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只是開始,拆機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搞清楚幾個問題:這個東西怎么樣、這個東西為什么會這樣、這個東西還可以怎樣。
好拆是MZ一貫的傳統。當然這不意味著MZ的機器結構簡單或者松松垮垮,實際上很多機器要拆開也是要費一番功夫的,所謂好拆是指拆MZ的手機不需要稀奇古怪的工具,例如iPhone的五角星螺絲刀之類的。要徹底拆開一臺MX3,你只需要一把十字螺絲刀。
后蓋匹配問題 MX3下了真功夫
在動手之前,其實也有一些東西值得說一說。后蓋匹配問題一直以來都是MZ手機一個做的不好的地方,從M9開始使用整體后蓋以來,接縫、邊緣不整齊、用久了以后會咯吱咯吱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問題,尤其是M9。雖然后來的MX、MX2一直都有改進,但是始終對這個問題還是有著一些疏漏,到了MX3,MZ才總算搞定了后蓋配合問題。何解?
首先,MZ大幅增加了后蓋卡口的數量,而且對卡口的形狀做了優化,MX上拆裝幾次后蓋卡口就報廢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其次是后蓋內部和中殼結合的部分做了好幾個定位器,這個結構可以緩解用舊了以后的后蓋與中殼之間容易滑動的問題。
最后就是一個很小的細節:在外殼內側上左右三條邊的弧頂內部,有三個稍稍凸起的平面,這三個平面會將后蓋與中殼的接觸從一個不受控的面變成一條受控的線。這樣一來,一方面摩擦的點變小了,更難產生噪音,另一方面也很好的利用外殼的輕微形變補償了制造工藝上的誤差,整個后蓋因此可以處于緊繃的狀態,即便使用一段時間后也不會松動。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翻舊賬 對比M8和NOKIA的電池蓋
這類細節往往是很容易忽視的,即便研究了許多許多別人的產品,也不一定能注意到。比如翻翻舊賬,為什么當年M8的電池蓋那么難打開?原因很簡單,MZ的設計有問題。后蓋的內部沒有制作幾條微凸的棱筋,導致電池和后蓋產生了相當大的摩擦面,自然就難以打開了。不信,你去看看老NOKIA,只要電池蓋會和電池產生接觸,那么在電池蓋內部你一定能發現三道筋的結構——那絕不是單純的用來做加強減重的。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全塑料的中殼
只要卸下螺絲,輕輕一掰,中殼就可以拆下來,沒有暗扣、沒有卡口、沒有雙面膠。MX沒有中殼,MX2有一個非常精致的金屬中殼,MX3則取了兩者之間:它有一個全塑料的中殼。
塑料的感覺當然沒有金屬好,不信對比一下?
之所以從金屬改用塑料,節省成本是很大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在MX2上,金屬的中殼,唯一的作用只是作為一個外殼,僅此而已,天線和其他的都是獨立的組件。由于事實上MZ的手機配置在逐年走高,價格卻在逐年下滑,一定程度的精簡成本也是不可避免的,減在看得到的地方也總比看不到的地方好,而且如果是減在這種可有可無的東西上那就最好了。
另一個原因估計就是重量。這樣一個金屬殼,如果做成5寸的大小,重量估計不會少于20g,這對于一臺大屏手機而言也不算是一個小重量,減輕一點自然是好的。
八卦中興Z5 “神奇”LDS技術
因此,這次的中殼內部,MZ設計上了所有的天線,以及揚聲器。一個部件解決了以前三個的問題。
這種在塑料件里直接制作天線的技術,中興曾經在nubia Z5的發布會上大肆宣傳過,其名為LDS,也就是激光直接結構成型的縮寫,可以在塑料件上直接制作金屬天線,當時說的神乎其神高端無比。但是大家要明白,實際上這個工藝MZ從MX就開始用了,沒什么大不了的,更不值得吹噓。
當然,MX3也是。現在很多的制造商喜歡把一些業內名詞拿出來嚇人,說的好像只有自己用了,欺負的只是消費者不懂,然后感覺聽起來很高端而已,其實大多數都是整個行業都用了幾百年的玩意兒了,根本沒啥稀奇。對于這些東西,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還是有必要的。
說到這里差點忘了,在MX3上,機身邊框不再是單純的邊框,MZ也仿照蘋果的做法,把邊框的一部分設計成了天線。那么MX3會不會出現當年iPhone 4那樣的死亡之握呢?邊框天線又是怎么實現的?后面的拆解中會帶大家來看一看。(編者按:這段解說,作者也太心直口快了吧……)
MX3揚聲器的設計優劣點
還是把中殼研究完吧。只剩下揚聲器了。
相信用過的人都能感覺得到,MX3的外放素質要好過MX2不少。
一方面,MZ宣傳中的SmartPA功不可沒,但是由于機身體積增大而帶來的更大規模的共鳴腔,以及更好的喇叭也貢獻不少。MX3的喇叭,中央區域貼了一層黑色的東西,看起來像是用來增加振膜剛性的,這樣可以在大功率輸出下保證自己不被空氣壓癟。
壞處么,自然是增大振動質量,影響喇叭的頻響表現了,不過對于手機而言,音量比音質更重要,什么順性、機械Q、頻響曲線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放棄的。
中殼到這里就沒啥油水可以挖了,放一邊。咱們下面研究的對象是大家感興趣的一個熱點:電池。
NFC全部制作在電池內部?
MX3的電池好換么?是怎么和主板連接的?這就是答案:
沒錯。只要拆下中殼,電池就可以徹底取出,不需要多動一顆螺絲。電池和手機的連接,靠的是圖中的這根軟排線上的觸點,用指甲就可以摳下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臺16GB的MX3是沒有NFC的,因此和有NFC的機器相比,會少一根NFC通信排線,如果你拆的是32G以上,那就要多拽一根線出來。
等等,你是說NFC的功能全都做在了電池里?沒錯,根據拆機的結果,在主板上沒有找到和NFC有關的芯片,因此MX3只能把NFC部分芯片全部制作在電池內部,對外只引出通信排線。
再等等,這是不是意味著只要去淘寶買一個電池,MX3 16GB版就支持NFC了?估計不行,因為……16GB版本的NFC排線連接器沒有安裝——就在上面那張圖的右下角,那個小小的空焊位,應該就是用于連接 NFC數據線的。那么如果把插座補上,會不會就能用了?抱歉,這個就不知道了,有能力和有資源的同學可以自己試試看,祝你好運。
扯下電池的封裝 印著什么字?
但是,拔下排線是無法拆下電池的,因為電池被雙面膠牢牢的粘在了機身框架結構上。從左邊的一個小卡口下手,可以想辦法把電池整個撬下來,這并不難,但是這樣一來,電池也就報廢了。
看到了么?電池的封裝已經被扯開了,這樣電池內部的密封會遭到破壞,也就不能再用下去了。好,電池上印著一些字,都寫著什么呢?
制造商是SONY,通過了RU認證,尺寸是4.9x51x66毫米,除此以外就沒什么太多的可辨識信息了。這也正常,工業電芯上往往不會標詳細參數,畢竟也不需要給廠家看。
高端自黑 某品牌對電池燃燒的說法
再拆一點呢?
再拆一點就能看到保護板了。這個東西是保證鋰電池安全工作的核心部件,要知道鋰電池是很嬌嫩的東西,充電電流不能大、放電電流不能大、充電電壓太高會出事、放電放的太低也會出事。出事會怎樣呢?最輕的是容量損失內阻增大,其次是內部產生氣體封裝鼓脹,最差的就直接爆炸了。保護板就是用來避免這些情況發生的,如果電池的電流超過規定值或者電壓超過規定值,保護板都會負責切斷電芯和外部電路以保證電池的安全。
前些天某著名1999手機發生了一起電池在衣兜內自行燃燒的事情,對方制造商對于事態的回復是:“電池系在衣袋內與金屬物體接觸導致觸點短路而發生燃燒,和手機無關,不用擔心噢親”。但是看過這里的解析以后大家都應該知道,這個回復其實是在給自己臉上摸黑。一個擁有正常保護功能的鋰電池,會在觸點被短路的一瞬間切斷電芯,并且進入鎖死狀態,絕不會因此發生爆炸。把責任推到金屬物接觸上,等于是承認了自己電池要么沒有裝保護板,要么保護板無效,怎么看也不是能讓人放心的事情,要知道沒有了保護板,電芯和炸彈就差不了多少了。
MX3電量檢測方面遠好于MX2
回到MX3來。毫無疑問MX3的保護板做工是很好的,不僅用了4層板,而且還用了剛撓結合的工藝。和上面綠色的普通保護板一比,高下立現。不過和MX2比比,好像還是差了不少東西?沒錯,MX2的保護板功能更加豐富一些,它的內部除了 MX3也有的溫度檢測以外,還有一個庫侖計,可以精確統計電池放出和充入的電量(注意是電量,單位是Whr)。從理論上說這會讓MX2的電量統計比MX3 精確的多,但是其實實際上MX3在電量檢測方面要遠好于MX2,這也許是MZ把庫侖計從電池上遷移到了主板里的結果?沒有仔細分析,反正要知道MX3可以安心的把電池用到最后1%就行了。
本來電池差不多也就這樣了,不過手賤的還是把正面的黑膠也撕掉了,這才意外發現下面還有不少字:
(小編按:下一節我們將要進入本體了!本著從外圍到核心的順序,從小板開始。敬請期待!)
-
nfc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632瀏覽量
180972 -
拆解
+關注
關注
82文章
604瀏覽量
114665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679瀏覽量
13135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