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50個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5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39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2人——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凝聚態物理領域著名科學家、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10人。
其中,數個傳感、儀器及半導體設備技術獲獎,文末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全名單。
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集成電路化學機械拋光關鍵技術與裝備 集成電路裝備是IC產業的重要支撐,是保障集成電路產業安全的基礎。CMP裝備作為集成電路制造五大關鍵裝備之一,在產業鏈中不可或缺,其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至關重要。該項目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技術創新解決了CMP核心“卡脖子”難題,形成自主技術體系,成功實現整機全面應用與產業化,打破了國際巨頭在此領域數十年的壟斷,支撐未來高端芯片自主可控發展。 ? 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裝備研制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制成物體內部的結構圖像。 近些年隨著超導技術、磁體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材料科學的進步,MRI設備進入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今已成為醫院現代化程度和診斷水平的標志,也為眾多腦科學研究、醫藥研發等創造了必要的科研條件。 ? 大深度高分辨穿透成像雷達技術與應用 “大深度高分辨穿透成像雷達技術與應用”成果針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探月工程、深空探測、地下空間建設和極地科考等重大任務需求,團隊歷時十余年持續攻關,對穿透成像雷達技術體系、核心技術、工程實現等進行系統性創新,提出變參量多通道穿透成像雷達新體制,突破傳統穿透成像雷達固有的探測深度與分辨率、淺表盲區等相互制約,以及反演目標參數存在多解性等瓶頸;提出時域-頻域-空間域協同、納秒-皮秒脈沖參數調控以及電磁場全波反演新方法等理論方法,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建立了新體制雷達的系統實現方法與技術途徑,實現雷達技術能力和綜合性能跨越提升。攻克月球、火星極端環境和航天工程嚴苛約束下技術實現的系統性難題,成功研發出嫦娥三號和四號測月雷達、嫦娥五號和六號月壤結構探測儀、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祝融號火星次表層雷達等重要載荷,實現多個國際首次,產出一批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科學成果。 ? 水下低頻探測關鍵技術與應用 該成果針對水下弱目標低頻精準聲探測難題,在水聲陣列低頻穩健超增益基礎理論方面取得原創性突破,發明了水聲陣列超指向性高分辨測向、多陣列目標頻-空特征譜融合高精度定位跟蹤等技術,顯著提高了水聲陣列低頻測向分辨力和定位精度,有力推動了我國新型海洋安全保障技術發展和探測能力提升。 ? 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微波毫米波測試技術與測量儀器 建設世界儀器強國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備基礎和前提條件。測量儀器使用的共性核心技術具有先進性、前沿性和先導性,因而更具有技術引領作用。十多年前,我國微波毫米波測量儀器體系嚴重碎片化,無法形成整體測量能力,而且高端儀器基本依賴進口,是我國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嚴重“短板”,是主要的“卡脖子”領域之一。 項目形成授權發明專利56項,發表IEEE JSSC等著名期刊論文40余篇,實現30余款CMOS芯片和60余款平板相控陣的產業化,多款產品獲國內首臺套認定。產品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快速交付等極強的戰新產業國際競爭優勢?;谌珖a化工藝流程,有效破解“卡脖子”問題,產品已在國內外主要衛星通信運營商和設備商等100余家單位及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中規?;逃?。 ?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全名單 2023年度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李德仁薛其坤 ? ? ? ? 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點擊查看大圖↑
二等獎
點擊查看大圖↑
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點擊查看大圖↑
二等獎
點擊查看大圖↑
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特等獎
點擊查看大圖↑
一等獎
點擊查看大圖↑
創新團隊
點擊查看大圖↑
二等獎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388瀏覽量
756552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705瀏覽量
22260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