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產業的成熟度往往由聚集度來體現,而產業聚集度往往又通過巨頭的參與度來表明。對于物聯網產業而言更是如此,中小型企業和傳統行業從業者的參與者固然是落地重要力量,但要撐起萬億市場的規模體量,巨頭的引領更有說服力。
物聯網元年是哪年不好界定,但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物聯網巨頭意識集體覺醒。無論是正式發布完整物聯網戰略的阿里、華為,還是重金投入物聯網領域的微軟、亞馬遜,國內外的全球巨頭都瞄準了即將爆發的物聯網市場,不想輸在爆發前的沖刺線上。今天,我們就以微軟、亞馬遜、阿里、華為等巨頭為例,來盤點一下它們的物聯網戰略。
不難發現,互聯網時代它們就在各自領域頂著耀眼光環,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物聯網時代的發展基礎與傳統互聯網技術密不可分,如云服務平臺、連接技術等。而以上巨頭,雖說業務范疇和技術優勢不盡相同,但在投身物聯網大潮的過程中,它們在定位上逐漸趨同、對物聯網資源爭奪愈加激烈,這場全球范圍內的物聯網領導力之爭已經拉開帷幕,酣戰正在進行。
國外物聯網巨頭亞馬遜&微軟
先來說亞馬遜。從A到Z的野望在物聯網領域也很明顯。云+端兩個方面的優勢是亞馬遜進軍物聯網的兩個立足點。
在物聯網公有云服務方面,亞馬遜AWS長期占據著全球第一的寶座,IaaS層云服務的份額和技術齊頭并進。最近發布的《物聯網開發者調查報告2018》顯示,開發人員在構建相應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時,亞馬遜AWS一直是受訪者們的首選。
在端側的生態建設,亞馬遜充分利用在互聯網時代積累的優勢,加上對物聯網技術的前瞻性研發(如人工智能),為其業務拓展、行業伙伴的業務模式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如,以操作系統籠絡物聯網硬件陣營,亞馬遜推出面向物聯網設備的操作系統FreeRTOS。再比如,在前兩年語音交互、智能音箱成為整個智能家居、智慧生活場景切入口時,亞馬遜Alexa智能語音交互助手一舉俘獲了全球大大小小硬件廠商們的芳心,將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語音交互等技術開放給合作伙伴,與各行業的PaaS平臺合作,深入各行業場景中,從傳統的家居場景拓展到了辦公領域、出行領域、大健康領域。
此外,亞馬遜還深入具體行業進行新模式的探索和嘗試。由近年大火的新零售引領的線上線下結合的趨勢成為業內共識,于是Amazon Go的率先試點也成為同行及后輩爭相跟隨的范本。不止于此,亞馬遜既然瞄準了線上下打通的大趨勢,便大力推行Prime Air無人機送貨計劃。亞馬遜隨后又將無人機建在城市中心,亞馬遜為配套全自動化的倉儲機器人物流中心,讓無人機在城市周圍運送包裹時方便地進出,亞馬遜的專利申請稱為“多層次運營中心”。
如此看來,亞馬遜的對于物聯網趨勢的判斷和對新技術變現的創新能力是競逐全球物聯網的顯著優勢。
再來說微軟。上個月,微軟宣布將在未來四年大力發展物聯網,投資金額計劃達到50億美元,正式進軍物聯網市場。如此巨資投資金額,必能使微軟在物聯網領域掀起不小的波瀾。那么,50億美元的去向將如何呈現微軟的物聯網整體戰略呢?無獨有偶,主要還是云與端。
物聯網公有云領域能與亞馬遜AWS比肩者,占據全球第二的微軟 Azure當仁不讓。2016年初,微軟正式發布Azure IoT Hub,宣稱可管理數十億物聯網設備,它是微軟Azure IoTSuite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后又收購Solair也是圍繞著Azure這個核心在構建完善其基于云平臺的物聯網服務。雖然谷歌和微軟都是全球頂級的物聯網云服務提供商,然而優勢和側重也有不同。微軟在提供IaaS層服務的同時,還擅長應用軟件和操作系統,這為云服務的完善、云與端的結合提供了 基礎。如與各行業領先的PaaS層伙伴共探不同場景的物聯網應用,工業物聯網、智慧能源、智能零售、智慧地產均有上佳實踐。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非常重視物聯網云與端側結合的重要性,他曾說過:“如果沒有云,就談不上移動體驗。反過來,云計算能夠讓一切和諧有序地運行,但如果沒有傳感器或移動設備之類的移動終端,也同樣無法給這個世界和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
因此,該平臺將提供將現有的物聯網支撐能力進一步下沉的能力。從邊緣側下沉到設備端,滲透到資源極為受限的硬件平臺,提供極低功耗的操作系統支持。在邊緣側,微軟的技術積累也值得一提,2017年5月11日微軟推出的Azure IoT Edge就是一個容器,可將AI人工智能和高級分析功能提供給支持該服務的設備。因此,微軟對端側和邊緣側的全面支持包括各種傳感器、Hololens、智能手機、智能網關和個人電腦等終端設備。
阿里巴巴
全面進軍IoT主賽道
如果將視角聚焦國內,那么這家巨頭的物聯網戰略是繞不開的。與微軟、亞馬遜相比,阿里巴巴的單項或難拔得頭籌,但其物聯網戰略與兩位前輩相比卻更強調完整性。阿里不是起步最早的,卻是想得非常清楚、十分了解物聯網痛點的。自阿里巴巴在2018年的云棲大會首站深圳重磅宣布全面進軍IoT主賽道后,其物聯網整體戰略逐漸顯現,并不斷血肉豐滿。依托領先的云計算能力推出了物聯網云平臺及IoT生態,解決的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橋梁問題。
在物聯網公有云服務市場,阿里因早期電商、大數據的屬性和剛需占據了天然優勢,率先慧識云服務的重要性,并毅然而迅速實現一次華麗轉型。在公有云市場的爭奪中,阿里云在國內一騎絕塵,躋身全球公有云市場top3,與亞馬遜的 AWS、微軟的Azure并稱3A,在國內IaaS云服務市場占據明顯優勢,從“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到“上云就上阿里云”,無不顯示其霸氣和底氣。
雖在IaaS底層云服務支撐上實力雄厚,但對于物聯網PaaS平臺這一戰略要塞,阿里巴巴的起步稍微,在2017年云棲大會正式推出阿里云的Link平臺。該平臺主打以“智能”普惠產業伙伴,功能覆蓋了從連接管理、設備管理到應用使能、業務分析,致力打造智聯網時代的操作系統與集成開發環境,編程語言和AI,賦能整個生態。通過大數據平臺、邊緣計算平臺、人機交互平臺、設備端OS平臺,結合阿里巴巴物聯網場景規劃能力,為物聯網各層開發者提供智能決策能力、為各行業合作伙伴提供轉型助力。阿里云的Link平臺將重點賦能以下四個行業:智能城市、智能制造、智能汽車、智能生活。
再來看物聯網管道層面。在通信領域的從業者眼里,可能一直沒有把阿里巴巴當做同行,直到——2018云棲大會深圳站,阿里云祭出一個大動作——阿里云宣布與中國聯通、Semtech達成合作,發布國內首個LoRa城域物聯網試商用。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是阿里巴巴在通信領域的首次亮相。緊接著,阿里云趁熱打鐵,再推一個重磅***LinkWan LoRa核心網絡平臺。這兩個動作緊密貼合,印證了阿里對低功耗物聯網的決心。那么,阿里為什么看重LoRa陣營,LinkWan LoRa核心網絡平臺對于其物聯網整體戰略又有怎樣的深意?
眾所周知,低功耗物聯網近年來大火,它是萬物互聯對全新網絡通信內在要求的必然產物。其產業價值引得產業界爭相青睞,阿里自然也看到了。然而,阿里之前鮮有對低功耗通信技術的直接布局,那么最好的方式莫過于以巨頭的姿態聚合眾力,與產業伙伴合力共掘低功耗物聯網價值。對于低功耗物聯網的兩大陣營NB-IoT和LoRa,雙方競爭互補已是共識,無論從哪個陣營切入都不會輸。鑒于國內NB-IoT陣營已較穩定,而國內LoRa產業鏈還處于以中小型企業玩家為主的零散狀態,于是選擇將國內LoRa陣營玩家聚合起來,以項目串聯上下游,以標準提升話語權,是更為合適的選擇。事實上,阿里巴巴在國際LoRa聯盟董事會占據重要地位,在LoRa發展成為全球事實標準過程中貢獻了重要力量。基于這一思考,阿里發揮ICA聯盟廣建生態優勢,聚集了一票低功耗物聯網的企業(包括唯傳科技、廈門四信、慧聯無限、門思科技、拓寶科技、東信和平等等)。
ICA聯盟在應對物聯網碎片化方面,以標準化工作加速產業進程。目前,ICA聯盟已成立連接標準組、低功耗廣域網標準組、數據標準組、測試標準組、安全標準組,在廣泛了解行業中已投入的成熟標準和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空白缺失,對于通用的成熟標準,ICA聯盟直接采用,而對于標準缺失,則發動產業聯盟和廣大行業伙伴的力量共同制定,并在落地項目中大力推廣,共同踐行,力求擊碎碎片化壁壘,實現物聯網進程的大步伐邁進。
而云棲大會上發布的國內首個LoRa城域物聯網試商用,是阿里在低功耗物聯網領域布局建設以來的一個標志性節點。關于這張網絡的建設情況,阿里云IoT事業部總經理庫偉向物聯網智庫透露,它覆蓋了杭州、寧波兩個城市的主城區,行業覆蓋了包含消防、表計、門磁、停車在內的低功耗生活全場景,參與建設該城域網的企業幾乎涉及了浙江省整條低功耗物聯網產業鏈。對于緊隨其后發布的LinkWan LoRa核心網絡平臺,它的價值是什么呢?引用物聯網智庫CEO趙小飛的觀點,LinkWan搭建一個LoRa網絡核心網和運營支撐平臺,提供的基站與節點等設備接入與管理,用戶可自主搭建LPWAN網絡,自由搭配終端和應用,形成完整解決方案。阿里云基于強大的生態和功能,在LinkWan平臺上進行網絡連接管理,商用后預計將支持更多物聯網連接協議(如zigbee、NB-IoT等),結合阿里云PaaS服務可為用戶形成完整方案。至此, LinkWan形成了對其他第三方LoRa云端服務平臺的巨大優勢。
從云到管還不足以撐起物聯網戰略的整體性,意識到智聯網的大勢所趨,阿里不斷加強在邊緣側和端側的布局,將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方面的成果不斷下沉。阿里真正切入邊緣計算領域是從今年云棲大會宣布的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借助Link Edge,開發者能夠很輕松地將阿里云的邊緣計算能力部署到各種智能設備的計算節點上。 Link Edge融合了阿里云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優勢,可將語音識別、視頻識別等AI能力下沉至設備終端,讓設備擁有“天然”的智能。截止云棲大會當天,已經有16家芯片公司、52家設備商、184款模組和網關支持阿里云物聯網操作系統和邊緣計算產品。
阿里還以操作系統串聯上下游、衍生生態,拓展端側生態。開源了面向IoT領域的輕量級物聯網嵌入式操作系統AliOS Things,后又開源AliOS Lite,并聯合合作伙伴發布開源參考硬件平臺,幫助開發者更快地落地智能硬件的研發。目前已經有包括英特爾、恩智浦、聯發科技、展訊等主流芯片廠商的加盟。此外,端側芯片也是阿里重點布局的一環,在中美科技競賽的大背景下自主造芯的重要新再次凸顯,阿里巴巴也在不久前收購國產芯片公司“中天微”,立志實現中國芯片“自主可控”,打造真正的“中國芯”。
華為構建萬物智聯的世界
華為在2018新年致辭的時候就提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愿景。那么這家通信起家、在ICT行業摸爬滾打三十多個年頭的巨頭,如何依據傳統管道優勢,向上下延展,從而實現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愿景呢?完整的物聯網戰略依然是必不可少的,“1+2+1”的云管端全面布局也逐漸清晰成型。
云的世界已是全球巨頭激烈角逐的標地。華為在公有云市場雖起步較晚,但自2017年的全聯接大會上,輪值CEO郭平提出“全球五朵云之一”的雄偉目標后,奮起直追,一路擴張,大有讓國內乃至全球云市場重新洗牌之勢。此外,物聯網時代的云服務市場,公有云與私有云的融合也是多數toB類企業的剛需,而華為正好具備這一融合能力。華為在私有云方面積累深厚,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私有云的優勢足以在物聯網時代安全挑戰的課題上大顯身手,尤其當面對政務云、金融云等高安全級別的需求時候。而關于公私兩朵云的融合,其都采用了統一的架構、統一的服務、統一的API、統一的生態,平滑選擇、線上下協同也成為華為云的一大亮點。
在IaaS層云服務高歌猛進之時,華為PaaS物聯網平臺的建設也如火如荼。寓意著海量聯接的華為OceanConnect IoT平臺從莆一問世就提出“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原則,而是以“平臺的搭建者、連接的創新者、生態的推動者”的定位來吸引上下游合作伙伴,為南向設備和北向應用的開發者提供專注于業務創新的沃土,賦能行業伙伴,加速其智能化進程。
OceanConnect IoT平臺立足物聯網PaaS平臺的幾大難題,如物聯網集成與開發挑戰、產業生態構建挑戰、安全與數據隱私挑戰、端到端全面運維挑戰等,從而提出聯接來出承上啟下,實現四大能力強化:快速便捷的設備集成能力、靈活敏捷的應用使能能力、安全可靠的聯接管理能力、高效精細的端到端運維能力。在南向,通過強大的開放與集成能力降低設備的接入門檻,加之自有的終端朋友圈實現海量接入;在北向,提供強大易用的開發工具簡化應用開發難度,依靠廣泛的行業伙伴和養了多年的開發者社區,締造開發者的芳華時代;借助行業積累和大數據決策,可為合作伙伴提供五大場景的技術支持,包括NB-IoT場景、邊緣計算網關場景、家庭網關場景、OceanConnect IoT平臺場景、LiteOS場景。其平臺賦能的四大重點領域包括公共事業、智慧家庭、車聯網、智能制造。
再來看物聯網通信層。這是華為的強項,30年深耕ICT、并做到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制造商的華為,在物聯網通信領域有著絕對話語權。物聯網時代,通信技術的關注對象逐漸由人轉向萬物,人與物、物與物對通信要求的巨大差異,華為是最敏感也是最先洞察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通信全球無差異,萬物互聯時代物物的通信簡直要上天,不同場景需求迥然。舉幾個簡單的栗子,家居環境wifi夠了,市政(水氣表、公共照明、停車)領域則需要低功耗物聯網網絡覆蓋、車聯網環境又需要實時、高可靠的通信能力,工業環境在實時傳輸的基礎上還要高度穩定絕對安全。因此,物聯網通信整體向著多需求、低功耗、廣域覆蓋、大連接等方向演進,無論是5G還是LPWAN技術都是物聯網時代催生的產物。無疑,華為在通信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核心元器件制造等領域已有長久布局,隨之而來的生態圈也更健全。
技術研發方面,華為對研發力度的投入向來以碾壓著稱。用最新的數字來說明,華為2017財報實現6036億全球營收,而2017年研發投入達897億元人民幣,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在2018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未來10年華為將會保持研發費用投入不低于收入15%的增長速度。
標準制定方面,華為近年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行業標準的制定,截至 2015年底華為加入標準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達 300 多個,3GPP、IETF、IEEE、ITU、BBF、ETSI、ATIS等,其中華為專家擔任重要職位超過 280 個。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專家在 2016 年成功當選IMT2020 FG 主席,引領 5G 承載網架構制定。華為在權威組織的提案數量和質量都可以用巨目來形容,引領全球標準勢不可擋。
核心元器件方面,華為除了傳統通信設備優勢,還在有著“半導體國之重器”之名的芯片領域建樹頗豐。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是國內最大的NB-IoT芯片原廠,2017年,Boudica120、150兩款芯片莆一問世就形成頭部優勢。5G方面,華為的研發進度更為驚人,在2018 MWC前夕,華為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了華為首款符合3GPP標準的5G商用芯片——巴龍5G01,和配套商用終端——華為5G CPE。并放言稱,5G時代華為已經有能力真正對各個核心環節實現掌控,并非空穴來風。
生態建設方面,最為亮眼的莫過于華為NB-IoT龐大生態圈,這個朋友圈里既有各領域領軍企業,也有擁有具體行業經驗的垂直領域隱形冠軍,還有廣泛的中小微創新創業企業。華為占據了核心元器件芯片的絕對掌控,又借標準助推和政策春風,對合作伙伴的選擇更是精中選精,可以說華為的NB帝國輪廓已逐漸清晰。他們共同造就了NB-IoT產業鏈的繁榮,發展勢頭強勁。
完整的物聯網戰略還包括邊緣側和端側:
通過在具體行業的實踐經驗和展望,華為對智能能力的下沉也有著清晰的認識。華為注重邊緣計算技術的應用,聯手計算巨頭英特爾、行業伙伴航天云網等成立邊緣計算聯盟,并提出“無邊界計算”理念。在華為在工業、能源、城市等多行業解決方案中,都有對邊緣計算技術的實踐,主要聚焦在海量聯接與自動化運維和實時聯接。
同時,華為雖不碰行業別的具體應用和垂直設備,但“以核心元器件和行業標準聚集伙伴”的思路在端側發揮著重要作用。華為海思芯片已撐起NB-IoT的主場,同時適用于物聯網場景的操作系統LiteOS也是吸引諸多設備廠商和開發者選擇加入華為生態的又一個原因。
至此,不難看出華為以云平臺、管道、端側的物聯網優勢高度集成,以Huawei LiteOS + NB-IoT + OceanConnect的綜合能力提供給合作伙伴和開發者。
結語
相遇在物聯網時代,阿里和華為,對于彼此而言,都是物聯網時代的值得尊重的對手。
雖然基因不同,一家出身通信,一家起身電商,但在中國這個最大也極具特殊性的物聯網市場,若要實現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愿景、踐行物聯網強大基礎設施提供者的使命,完整的物聯網戰略和良性繁榮的物聯網生態似乎是必然的選擇。阿里和華為在物聯網這一以“多浪重疊”為特征的科技浪潮中,都具備全能選手的能力。在傳統優勢環節不斷強化、鞏固以取得絕對優勢地位在物聯網時代的延續;而在薄弱環節,則通過自我提升、外界補足、策略結盟的方式積累新勢能。
胡厚崑在2018新年致辭時說:
2018年,華為三十而立,風華正茂。未來二三十年,人類將進入智能社會。面向新的時代,華為立志: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這既是激發我們不懈奮斗的遠大愿景,也是我們所肩負的神圣使命。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云棲大會上說:
阿里云將做的是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搭建者,并計劃在未來5年內連接100億臺設備。萬物智聯的實現也離不開“三駕馬車”——IoT、AI和云計算。
這是科技(物聯網技術)與時代(物聯網時代)碰撞的必然結果。這是物聯網巨頭的愿景,也必然是全球科技圈的大同愿景。
-
微軟
+關注
關注
4文章
6629瀏覽量
104464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3文章
44923瀏覽量
377014 -
亞馬遜
+關注
關注
8文章
2680瀏覽量
83618
原文標題:全球物聯網市場爭奪戰:阿里、華為、微軟、亞馬遜都是狠角色!
文章出處:【微信號:sdwlwxh,微信公眾號:山東省物聯網協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