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舊包裝及廢玩具等塑料垃圾進入水體后降解為微小的塑料顆粒(即微塑料),其清理難度加大。據美國化學學會《ACS·納米》期刊最新報道,捷克科研團隊研發出一款微型機器人,能夠有效地捕捉水中的塑料碎片和細菌,且經過處理后可再次利用。
微塑料的尺寸通常小于5毫米,易被動物誤食,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此外,微塑料還可能吸附各類細菌,增加生物健康風險。為此,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開發了一套微型機器人系統,以應對這一挑戰。
該系統由多個協同運作的小型組件組成,模擬自然界中的生物群體行為。研究團隊將帶有正電荷的聚合物與磁性微粒相結合,形成的磁性微粒僅在磁場作用下才能移動。機器人表面的聚合物線可以吸引微塑料和微生物。單個機器人直徑僅為2.8微米,在旋轉磁場作用下,機器人會自動聚集成扁平狀,從而調節群體的運動和速度。
研究團隊通過模擬環境中的微塑料和細菌,測試了微型機器人的效果。結果表明,機器人成功捕獲了約80%的細菌,同時也捕獲了游離的塑料珠。之后,研究人員收集機器人,采用超聲波技術分離細菌,再進行紫外線消毒,實現了機器人的重復利用。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相關推薦
日前,海爾兄弟機器人科技(青島)有限公司(簡稱“海爾兄弟機器人”)成立,法定代表人為丁來國,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經營范圍包含智能機器人銷售;工業機器人銷售;特殊作業
發表于 01-20 11:19
?357次閱讀
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基礎模塊,這個是本書的第二部分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機器人計算系統,自主機器人的感知系統,自主機器人的定位系統,自主機器人
發表于 01-04 19:22
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的大模型技術在多個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在機器人控制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在“具身智能機器人大模型”部分,作者研究并探討了大模型如何提升機器人的能力,大模型存在
發表于 12-29 23:04
需要理解環境,適應變化的環境。
從國際上來看,已經有不少科技公司發布了自己的機器人產品,大多數應用在安保,物流,制造等場景。
中國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研發速度相對較慢,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
發表于 12-28 21:12
的 PneuAct等研究項目中即可見到。此外,該管道涉及從多模態機器人傳感器來收集數據,以捕獲機器人對其物理環境的感知。
其次,鑒于獲取大量高質量和多樣化的 EAI 數據的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而基于數字孿生
發表于 12-24 00:33
鴻蒙機器人與鴻蒙開發板聯動演示,機器人的角色為迎賓機器人,開發板負責人賓客出現監聽
發表于 12-02 14:55
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漩渦湍流輔助的微流控平臺(VTAM),可實現類精子結構的微型機器人一步成型,配合外部磁場驅動為藥物遞送提供了新的載體。該研究團隊進一步將微游動器導入生物體模擬環境,并在特定位置釋放藥物,展示了這種新型微游動機器人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前景。
發表于 11-12 09:56
?461次閱讀
微型導軌滑塊作為機器人中的關鍵部件,發揮著支撐、定位和導向等重要作用。
發表于 09-10 17:50
?705次閱讀
在現代工業制造領域,焊接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們的高效、精確和可靠性已成為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然而,隨著焊接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其研發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今天,我們將探討一種重要
發表于 07-23 11:33
?539次閱讀
、伸縮和變形。其結構通常模仿生物體的柔性和彈性特征。 剛性機器人:由剛性材料(如金屬、硬質塑料等)制成,具有固定形狀和結構,無法輕易變形。 2.運動方式 柔性機器人:通過柔性驅動(如氣動、液壓、形狀記憶合金等)實現復雜的運動方
發表于 07-21 15:37
?715次閱讀
金航標kinghelm薩科微slkor總經理宋仕強介紹說,薩科微Al大模型機器人有哪些的優勢?薩科微AI大模型機器人由清華大學畢業的天才少年N博士和王博士團隊開發,與同行相比具有許多優勢:語言
發表于 07-05 08:52
微型導軌精度高,摩擦系數小,自重輕,結構緊湊,被廣泛應用在醫療器械中,尤其是在手術機器人中的應用,通過手術機器人,外科醫生可以遠離手術臺操縱機器人進行手術。
發表于 06-25 17:57
?811次閱讀
近日,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與江蘇亨通集團達成重要戰略合作,共同致力于人形機器人專用線束及相關線纜產品的研發工作。這一舉措旨在推動人形機器人線材和線纜連接器的標準化與產業化,為
發表于 06-19 09:33
?928次閱讀
在醫療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手術機器人已經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然而,如何確保手術機器人在研發過程中能夠穩定、可靠地運行,避免潛在的風險和失誤,是擺在研發團隊面前的一大挑戰。此時,失效
發表于 06-18 11:25
?558次閱讀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團隊歷經15年,成功研發出微尺寸仿生機器——“昆蟲”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設計靈感源于蟑螂,外形如同硬幣,重量與相應體型的昆蟲相近,約200毫克。
發表于 05-23 11:39
?810次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