后兩側的部分在中軸線呈現半圓形的軌跡運動,它們圍繞著手機的邊框滑動,就像書本的開合。事實上,精巧的結構確保了Galaxy Fold不會因為意外而展開,開啟它必須向兩側施加明確的力,而在接近完全展開后,結構會發出“咔噠”的提示聲,來提醒用戶,手機已經展開完畢。
不過別以為只有用雙手才能徹底翻開Galaxy Fold,當掌握一定的技巧后,單手翻開并不是什么難事。
一臺成熟的可折疊設備,是的,它比前人更像成品
克服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后,Galaxy Fold最終呈現了完整的可折疊屏幕體驗,是的,即便柔宇科技的發布比它早了近半年,但Fold無疑更像一臺可商用的成品,也更接近我們對于可折疊設備的想象。
宛如Galaxy S系列給我們的固有印象,Galaxy Fold同樣顯得高端且精致,它具備系列DNA一樣的設計元素,但卻又因為可折疊的設計做出了一些改動。比如,Galaxy Fold擁有與S10系列相同的弧度鋁合金中框,銀色拋光的中框與前后面板的弧度相契合,即便雙手劃過邊緣,也不會有絲毫的突兀,顯得順滑自然。
同樣,機身另一側也并沒有因為特殊的轉軸而降低設計要求,轉軸雕刻的手感與另一側相近,左右側的邊緣處全都提供了具有弧度的熱彎處理,使得在使用時,整機的觸感更為溫潤。
不過作為一臺擁有7.3英寸屏幕的可折疊設備,想讓Galaxy Fold在閉合狀態下輕薄,以現如今的技術來說,的確有些困難。相較于主流設備,閉合的Galaxy Fold無疑有些厚“厚”,17mm的機身甚至能徹底站立在桌面上。同時,超過250克的機身重量也的確與輕巧的Galaxy S10系列走向了兩個不同極端,將Galaxy Fold塞入口袋,你能明顯感覺到它的存在。
當你將它展開后,機身的厚重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畢竟對于一臺平板設備來說,不到8mm的厚度以及263克的機身仍然算得上輕薄,在雙手持握時你甚至會有“輕巧”的錯覺,事實上由于大多情況下會使用雙手操作,因此即便是長時間拿著看完一集電視劇,或是進行微信的聊天,Galaxy Fold都不會讓人感到太多的疲勞。
左側:Galaxy S10+ 右側:Galaxy Fold展開
由于機身給與了更大的空間,因此相較Galaxy S10系列,Fold還給了更多硬件的不同。雖然兩部手機都提供了杜比音效的雙揚聲器硬件,但Galaxy S10的頂部揚聲器提供的是與聽筒結合的一體式揚聲器,而Galaxy Fold則在頂部額外配備了一顆與底部相同的獨立揚聲器,因此Galaxy Fold在橫置播放視頻時,擁有更大的音量,它的立體聲效果也幾乎是所有用過的三星手機中(可能也是當前所有主流產品中)最出色的。
其次,Galaxy Fold并沒有提供S10系列的超聲波指紋識別方案,而是提供了一顆側邊指紋識別按鈕。比較特殊之處在于,這顆具備機械結構的按鍵并不是機身的電源鍵,而是Bixby按鍵,這意味著它雖然能用于解鎖,但卻不能用于熄屏。
Galaxy Fold同樣具備更有科技感的后蓋鍍膜,亮銀色的后蓋很容易讓人想到銀色版的Galaxy Note5或是Galaxy S7,幾乎像鏡面的后蓋異常的漂亮——當然它也很難杜絕指紋的侵害,稍稍觸碰就會留下印記,唯一的解決方案似乎只有不斷擦拭,或者使用隨機配備的保護殼將它保護起來。
一屏是體驗的進步,但另一屏…
Galaxy Fold的與眾不同從硬件中體現,但它的體驗是否也能擁有與之相配的表現呢?這無疑也是外界對它最好奇的一點。
當然要回答這一問題,還需要從幾個不同的使用場景來考量,首先是在內屏完全展開的情況下,Galaxy Fold的使用體驗;其次是外屏的使用體驗;最后則是在內外屏切換時,軟件的適配情況。
事實上基于Android 9.0,主流應用早就實現了不同屏幕比例以及分辨率的自適應,因此Galaxy Fold的內屏在運行主流應用時并沒有遇到任何兼容性的問題。諸如諸如微信、微博、QQ、B站、Instagram、Facebook、Chrome等常用應用的開啟關閉都顯得迅速且平穩,這點與Galaxy S10+保持一致,處在領先的水平。
不過這仍顯得有些不足,因為雖然7.3英寸已經達到了平板的尺寸,但Galaxy Fold內屏運行應用仍然顯示的是手機版界面,這就意味著它們都只是按比例將界面拉伸,并不會像平iPad那樣提供更合理的界面布局,而這樣的境況也與大多數Android平臺如出一轍。
反映到實際中會發現,嗶哩嗶哩動畫的彈幕字號會顯得過大,需要手動向下調整才能正常顯示;微博、京東等應用的開屏廣告由于4.2:3的特殊比例會出現橫向的拉伸;這些小問題雖然無傷大雅,但似乎都需要等待開發者進一步地進行適配。
另外,和Galaxy S10系列以及主流手機一樣,Galaxy Fold的內部其實也提供了一塊特殊的比例劉海屏,只不過它的劉海并不居中,而是偏分在右側,這就意味著當應用在內屏運行時,需要在UI上避開這一區域(去掉劉海,屏幕比例近似4:3)。
因此在Fold的系統中,系統會自動選擇應用是否全屏運行,我們嘗試了主流應用和游戲,發現三星的自動適配幾乎能夠完美地選擇最合理的運行模式,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著名的《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劉海區域就會遮擋重要的左上角畫面,而旋轉屏幕后,右下角的跳躍按鈕也會受到影響。
不過即便如此,Galaxy Fold所創造的體驗仍然是極出色的。
寬大的屏幕尺寸超過了大多數智能手機,這意味著在獲取信息時,它能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這是你絕對回不去的,在體驗了一段時間后,即便再回到Galaxy S10+的6.4英寸屏幕,我都會產生“這是一塊小屏幕”的想法。使用Galaxy Fold運行常用的《皇室戰爭》、聊上一段時間的微信或是看上一小會兒電視劇,幾乎在任何場景下,它都會比傳統手機更舒適。
相較于Galaxy S10+,Galaxy Fold查看網頁的體驗無疑更出色
同時,大尺寸屏幕也意味著Android平臺強調了多年的分屏有了更多的實用價值。三星允許最多三個應用同時存在于屏幕上,不過此時用戶無法手動調整三者的運行比例,因此無疑左右分屏的模式更具使用價值,畢竟在橫置時,左右的空間更符合傳統智能手機使用比例。
但當用戶關閉Galaxy Fold,只使用外側的4.6英寸21:9比例的屏幕時,體驗又是另一番景象。毫無疑問,以三星的邏輯來判斷,日常使用更傾向于內側的大屏幕,而外側的屏幕更多用以信息的獲取,比如在應急時點亮屏幕查看時間或者在不方便打開的前提下提供單手操作。
不過在實際時會發現,外側屏幕的使用比例遠比預想地更高。在通勤擁擠的地鐵上,在快步行走時,在需要撥打電話時,又或者在需要快速回復一條收到的消息時,第一反應往往就是直接使用外部的屏幕進行快速的操作。然而受限于較小的屏幕尺寸,即便是擁有出色的顯示效果,但它仍然無法提供與主流設備相近的體驗——粗大的拇指很難實現準確的點擊,因此也無法談起快速的輸入;同時應用的UI也變得更小,對于已經習慣了大屏的用戶而言,這種視覺體驗無疑是一種倒退。
那么如果在外屏使用一個應用程序,此時翻開Galaxy Fold,它會在內屏完整顯示嗎?答案是“不確定”。事實上,當前在Galaxy Fold上,微信、Netflix、Instagram、微博等應用已經完全進行了內外屏切換的適配,它們能夠很好地實現切換,若你在外屏開啟這些應用,那么它們也能在你翻開折疊屏后完美地“接力”使用。
但若是遇到那些(大部分)沒有適配的應用們,內外屏切換則變成了“災難”。因為無論外屏開啟的應用在內屏中是否會完美顯示,在切換時這些應用都不會重新調整UI界面,因此外屏的應用在翻開屏幕后,往往只能繼續以外屏的UI比例進行顯示。如果要讓應用以內屏的比例進行調整也很簡單,直接按UI右下角的按鈕,重啟應用即可。不過這樣的話,應用就無法在內外屏實現無縫的切換。
總體而言,因為大屏幕,Galaxy Fold提供了與主流智能手機迥異的使用體驗,它顯示效果出眾,寬大的顯示面積讓一切操作變得更舒適,你甚至會樂于使用分體式鍵盤進行雙手輸入;而它的分屏體驗也是當前所有智能手機中最好,這是小尺寸設備無法做到的。但我們必須承認,在需要單手使用的場景中,Galaxy Fold則呈現了體驗的倒退,外屏的小尺寸讓一切操作都變的略微別扭,同時受限于應用適配的問題,內外屏切換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而這似乎仍然需要時間來解決。
最頂級的硬件,比Galaxy S10系列更出色
Galaxy Fold代表了當前智能手機硬件的最高水平,這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它的硬件比作為旗艦的Galaxy S10系列都要更出色。
核心配置方面,雖然仍然是我們熟悉的高通的驍龍855移動平臺,三星為其提供了12GB+512GB的儲存組合,是不是覺得眼熟?是的,沒有錯,這與頂配版的Galaxy S10+如出一轍,然而Galaxy Fold卻成為業界首款用上UFS3.0閃存的產品,它的讀寫要更優于UFS 2.1,毫無疑問Fold的性能將會更上一層樓。
同時,Galaxy Fold提供了雙電池組合,并聯的電池容量近似4380mAh,這一容量要高于Galaxy S10+,不過由于內部的大屏幕確也是一個耗電大戶,因此在使用時Fold的使用時長并沒有與S10+一樣優秀。使用內屏大約6小時的亮屏時間,而如果進行游戲,則會進一步縮短使用時長,整體而言與大多數手機相似。
由于提供了內外屏多種使用模式,Galaxy Fold幾乎擁有三星有史以來最復雜的多攝像頭策略,它一共具備三組不同的攝像頭。首先在正面4.6英寸屏幕的上方,配備了一顆1000萬像素前置攝像頭;而在內部7.3英寸屏幕的劉海區域,則提供了一顆相同的1000萬像素攝像頭與一顆800萬像素景深攝像頭;機身后部,則提供了一組與Galaxy S10系列相同的三攝方案。
一樣的模組也意味著一樣的拍照效果,這里我們提供一些Galaxy Fold的樣張供各位參考,對于實際的相機評測,可以翻閱此前我們此前的Galaxy S10+評測:《越過iPhone,這個時代最好的智能手機》。
打破既定規則,Galaxy Fold是全新顛覆的開始
Galaxy Fold是人類征服的證明,在前進的道路上,它再次證明了我們曾經幻想正在變成現實。
過去,消費電子產品的體積受到了屏幕尺寸的桎梏,當你需要大尺寸的視野,往往就需要忍耐更大的機身。為了征服這一點,我們發明了窄邊框、我們引入了全面屏、有一些人甚至重新啟用了升降式機械結構,只為了在分毫之間提供更大的視野。
但Galaxy Fold的出現,無疑打破了這一既定規則,從今往后,機身尺寸再也無法限制視野,因為折疊之后,兩者皆可得。想象一下,一臺擁有15英寸視野的筆記本電腦,它的體積只有當前的一半;一臺55英寸的電視,能完全收納在柜子中;一臺11英寸的平臺,完全與當前智能手機體積一致。基于折疊屏幕,這些想象都可能在短時間內成為現實。
Galaxy Fold閉合后,小于Galaxy S10+
因此,即便有著軟件適配不佳,體驗不甚完美等問題,同時在柔性屏幕的耐用性也深受懷疑的前提下,我仍然愿意給予Galaxy Fold充分的肯定,因為它就像幾年前的Galaxy Note Edge一般,是全新顛覆的開始,而其所倡導的未來又的確有著顛覆一切的可能性,能為我們帶來徹底不同的新體驗。
或許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保持足夠的寬容和耐心,就像此前對待所有新生的技術那般,再等等,一切都會變得更好吧!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75瀏覽量
181334 -
折疊屏幕
+關注
關注
1文章
172瀏覽量
1491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三星存儲,開始反擊!
![<b class='flag-5'>三星</b>存儲,<b class='flag-5'>開始</b>反擊!](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B/96/wKgaomckrI6AQcKdAATMDRj235Y373.png)
三星于IFA 2024展出全新節能產品 帶來進一步節能體驗
![<b class='flag-5'>三星</b>于IFA 2024展出<b class='flag-5'>全新</b>節能產品 帶來進一步節能體驗](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5/7C/wKgZombabDmAMOzaAACq299BpVs375.jpg)
三星開始量產其最薄LPDDR5X內存產品,助力端側AI應用
選擇三星電容時需要參考哪些?
三星Galaxy Watch Ultra首發搭載瑞聲科技全新大尺寸X軸馬達
三星電子重組架構,加速HBM技術創新
三星已開始使用AI技術設計半導體
三星貼片電容規格有哪些呢?怎么選擇呢?
![<b class='flag-5'>三星</b>貼片電容規格有哪些呢?怎么選擇呢?](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8/85/wKgaomZMOxyAS4KaAAGpR9lc_lM352.png)
三星電子開始量產其首款3nm Gate All Around工藝的片上系統
三星公司將高管每周工作時間延長至六天
三星Galaxy Ring將與三星食譜和電子食品商城實現飲食健康聯動
三星電容怎么看型號呢?
![<b class='flag-5'>三星</b>電容怎么看型號呢?](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3/53/wKgZomXqqD2AHpVoAABjbZF6iS0836.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