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我國新型儲能行業飛速發展,卻存在產能過剩、實際利用率低下、安全監管亟待加強等諸多問題。業內呼吁行業要堅持安全底線,重回以技術創新驅動降本增效的正軌。
寧德時代推出天恒儲能系統
近期,寧德時代推出首款5年內零衰減且可大規模量產的儲能系統——天恒儲能系統,為儲能行業的規模化應用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寧德時代儲能事業部負責人許金梅表示,天恒儲能系統具備“容量5年零衰減”和“6MWh高能量”兩大優勢。她指出,針對儲能電池的長壽命、高安全、零衰減等問題,寧德時代進行了多項技術創新,并通過應用場景開發提供解決方案,助力新型儲能的規模化應用和高質量發展。
據悉,天恒儲能系統是一款標準20尺集裝箱式儲能系統,搭載磷酸鐵鋰儲能電池,致力于解決儲能領域長期存在的安全、容量衰減、壽命跳水以及能效降低等難題。憑借材料及材料體系、系統結構、綠色極限制造以及商業模式四大創新突破,天恒儲能系統在抗衰減方面表現出色。
寧德時代表示,天恒儲能系統注重大容量、小尺寸設計,在壽命和安全性上取得技術突破,所用鋰電池實驗室循環次數超過15000次,顯著延長儲能系統使用壽命。
近年來,寧德時代新型儲能業務迅速崛起。根據公司數據,2023年寧德時代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市場份額達40%,連續三年穩居全球第一;營收同比增長33.17%至599億元,占總營收的14.94%。自2018年起,寧德時代儲能業務收入從1.89億元增至近600億元,已成為公司第二增長引擎。
新型儲能已成產業新賽道
據了解,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輸出電力為主的儲能技術。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孚能科技等動力電池企業紛紛涉足新型儲能領域。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表示,比亞迪將在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兩方面協同發展,目前比亞迪儲能電池累計出貨量已超40GWh;中創新航透露,將推出兩款全新儲能電芯產品,未來儲能業務占比將達20%-30%;億緯鋰能亦于2023年底斥資37億元擴充儲能電池產能。
中國物理與化學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預測,到2025年,新型儲能產業規模有望破萬億元,2030年將逼近3萬億元。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全國電力儲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惠東表示,相較于傳統調節電源,電化學儲能具有調節速度快、精度高等優勢,但在長時續航方面經濟性尚存不足。綜合來看,電化學儲能仍需進一步提升實力,方能成為未來主力。
儲能市場產能過剩凸顯 需要避免低效競爭
在新興儲能領域的蓬勃發展中,也逐漸暴露了諸如產能過剩、設備實際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產業安全監管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據媒體調查發現,目前儲能市場正面臨產能嚴重過剩這一嚴峻挑戰,庫存量預計將達到驚人的70GWh到100GWh之間。這無疑壓縮了動力電池的市場份額并限制其價格上漲。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指出,2022年儲能電池庫存可能超過20GWh,而2023年的庫存量則可能在50GWh至80GWh之間。
此外,墨柯還強調,儲能電池的價格戰使得動力電池價格難以提高,同時儲能電池傾向于向低端電動車銷售,進一步擠壓了動力電池的生存空間。
部分業內專家表示,盡管我國擁有上萬家儲能企業,但大多數產品利潤率較低,導致企業無法持續投入研發資金。
深圳國瑞協創儲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卓清鋒預測,今年下半年新型儲能行業將迎來大洗牌,屆時至少一半以上的集成企業將被淘汰。對于那些現金流緊張的企業來說,今年將面臨更大的壓力;而從事大規模儲能業務的小型企業,項目數量越多,潛在風險就越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電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認為,我國新型儲能產業化發展仍需進一步提升。他提出,應加強規劃引導,優化調度運行,完善市場運營機制,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加速推進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
眾多業內人士呼吁,新型儲能行業必須堅守安全底線,盡快回到以技術創新驅動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的正確軌道上來,避免陷入低效競爭的泥潭。他們建議,新型儲能行業應深化上下游分工協作,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動新型儲能的標準化、安全化、規模化和經濟化,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
儲能系統
+關注
關注
4文章
876瀏覽量
24860 -
儲能電池
+關注
關注
1文章
483瀏覽量
18315 -
寧德時代
+關注
關注
21文章
1212瀏覽量
4837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