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企業保持良好增長態勢
(一)PCB行業18與19Q1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景氣依舊
本文選擇PCB行業上市公司景旺電子、勝宏科技、崇達技術、深南電路、奧士康、弘信電子、博敏電子、依頓電子、廣東駿亞、明陽電路、世運電路、滬電股份、東山精密、興森科技和超聲電子作為統計對象。
2018年中國PCB行業上市公司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增速有所下滑。
從利潤端來看,利潤增速超過營收,廠商盈利顯著提升。
其中頭部廠商深南電路、滬電股份保持高增長趨勢;弘信電子受益于細分板塊提振,收入利潤進入增長拐點;老牌廠商如興森科技受益于工廠產能釋放,利潤開始好轉。
(二)上市公司持續擴產,力爭高端產品國產替代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為止PCB行業依然保持高速的發展態勢,但大家都十分關心行業的天花板在哪里,會不會出現增長失速的情況。下面我們介紹一下PCB行業發展歷史,以及當前中國企業所處的階段。
從歷史發展歷程來看,PCB行業產能經歷了從歐美到日本到***,目前再到中國大陸的產業轉移路徑。20世紀90年代是美國PCB產業的高峰,2000年附近日本PCB行業達到了高點,后續***企業受益本土代工行業以及智能手機行業爆發,多家公司躍居全球PCB行業領導者。當前,全球PCB產能在往中國大陸轉移,一方面是海外巨頭出于成本考慮,另一方面是發達地區環保政策嚴苛所致。根據全球PCB產值份額變動圖可以看到,2000年全球PCB產值70.91%分布在歐洲、美洲和日本三個地區,隨著中國大陸承接了從日本、歐洲和美國的產能轉移,大陸產值占比從2000年的8.10%激增到2017年的50.52%。
盡管中國國內PCB產值全球占比過半,但是內資PCB廠商占比依然極低,內資廠商多卻不大。根據中國電子電路行業協會(CPCA)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營收過億的PCB企業有150家,其中內資100家,數量占比66.7%。但是從營收規模來看,中國營收過億的PCB企業合計收入2025.66億元,而內資僅有768.32億元,營收占比37.9%。這也就意味著當前中國PCB行業的產值僅有37.9%是由內資生產,以此估算內資產值全球占比不足20%。另外內資跟外資企業在數量和營收上面的不匹配折射出當前國產化依然不足,中國PCB企業規模相比于全球龍頭來看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從產品結構來看,內資產品結構以單雙板和多層板為主,未來仍有技術追趕空間。我們將內資與臺資的產品結構對比可以發現,內資廠商僅在技術水平最低的單雙板超過臺資廠商,多層板跟撓性板還存在一定差距,而技術水平較高的HDI跟封裝基板仍遠遠落后于臺資廠商。
所以總體來看純內資企業依然還有非常大的追趕空間,在全球PCB產能持續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PCB公司在2017年迎來了上市高峰,資金問題解決之后公司紛紛開始了擴產進程。下表可以看出,PCB企業的固定資產成新率大部分處于上升趨勢,新的廠房設備紛紛投入使用。
(三)效率指標持續提升,具備全球競爭力
隨著人們對貿易戰糾紛與內地生產成本上升的擔憂,一些人認為中國制造的優勢開始逐漸衰退,擔憂內地的制造廠商將逐步把產業鏈轉移到東南亞等地。我們認為在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盈利逐漸進入天花板的行業中,確實面臨很大程度產業遷移的風險。但是我們認為行業效率的大幅攀升將會阻止PCB產業的外移。
從人均指標看,PCB行業2014-2018年的營收復合增速為11.2%,凈利潤的復合增速為14.1%,效率持續改善。2018年人均平均營收同比增長6.1%至65.53萬元。人均凈利潤增長更為顯著,2018年行業人均平均凈利潤從同比增長25.1%至6.14萬元,高于營收增速,沒有見頂跡象。智能工廠等先進的制造技術帶來了工廠效率的持續提升,大幅提高了公司的生產能力與盈利能力,部分優秀廠商例如崇達技術人均凈利潤達到了13.46萬元。
另外行業公司研發收入持續提升,2018年同比增長20.6%達到25.5億元,而2019Q1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達到新高4.53%。可見PCB公司持續追加研發投入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對于外資高端產品的替代。
-
pcb
+關注
關注
4326文章
23161瀏覽量
399977
原文標題:中資PCB企業全球競爭力逐步精進—解讀年報及一季報
文章出處:【微信號:cpcb001,微信公眾號:PCB行業融合新媒體】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