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立功教授公開了數年的心血之作《程序設計與數據結構》,電子版已無償性分享到電子工程師與高校群體下載,經周立功教授授權,特對本書內容進行連載。
>>>>1.1.1 添加結點
假定還是將結點添加到鏈表尾部,其函數原型為:
int dlist_add_tail(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其中,p_head為指向鏈表頭結點的指針,p_node為指向待添加結點的指針,其使用范例詳見程序清單3.38。
程序清單3.38 dlist_add_tail()函數使用范例
1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2 {
3 dlist_head_t head;
4 dlist_node_t node;
5
6 dlist_init(&head);
7 dlist_add_tail(&head, &node);
8 // ……
9 }為了實現該函數,可以先查看添加結點前后鏈表的變化,詳見圖3.18。
圖3.18 添加結點示意圖
由此可見,添加一個結點至鏈表尾部,需要4個指針(圖中虛線箭頭):
● 新結點的p_prev指向尾結點;
● 新結點的p_next指向頭結點;
● 尾結點的p_next由指向頭結點變為指
向新結點;
● 頭結點的p_prev由指向尾結點修改為指向新結點。
通過這些操作后,當結點添加到鏈表尾部后,就成為了新的尾結點,詳見程序清單3.39。
程序清單3.39 dlist_add_tail()函數實現
1 int dlist_add_tail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2 {
3 if (p_head == NULL){
4 return -1;
5 }
6 p_node -> p_prev = p_head->p_prev; // 新結點的p_prev指向尾結點
7 p_node -> p_next = p_head; // 新結點的p_next指向頭結點
8 p_head -> p_prev->p_next = p_node; // 尾結點的p_next指向新結點
9 p_head -> p_prev = p_node; // 頭結點的p_prev指向新結點
10 return 0;
11 }實際上循環鏈表,無論是頭結點、尾結點還是普通結點,其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均為p_next成員指向下一個結點,p_prev成員指向其上一個結點。因此,對于添加結點而言,無論將結點添加到鏈表頭、鏈表尾還是其它任意位置,其操作方法完全相同。為此,需要提供一個更加通用的函數,可以將結點添加到任意結點之后,其函數原型為:
int dlist_add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pos, dlist_node_t *p_node);
其中,p_head為指向鏈表頭結點的指針,p_pos指定了添加的位置,新結點即添加在該指針指向的結點之后;p_node為指向待添加結點的指針。比如,同樣將結點添加到鏈表尾部,其使用范例詳見程序清單3.40。
程序清單3.40 dlist_add()函數使用范例
1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2 {
3 dlist_head_t head;
4 dlist_node_t node;
5
6 dlist_init(&head);
7 dlist_add(&head, &(head.p_prev), &node);
8 // ……
9 }由此可見,將尾結點作為結點添加的位置,同樣可以將結點添加至尾結點之后,即添加到鏈表尾部。顯然,也就沒有必要再編寫dlist_add_tail()實現代碼了,使用dlisd_add()即可,修改dlist_add_tail()函數的實現,詳見程序清單3.41。
程序清單3.41 dlist_add_tail()函數實現
1 int dlist_add_tail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2 {
3 return dlist_add(p_head, p_head->p_prev, p_node);
4 }為了實現dlist_add()函數,可以先查看添加一個結點到任意結點之后的情況,詳見圖3.19。圖中展示的是一種通用的情況,由于結點的添加位置(頭、尾或其它任意位置)與添加結點的方法沒有關系,因此沒有特別標明頭結點和尾結點。
其實,對比圖3.18和圖3.19可以發現,圖3.18展示的只是圖3.19的一個特例,即恰好圖3.19中的新結點之前的結點就是尾結點,添加結點的過程同樣需要修改4個指針的值。為便于描述,將新結點前的結點稱之為前結點,新結點之后的結點稱之為后結點。顯然,在添加新結點之前,前結點的下一個結點即為后結點。對設置4個指針值的描述如下:
● 新結點的p_prev指向前結點;
● 新結點的p_next指向后結點;
● 前結點的p_next由指向后結點變為指向新結點;
● 后結點的p_prev由指向前結點修改為指向新結點。
對比將結點添加到鏈表尾部的描述,只要將描述中的“前結點”換為“尾結點”,“后結點”換為“頭結點”,它們的含義則完全一樣,顯然將結點添加到鏈表尾部只是這里的一個特例,添加結點的函數實現詳見程序清單3.42。
程序清單3.42 dlist_add()函數實現
1 int dlist_add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pos, dlist_node_t *p_node)
2 {
3 if ((p_head == NULL) || (p_pos == NULL) || (p_node == NULL)){
4 return -1;
5 }
6 p_node->p_prev = p_pos; // 新結點的p_prev指向前結點
7 p_node->p_next = p_pos->p_next; // 新結點的p_next指向后結點
8 p_pos->p_next->p_prev = p_node; // 后結點的p_prev指向新結點
9 p_pos->p_next = p_node; // 前結點的p_next指向新結點
10 return 0;
11 }盡管上面的函數在實現時并沒有用到參數p_head,但還是將p_head參數傳進來了,因為實現其它的功能時將會用到p_head參數,比如,判斷p_pos是否在鏈表中。
有了該函數,添加結點到任意位置就非常靈活了,比如,提供一個添加結點到鏈表的頭部,使其作為鏈表的第一個結點的函數,其函數原型為:
int dlist_add_head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此時,頭結點即為新添加結點的前結點,直接調用dlist_add()即可實現,其實現范例詳見程序清單3.43。
程序清單3.43 dlist_add_head()函數實現
1 int dlist_add_head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2 {
3 return dlist_add(p_head, p_head, p_node);
4 }>>>>1.1.2 刪除結點
基于添加結點到任意位置的思想,需要實現一個刪除任意結點的函數。其函數原型為:
int dlist_del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其中,p_head為指向鏈表頭結點的指針, p_node為指向待刪除結點的指針,使用范例詳見程序清單3.44。
程序清單3.44 dlist_del()使用范例程序
1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2 {
3 dlist_head_t head;
4 dlist_node_t node;
5 dlist_init(&head);
6 dlist_add_tail(&head, &node);
7 dlist_del(&head, &node);
8 //......
9 return 0;
10 }為了實現dlisd_del()函數,可以先查看刪除任意結點的示意圖,圖 3.20(1)為刪除節點前的示意圖,圖 3.20(2)為刪除節點后的示意圖。
圖 3.20添加結點示意圖
由此可見,僅需要修改兩個指針的值:
● 將“刪除結點”的前結點的p_next修改為指向“刪除結點”的后結點;
● 將“刪除結點”的后結點的p_prev修改為指向“刪除結點”的前結點。
刪除結點函數的實現詳見程序清單3.45。
程序清單3.45 dlist_del()函數實現
1 int dlist_del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2 {
3 if ((p_head == NULL) || (p_node == NULL) || (p_node == p_head)){4 return -1;
5 }
6 p_node->p_prev->p_next = p_node->p_next; // 前結點的p_next修改為指向后結點
7 p_node->p_next->p_prev = p_node->p_prev; // 后結點的p_prev修改為指向前結點
8
9 p_node->p_next = NULL;
10 p_node->p_prev = NULL;
11 return 0;
12 }為了防止刪除頭結點,程序中對p_head與p_node進行了比較,當p_node為頭結點時,則直接返回錯誤。
>>>>1.1.3 遍歷鏈表
與單向鏈表類似,需要一個遍歷鏈表各個結點的函數,其函數原型(dlist.h)為:
int dlist_foreach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process_t pfn_node_process,
void *p_arg);其中,p_head指向鏈表頭結點,pfn_node_process為結點處理回調函數,每遍歷到一個結點時,均會調用該函數,便于用戶處理結點。dlist_node_process_t類型定義如下:
typedef int (*dlist_node_process_t) (void *p_arg, dlist_node_t *p_node);
dlist_node_process_t類型參數為一個p_arg指針和一個結點指針,返回值為int類型的函數指針。每遍歷到一個結點均會調用pfn_node_process指向的函數,便于用戶根據需要自行處理結點數據。當調用該回調函數時,傳遞給p_arg的值即為用戶參數,其值與dlist_traverse()函數的第3個參數一樣,即該參數的值完全是由用戶決定的;傳遞給p_node 的值即為指向當前遍歷到的結點的指針。當遍歷到某個結點時,如果用戶希望終止遍歷,此時,只要在回調函數中返回負值即可終止繼續遍歷。一般地,若要繼續遍歷,則函數執行結束后返回0即可。dlist_foreach()函數的實現詳見程序清單3.46。
程序清單3.46 鏈表遍歷函數的實現
1 int dlist_foreach (dlist_head_t *p_head,
2 dlist_node_process_t pfn_node_process,
3 void *p_arg)
4 {
5 dlist_node_t *p_tmp, *p_end;
6 int ret;
7
8 if ((p_head == NULL) || (pfn_node_process == NULL)) {
9 return -1;10 }
11
12 p_tmp = dlist_begin_get(p_head);
13 p_end = dlist_end_get(p_head);
14
15 while (p_tmp != p_end) {
16 ret = pfn_node_process(p_arg, p_tmp);
17 if (ret < 0) {??????????????????????????? // 不再繼續遍歷
18 return ret;
19 }
20 p_tmp = dlist_next_get(p_head, p_tmp); // 繼續下一個結點
21 }
22 return 0;
23 }為了便于查閱,如程序清單3.47所示展示了dlist.h文件的內容。
程序清單3.47 dlist.h文件內容
1 #ipragma once
2 #include
4
5 typedef struct _dlist_node{
6 struct _dlist_node *p_next; // 指向下一個結點的指針
7 struct _dlist_node *p_prev; // 指向下一個結點的指針
8 }dlist_node_t;
9
10 typedef dlist_node_t dlist_head_t;
11
12 // 鏈表遍歷時的回調函數類型
13 typedef int (*dlist_node_process_t) (void *p_arg, dlist_node_t *p_node);
14
15 int dlist_init (dlist_head_t *p_head); // 鏈表初始化
1617 int dlist_add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pos, dlist_node_t *p_node); // 添加結點至指定位置
18 int dlist_add_tail(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 添加結點至鏈表尾部
19 int dlist_add_head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 添加結點至鏈表頭部
20 int dlist_del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node); // 刪除一個結點
2122 dlist_node_t *dlist_prev_get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pos); // 尋找某一結點的前一結點
23 dlist_node_t *dlist_next_get (dlist_head_t *p_head, dlist_node_t *p_pos); // 尋找某一結點的后一結點
24 dlist_node_t *dlist_tail_get (dlist_head_t *p_head); // 獲取尾結點
25 dlist_node_t *dlist_begin_get (dlist_head_t *p_head); // 獲取開始位置,第一個用戶結點
26 dlist_node_t *dlist_end_get (dlist_head_t *p_head); // 獲取結束位置,尾結點下一個結點的位置
27
28 int dlist_foreach (dlist_head_t *p_head,
29 dlist_node_process_t pfn_node_process,
30 void *p_arg);同樣以int類型數據為例,來展示這些接口的使用方法。為了使用鏈表,首先應該定義一個結構體,將鏈表結點作為其一個成員,此外,再添加一些應用相關的數據,如定義如下包含鏈表結點和int型數據的結構體:
typedef struct _dlist_int{
dlist_node_t node; // 包含鏈表結點
int data; // int類型數據
}dlist_int_t;綜合范例程序詳見程序清單3.48。
程序清單3.48 綜合范例程序
1 #include
2 #include "dlist.h"
3
4 typedef struct _dlist_int{
5 dlist_node_t node; // 包含鏈表結點
7 int data; // int類型數據
8 }dlist_int_t;
9
10 int list_node_process (void *p_arg, dlist_node_t *p_node)
11 {
12 printf("%d ", ((dlist_int_t *)p_node) -> data);
13 return 0;
14 }15
16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17 {
18 dlist_head_t head; // 定義鏈表頭結點
19 dlist_int_t node1, node2, node3;
20 dlist_init(&head);
21
22 node1.data = 1;
23 dlist_add_tail(&head, &(node1.node));
24 node2.data = 2;
25 dlist_add_tail(&head, &(node2.node));
26 node3.data = 3;
27 dlist_add_tail(&head, &(node3.node));
2829 dlist_del(&head, &(node2.node)); // 刪除node2結點
30 dlist_foreach(&head, list_node_process, NULL); // 遍歷鏈表,用戶參數為NULL
31 return 0;
32 }與單向鏈表的綜合范例程序比較可以發現,程序主體是完全一樣的,僅僅是各個結點的類型發生了改變。對于實際的應用,如果由使用單向鏈表升級為雙向鏈表,雖然程序主體沒有發生改變,但由于類型的變化,則不得不修改所有程序代碼。這是由于應用與具體數據結構沒有分離造成的,因此可以進一步將實際應用與具體的數據結構分離,將鏈表等數據結構抽象為“容器”的概念。
在公眾號后臺回復關鍵字“程序設計”,即可在線閱讀《程序設計與數據結構》;回復關鍵字“編程”,即可在線閱讀《面向AMetal框架與接口的編程(上)》。
-
程序
+關注
關注
117文章
3795瀏覽量
81411 -
周立功
+關注
關注
38文章
130瀏覽量
37749 -
鏈表
+關注
關注
0文章
80瀏覽量
10599
原文標題:周立功:高效的雙向鏈表就應該這樣用
文章出處:【微信號:Zlgmcu7890,微信公眾號:周立功單片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