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當地時間6月18日,英偉達美股收盤漲幅3.51%,總市值達到3.34萬億美元;微軟收盤小跌0.45%,總市值3.32萬億美元;蘋果公司收盤跌1.1%,總市值跌至3.29萬億美元。此消彼長之下,造就英偉達首次超越蘋果和微軟,成為全球最高市值的公司。
從2022年10月份的低位,只用了不到2年的時間,市值增幅超過了11倍,同時英偉達還創下了從2萬億美元到3萬億美元市值的“速通記錄”。根據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的數據,英偉達僅用了96天,市值就實現從2萬億到3萬億美元的增長,而微軟完成這一里程碑花了945天,蘋果更是花了1044天。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在上周WWDC2024上宣布自家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將在旗下iOS 18、iPadOS 18和macOS Sequoia三大操作系統中深度集成,這也令蘋果市值曾短暫超越微軟登頂全球第一。
顯然,當前AI技術的市場前景已經形成強烈共識,作為AI算力硬件以及生態規模最強的供應商,英偉達當之無愧站到了全球公司市值之巔,這都要歸功于近一年多時間里AI大模型的“技術大爆炸”。
持續補強生態,英偉達市值有望繼續飆升50%?
自2022年底OpenAI帶火AI大模型之后,可以說英偉達就從此開始了封神之路。過去人們對于英偉達的主流印象是游戲顯卡芯片廠商,而2017年、2020年兩個節點中,虛擬貨幣“挖礦”的興起,顯卡供不應求、價格暴漲,也讓英偉達曾有過短暫的輝煌。
當然,英偉達早在2006年推出的CUDA計算平臺,就已經為如今AI應用爆發的算力需求打下了基礎。因此有觀點認為,英偉達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軟件生態才是英偉達最強的護城河。
而在被稱為“AI大模型元年”的2023年,英偉達在業績節節高升的情況下,更是創下了公司對外投資規模紀錄。有統計數據顯示英偉達在2023年投資了30多家初創公司,數量是2022年的3倍多,同時投資總額也相比2022年增長了4倍。
從英偉達的投資標的來看,去年英偉達主要投資領域覆蓋了“OpenAI競品”、AI基建產業鏈公司以及AI應用端,全力瞄準AI領域,從上游到下游全面覆蓋。
而在今年4月,英偉達又再次投資了兩家AI初創企業Run:ai和Deci。其中Run:ai 是一家專注于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編排和管理的公司。其主要產品是基于 Kubernetes 的工作負載管理和編排軟件,旨在幫助客戶更高效地利用其人工智能計算資源。而Run:ai提供的解決方案此前已經與英偉達旗下的多款產品集成,包括NVIDIA DGX、NVIDIA DGX SuperPOD、NVIDIA Base Command、NGC 容器和NVIDIA AI Enterprise軟件等。
Deci則是專注于提供深度學習開發平臺的初創公司,產品和服務包括高效的生成型AI和計算機視覺模型,這些模型可以輕松地部署在各種環境中,同時保持數據安全性和控制推理成本。而Deci的核心優勢在于提供AI模型調整服務,可以令模型在同樣的算力硬件上提高運行效率。
就在英偉達市值登頂的這天,又有消息稱英偉達已同意收購面向軟件開發人員的初創公司Shoreline.io,交易金額約1億美元。Shoreline.io的軟件主要是用于自動化查找計算機系統中的問題和事故,并自動解決這些問題,能夠對計算機系統的運行可靠性帶來很大的提升。
可以看到,英偉達在自身提供全球最強的AI算力硬件之外,還在積極投資AI產業鏈上的上下游公司,希望以此擴大自身的生態影響力,而這將會繼續擴大英偉達在AI領域的優勢,持續加固自己的生態護城河。
軟件和硬件構建起的AI生態,很容易讓人想起蘋果公司的發展路線。但相比起蘋果公司的消費電子終端產品,AI領域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市場規模空間也更大,甚至有可能是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因此,當前美國證券公司分析師普遍持續提高英偉達的股價目標,按照目前的市場主流觀點,英偉達有望成為地球上第一家突破4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相比當前的市值有望繼續增長50%。
英偉達業績預期起飛,供應鏈受惠
英偉達5月公布的2025財年一季度財報(2024年一季度)顯示,公司當季營收為260.4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環比增長18%;凈利潤為148.81億美元,同比飆升超6倍,環比增長21%,大幅超過預期。展望第二財季,英偉達預計營收將達到280億美元,GAAP和非GAAP毛利率預計分別高達74.8%和75.5%。
英偉達業績飆升,也帶動了供應鏈企業的生意。6月18日有消息稱,富士康旗下鴻海科技獲得英偉達GB200關鍵零部件NVLink switch獨家大單,訂單量是服務器機柜量的七倍。這次新獲得訂單的同時,毛利率還遠超過服務器組裝業務,而此前鴻海科技已經獲得英偉達GB200 AI服務器的代工訂單,據稱份額占到40%-50%。
另外,英偉達GPU的需求火爆,也帶動了HBM的需求,近期有消息稱,上游存儲原廠HBM訂單已經被預訂一空,訂單已經排到2026年一季度。包括SK海力士、美光等存儲大廠HBM產能已經提前售罄,2025年訂單接近滿載,預計向英偉達供應的HBM產品月產能約為6萬多片。
同時,AI服務器中的光模塊產品也受到整體AI算力硬件需求增強而迎來了新一輪需求預期增長。國內CPO龍頭,比如新易盛、中際旭創等主要供貨北美數據中心,業績增長預期明顯受益于英偉達釋放的市場需求信號。
對于AI數據中心來說,更強的算力硬件,也帶來了更多的液冷需求。此前Supermicro表示,過去三十年液冷的市場份額估計都不到1%,但由于目前AI算力的需求增長,以及英偉達持續推出更強的AI算力芯片,目前數據中心采用液冷方案的比例在不斷提升,未來市占率有望提升至15%以上。
小結:
與前幾年的元宇宙不同,AI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AI應用的落地速度正在超過人們的想象。正所謂“一人當道,雞犬升天”,英偉達借助AI的東風迅速成為全球最高市值公司,如果AI的應用能夠繼續加快落地推廣的速度,真正帶來生產力的革命,那么相關產業鏈企業的發展空間也將會是巨大的。
-
英偉達
+關注
關注
22文章
3847瀏覽量
9197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