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SD:材料微觀結構分析
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術,依托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作為一種尖端的材料分析手段,能夠深入探究材料的微觀結構,實現對其組織結構的分析、成像和量化。
EBSD技術,偶爾也被稱作“EBSP”(指代電子背散射衍射圖案)或“BKD”(代表背散射Kikuchi衍射),允許我們在微觀層面洞察材料的內部構造。材料的內在特性,例如晶體構造和相態分布,是決定其性能和反應的關鍵因素。因此,對材料微觀結構的詳細表征對于全面掌握材料的特性和功能至關重要。
![wKgaomc0zlmAGmAOAAYcbP7RHck948.pn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C/70/wKgaomc0zlmAGmAOAAYcbP7RHck948.png)
微觀組織的重要性
“微觀組織”一詞涵蓋了晶粒的鑒定和表征、材料中不同相或化合物的研究、元素的空間分布特征以及晶間和晶內界面性質的分析。材料的加工過程控制著微觀組織的形成,而微觀組織又直接影響材料的性能。金鑒實驗室在微觀組織的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為多個領域提供高質量的測試服務。
因此,了解材料的微觀組織在工業和研究領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涉及到金屬研究和加工、先進制造技術、可再生能源和太陽能電池的開發、微電子學以及地質研究等多個領域。
為何選擇EBSD
EBSD作為SEM的成熟附件,用于表征微觀組織,其采集的數據呈空間分布,可以用面分布圖和圖像顯示,從而詳細檢查不同樣品的局部特征。EBSD是一種高度自動化的技術,現代商業系統能夠每秒分析數千個衍射花樣,使得利用高空間分辨率掃描樣品表面、采集所有需要的數據、進行整體微觀組織表征成為可能。EBSD通常與能譜儀(EDS)結合使用,補充分析測量樣品的成分。金鑒實驗室具備專業的設備和技術人員,能夠確保客戶在材料分析中獲得更為準確和可靠的數據支持。
EBSD的數據分析能力
集成了EBSD和EDS的測量系統,提供了包括相鑒定、相分布、晶粒尺寸數據、晶界表征、織構(晶體擇優取向的程度)和局部應變變化等在內的全面微觀組織表征。所有這些信息都可以從一個EBSD數據集中導出,其空間分辨率可達納米尺度,樣品分析區域可覆蓋數平方毫米。
EBSD的工作原理
EBSD工作時,穩定的電子束與傾斜的晶態樣品相互作用,產生的衍射電子形成衍射花樣,可以用熒光屏檢測到。金鑒實驗室在這一過程中,利用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確保衍射花樣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電子束與樣品相互作用的點(或體積)位置上,衍射花樣攜帶了樣品的晶體結構和取向的特征。因此,衍射花樣可以用來確定晶體取向,區分晶體學上的不同相,表征晶界,并提供局部晶格完整性的信息。當電子束以網格形式在多晶樣品上掃描時,可以測量每一點上晶體的取向,得到的面分布圖揭示了晶粒的形態、取向和晶界。這些數據也可以用來顯示樣品中的晶體擇優取向(即織構)。因此,EBSD可以輕松建立一個完整和定量的微觀組織表征。
EBSD技術以其高精度和全面性,在材料科學的微觀結構分析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材料
+關注
關注
3文章
1255瀏覽量
27409 -
SEM
+關注
關注
0文章
234瀏覽量
14497 -
顯微鏡
+關注
關注
0文章
579瀏覽量
2315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