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參加了眾多自動駕駛領域的論壇、峰會,嘉賓提及最多的,并不是被媒體、外界不明爭相群眾熱議的人工智能未來,而是無人駕駛如何真正落地。
因為國內外的頭部自動駕駛公司,已經融到了巨額的研發資金,國內頭部的幾家自動駕駛公司,開年都收獲了過億美金的新一輪融資,進行著資金層面的軍備競賽;
而伴隨著軟銀以22.5億美元投資通用旗下的無人車公司 Cruise Automation;Waymo向FCA(菲亞特克萊斯勒)采購62000輛廂式車,且與Uber商談無人車的運營。無人駕駛的競爭不僅被提上了一個新的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時也標志著這個星球上確實有人在考慮無人駕駛的商業化落地可能性了。
10億英里路測門檻
這背后是源于一組數據的攪動:美國知名智庫曾就無人車的應用前景發布了一份300頁的研究報告,其中通過計算指出:達到1.09死亡人數/1億英里的事故率,需要測試12.5年(365天40英里的時速無間斷測量);若要事故率精度達到95%左右,需要測試400年;無人車的性能超過人工駕駛性能的20%,需要測試500年。
為了讓無人駕駛能超過或至少達到人類的駕駛能力,需要通過物理技術窮盡所有可能應用場景,來訓練無人車,業內保守估計要跑10億英里才能窮盡所有應用場景。
以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實地路測10億英里,才有資格談無人駕駛商業化。這也是為什么代表著業內頂級實力的谷歌Waymo和通用Cruise,要將數十億美金砸入無人駕駛,就是旨在積累夠入門級路測里程數。
Cruise和Waymo的做法,宇內能望其項背者屈指不一定能數。那么對于其他無人駕駛公司、汽車OEM,如何實現自己的無人駕駛落地夢?跟還是不跟?
天文路測里程背后,制約無人駕駛落地的根本原因,是技術成熟度和成本。理論上而言,配置上足夠的傳感器,計算平臺,在一定的道路下是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無人駕駛的,但這不是大規模商用的玩法,是科學家的玩法。
滿足三要素:低成本、低風險、海量
在沒有看到清晰的商業化可能性之前,只有極少數公司愿意冒險,并且有能力投入巨量資金堵上未來。
那么是否有一條其它的路可以低成本、低風險、海量的漸進式實現無人駕駛呢?限定園區、特種車輛、港口物流、共享汽車都只能或多或少滿足其中幾個條件,而不能都囊括。但有一個領域,確實具備這些條件,那就是外賣配送。
所謂的低成本,就是要無人車搭載的傳感器配件價格要低,不能動輒數十萬美金,全無量產可能。功能定位于外賣配送的無人小車,在傳感器配件上可以做到相對較低的成本,用較低規格的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實現傳統的無人車功能。在硬件配置上,為更多數量無人車的落地提供了可能。
而所謂的低風險,就是可以讓無人車在現有使用環境下,將可能遇到的一些乘用車領域需要面對的Corner case規避掉。
外賣配送車的行駛速度,在40km/h以下,是業內定義的低速無人駕駛。低速情況下,無人車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應對,時間上更充裕,加之無人車重量輕、體積小,即使出現意外情況,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也極小。
有了以上兩個條件,客觀上就為無人車的海量投放提供了可能性,但此時還面臨一個問題:什么場景下有數十萬量甚至上百萬輛車可供路測?
無人外賣配送車召喚神龍
前述落地技術和場景條件,或許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平等的,但機會也是不平等的。
“美團外賣目前覆蓋的城市達3000個,每天接單數達到2000萬單,有超過60萬騎手提供配送服務。預計未來5年,美團外賣的日訂單數將會達到1億單,相應的騎手數量也會暴漲至300萬。”美團無人配送部總經理,科學家夏華夏如是說。
如此巨大的騎手數量,以及訂單數,客觀上產生了無人配送車的需求,因為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騎手的數量,不僅可以提供更標準化的服務,同時也可以節省天文數字的運營管理費用。
而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臺無人配送車的投入,可以在數月內就積累完成10億英里的實測里程,從實際上加速特定場景下無人車的落地商用。
外賣車可以行駛在普通的道路上,相應的限制條件也少,同時因為有其他騎手的存在,可以隨時響應實際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廣闊的覆蓋地域,也可以為無人車積累足夠多的樣本庫,因此在各方面條件上,都有著巨大的優勢。
有了這些人無人配送車,無人駕駛能力不僅可以得到迅速的迭代更新,同時也可以訓練其它用途、場景下的無人車,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如此漸進式的發展過程,既避免了巨量資金的投入,同時也可以結合實際需求,卓有成效的完成無人駕駛技術的升級。
本周,高工智能汽車發布了一篇《無人配送“百車大戰”》(點擊閱讀)的文章,對于眼下瘋狂涌入的無人配送小車研發制造初創公司、電商外賣平臺、物流公司等等的“紅海局面”進行了報道。
3000城市、百萬騎手、10億英里,這就是史上最快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方案出爐的最佳注解。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89瀏覽量
121006
原文標題:透視無人配送:不是誰都能“隨便”玩得轉 | GGAI視角
文章出處:【微信號:ilove-ev,微信公眾號:高工智能汽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