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房地產龍頭企業(yè)碧桂園在機器人領域頻頻進行大動作,斥800億巨資投入機器人領域。董事會主席楊國強更是在1月份的年會上宣布了碧桂園最新業(yè)務架構。重點布局的就是建筑機器人,作為建筑工人出身的他,一直有一個科技夢,認為重復的高強度勞動應該得到改善,機器人造房子只是時間問題。
建筑業(yè)現狀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的建筑業(yè)面臨著巨大的人工成本壓力,以及高危、生產效率低等一系列難題。近百年來,雖然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的革新不斷,建筑本身的形態(tài)和功能也大不相同,但建筑施工的業(yè)態(tài)形式卻始終沒有出現顯著的變化。建筑行業(yè)是世界上數字化程度最低、自動化程度最低的行業(yè)之一。在既有的現代化技術體系中,最有可能承擔起建筑業(yè)革新重任的便是機器人技術。
據美國總承辦商協會調查,目前有70%的建筑公司陷入缺乏技術工人的窘境,因為現在愿意從事那些臟活累活的人寥寥無幾,在制造業(yè)與服務業(y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傳統建筑業(yè)逐漸喪失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建筑機器人的出現也將改變原有的傳統建筑模式。
建筑機器人發(fā)展背景及意義
提高生產效率
建筑機器人是營建效率急需提升的必由之路。在現在的建筑施工中,雖然已有大量機械設備參與,但更多的工序還是有賴于手工作業(yè),導致建造周期綿長,少則數月,多至數年。飽受低效之苦,只有11%的承包商認為工地非常高效。建筑物流方面的問題對勞動生產率產生50%及以上的影響,還有設計返工、項目數據不準確和溝通失誤等等因素。
過去20年,美國建筑業(yè)平均年生產率增加僅僅只有1%
而采用機器人技術,可使建造效率大獲提升。以歐美的標準民居為例,傳統人工作業(yè)的平均建造周期約為6~9個月,但若采用最新的機器人3D打印技術,建造周期可大幅縮短至1~2天。
這意味著遭遇地震、恐怖襲擊、泥石流等災難后,可以快速完成居所重建,保障居民的基本生存條件,這在以往是無法想象的。
2保障人員安全
建筑機器人是保障施工人員安全、提升工作品質的必然選擇。建筑業(yè)是公認的高危行業(yè),傷亡率僅次于礦山與交通事故之后。例如在美國,建筑業(yè)每年造成約40萬人的死傷,死亡率極高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另外,建筑施工人員的工作條件極差,繁重的操作,充斥著泥漿、粉塵、噪聲、震動等工作環(huán)境,極大地危害著從業(yè)人員的身心健康,導致職業(yè)病高發(fā)。若要將建筑工人從中解脫出來,就現有技術發(fā)展水平來看,機器人技術或是破解這一難題最佳,也可能是唯一的途徑。
在英國,建筑行業(yè)造成了31%的工作死亡和10%的重大工傷。在南非,建筑工地每年造成150人死亡,大約400人受傷。在中國,《2018年上半年全國建筑業(yè)安全生產形勢》的通報指出,全國事故總量持續(xù)保持在高位,上半年全國建筑業(yè)共發(fā)生生產安全事故1732起、死亡1752人。
各個國家建筑施工死亡率
勞動力短缺的必然選擇
建筑機器人是人力資源日益短缺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速,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將日益緊缺。加之建筑業(yè)所具有的“危、繁、臟、重”屬性,若未來建筑業(yè)不能成功去除這些不利標簽,“重塑” 自我形象,勢必無法吸引年輕勞動力進入這一行業(yè)。
美國勞動統計局數據:過去12個月建筑行業(yè)新增33萬個新崗位
80%的建筑公司找不到合適的員工
美國勞工統計局報告顯示,過去12個月,美國建筑行業(yè)新增崗位達到33萬個。即便建筑業(yè)有著數十萬計的崗位空缺,而80%的建筑公司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人。澳大利亞2015年該國泥瓦匠的平均年齡已達55歲,若短期內無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5~10年之內該國便面臨無工可用的尷尬局面。
構建節(jié)約型社會的時代訴求
建筑機器人是構建節(jié)約型社會的時代訴求。建筑業(yè)屬于資源需求極為密來的行業(yè),而傳統的手工作業(yè)方式又流于粗放,建材使用不能精確控制,導致營建過程的材料浪費極為巨大。據美國有關部門測算,一棟普通民居建造過程的材料浪費率高達40%。
事實上,若采用建筑機器人代替人工施工,通過合理現劃和精細化作業(yè),可大幅減少原材料浪費,甚至實現零浪費,利用機器人技術也可以實施老舊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這些無形之中將會降低建筑成本,也符合構建節(jié)約型社會的時代價值要求。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
建筑機器人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有效途經。傳統建筑施工均為“侵入式”開發(fā),先開挖破壞原有植被,這一方式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性很大。另一方面,建筑施工期間產生的固體垃圾、廢水、有毒有害物化學物質也會對環(huán)境產生很大危害。此外,水泥、鋼材、玻璃等原材料的生產,對于環(huán)境的污染也很大。
在倡導環(huán)保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實現更具環(huán)境友好性的營建開發(fā)、減少垃圾及廢物排放、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均是時代對于建筑業(yè)革新的迫切要求。而以建筑機器人為代表的未來數字化營建技術,有望徹底重塑建筑業(yè)的面貌,實現真正的綠色環(huán)保、無污染的營建。
搭建設計概念與實體間直接溝通的橋梁
從建筑技術的演進與革新的角度出發(fā),機器人技術有望搭建起連接設計概念與實體之間直接溝通的橋梁,使得建筑師的構想能夠更為快速地變?yōu)楝F實。正如ETH Zurich的建筑與數字建造專家Gramazio & Kohler所認為的那樣,以建筑機器人為代表的數字化建造(Digital fabrication) 技術是連接數字世界和物質世界的有力工具,它讓在虛擬環(huán)境進行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從數字信息進一步變成物質的現實。建筑機器人技術在重復生產上更有效率,也可在非標準建造上實現人手所無法實現的可能性。
全球重點建筑機器人企業(yè)
挪威 nLink
傳統的作業(yè)方式依靠人工+沖擊鉆,效率低下缺乏精度并且昂貴。挪威 nLink的移動機器人專為解決鉆孔問題而設計,適用于各種建筑工地環(huán)境。
他們使用成本相對低廉的標準化元件進行生產,操作系統則完全由自己設計。與現有的工業(yè)機器人控制系統相比,系統更友好,工人們只需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通過ipad來遙控機器人了。
目前租用他們機器人一天的花費大概為2000美金。在各種實際操作中,挪威 nLink比傳統的人工方式普遍能快5-10倍。
澳大利亞 Fastbrick Robotics
澳大利亞科技公司 Fastbrick Robotics 設計 3D 建筑機器人 Hadrian X,工作效率是人工的 4 倍。24 小時連續(xù)工作的話, Hadrian X 兩天內就可以建好一座房子。它可以讀懂圖紙,通過 3D 掃描技術,精確地計算出每一塊磚頭的位置,比建筑工人精準不少。
美國 ConstructionRobotics
位于紐約維克多Construction Robotics公司,在科羅拉多州恩格爾伍德市的一個建筑工地上,工人們花了幾周時間學習如何操作砌磚機器人SAM(半自動泥水匠,Semi-Automated Mason)。該機器人價值40萬美元(約253萬元),能在8小時內砌好3000塊磚石,是普通工人工作量的數倍。
但 SAM 并非完全無需人力支援,建筑工人仍需將磚塊運送到輸送帶上,然后 SAM 才能以機械手臂將砂漿打漿,再把磚塊放到墻上。而另一個建筑工人需要清理多余的砂漿,所以暫時也不會導致工人無工可做。
日本清水建設
1982年,日本建筑公司清水建設“鋼骨架噴涂耐火覆蓋材料的SSR—Ⅰ型機器人”曾是世界上第一臺實際應用于建筑施工的機器人。之前公開了一處實驗設施,那里匯集了一批將 “上崗” 的建筑機器人,包括自動焊接的 “焊接機器人” 和安裝天花板的 “天花板施工機器人”。
建筑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及種類
早期,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對于建筑機器人的研究從未中斷,但遺憾的是這些設備一直未能投入應用。 直到近幾年,才陸續(xù)有一些系統走出實驗室,被應用于實際之中。
如今的建筑機器人種類不斷增多,應用的領域有混凝土預制大板生產線、鋼筋骨架成型、模板組合與拆卸、大型容器組裝、焊接及噴漆、混凝土布料、空調風管檢查及清理、外墻飾面檢查、地面壓光與清掃等等。種類有測繪機器人、砌墻機器人、預制板機器人、施工機器人、鋼梁焊接機器人、混凝土噴射機器人、施工防護機器人、地面鋪設機器人、裝修機器人、清洗機器人、隧道挖掘機器人、拆除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等在內的龐大家族。
◆◆具有代表性◆◆
墻體砌筑機器人
墻/地面施工機器人
清拆/清運作業(yè)機器人
3D打印建筑機器人
飛行建造機器人系統
發(fā)展措施與建議
(1)加速傳統建筑設備的機器人化改造
對現有的建筑施工設備進行機器人化改造,是發(fā)展建筑機器人技術并使其快速投入應用的一條捷徑。例如,對于建筑用工程施工車輛,如挖據機、推土機、壓路機、渣土車等,可基于遙操作、自主導航與避障,路徑規(guī)劃與運動控制、智能環(huán)境感知、無人駕駛等技術對其進行改造,實現相關車輛操作的遙控化、半自主化,甚至完全自主化,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優(yōu)化工作環(huán)境、提升作業(yè)安全性和效率,推進施工作業(yè)的標準化和精細化。參照這一模式, 亦可考慮對塔吊、起重機等提舉系統進行遙操作改造,通過遠程遙控操作徹底解除施工人員的安全威脅。
(2)促進即有機器人技術在建筑業(yè)中的應用
目前研發(fā)的很多機器人技術均屬于通用技術。它們在建筑業(yè)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在環(huán)境感知與建模方面,可利用無人飛行器(UAV)、輪式/履帶機器人等移動平臺搭載激光雷達,結構光攝像頭、3D視覺等環(huán)境感知設備,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同時定位與地圖創(chuàng)建(SLAM) 等環(huán)境建模技術,實現建筑物內外結構及周邊環(huán)境的自主列繪與3D建模;利用UAV井配合SLAM技術,實現土方開挖、廢料清運及結構物施工進度及工程量的實時監(jiān)測,為大尺度施工作業(yè)中多設備任務優(yōu)化與協調提供鋪墊。再如,基于機械手,移動機器人底盤搭建的通用移動操作平臺,有望替代人工完成諸如砌筑,抹灰、平整、拋光、編織、鋪貼、鉆孔等很多操作。
(3)大力推動建筑業(yè)專用機器人系統研發(fā)
毋庸置疑,建筑業(yè)有其獨有的特殊性,故通用技術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為了能夠更好地實施營建,根據建筑業(yè)之特性研發(fā)專用建筑機器人,是極其必要的。例如,3D打印建筑機器人的突出代表“輪廓工藝”技術,針對房屋施工的各種特殊需求,進行了有效的針對設計,最終才成就了該系統直接打印包括水電管線在內的完整房屋的能力。噴漿機器人、ERO混凝土回收機器人等,均是針對建筑業(yè)的特殊需要定制研發(fā)的。這一方面的工作,后續(xù)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4)協同推進適應于機器化隨工的新型建筑結構及建材研究
為了充分發(fā)揮建筑機器人的優(yōu)勢,傳統的建筑形式與施工模態(tài)必然要作出相應的改變。目前來看較為可行的選徑是采用模塊化結構,利用機器人進行模塊的預制、組裝,這將大幅減小機器人的作業(yè)難度,同時可有效提高新建筑的營建速度。另外,新型建材的研發(fā)也要同步推進。例如,3D打印建筑機器人對于混凝上的流動性、凝固速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實施飛行營建則要求各模塊間具有主動結合的能力。
結語
建筑機器人作為一個具有極大發(fā)展?jié)摿Φ男屡d技術,有望實現“更安全、更高效、更綠色、更智能”的信息化營建,整個建筑業(yè)或借機完成跨越式發(fā)展。建筑業(yè)在我國屬于支柱產業(yè),這一龐大的內需市場為我國建筑機器人的發(fā)展壯大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數年來,我國在工業(yè)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機器人通用技術方面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并儲備了大量人才,加之國家大力倡導創(chuàng)新的利好局勢,建筑機器人未來在我國必將取得長足的發(fā)展。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40瀏覽量
208395 -
制造業(yè)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53瀏覽量
53712
原文標題:2天一套房 | 是誰讓建筑工人在將來“無磚可搬”?
文章出處:【微信號:im_robotic,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在線訂閱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