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在其2024年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中指出,新型儲能作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技術,已成為積極培育新興行業并推動能源生產消費向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手段。這一觀點首次體現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
隨著我國步入新型儲能的高速發展期,我們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近日,本報就此問題專訪了多位業內專家。以下為部分精彩內容:
◎ “雙碳”目標為新型儲能帶來廣闊前景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新型儲能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已投運裝機總量突破3000萬千瓦。截至去年底,全國范圍內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平均儲能時長達2.1小時。相較于2022年年底,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增長超過260%,近乎翻番。自“十四五”以來,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拉動經濟投資超過1000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3000萬千瓦,年均增長率超過50%。
“儲能有多種形式,如抽蓄、新型儲能、物理的、化學的等等。”華北電力大學教授王鵬解釋道。
邊廣琦副司長介紹稱,新型儲能技術日新月異,技術路線豐富多樣。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據主導地位,截至去年底,已投運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比高達97.4%。此外,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也在快速發展,2023年以來,多個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100兆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相繼啟動建設,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二氧化碳儲能等新技術也已投入實際應用,整體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
“新型電力系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妥善處理火電機組有序退出、風光等可再生能源有序滲透以及靈活性資源合理配置三者之間的關系。”能源公司抽水蓄能技術經濟研究院規劃評審中心室主任張云飛表示,自“雙碳”目標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目標提出以來,我國的抽水蓄能建設得到了大力推動。我國計劃到2030年風光總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按15%配置儲能計算,至少需要1.8億千瓦的儲能。然而,當前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的發展規模相對滯后,需要加強兩者間的協同發展。
據悉,“十四五”能源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力爭到2025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在建裝機規模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
◎新型儲能助力風光發電擺脫靠天吃飯困境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衛斌認為,按照“三步走”的戰略構想,預計到2030年,風光新能源發電量將超過20%;2040年達到35%左右;2040年后超越煤電成為第一大主體電源。要實現這一目標,儲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電力系統中電源與需求端的變革催生了對儲能的新需求。對此,北京智中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白建華指出,大量依賴天氣的風能發電及需求端電能替代的增加正改變著負荷曲線。因此,在決定所需儲能規模前,我們需全面考慮電力需求的總規模、特性、地域分布等多重因素,并據此對負荷曲線做出適應性調整與分析。據初步預計,至2060年,電力系統所需儲能容量約達10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新型儲能及電動汽車的V2G將發揮重要作用。
白建華強調,儲能發展需關注以下幾個要點:首先,關注混合型發展趨勢,即水電、抽蓄、風光電的組合開發,這具有巨大潛力;其次,關注兩部制電價的發展,因其相較于輔助服務市場定價更為簡便,有助于激發新型儲能的積極性;最后,從全生命周期視角出發,關注新型儲能的安全性、使用壽命及成本問題,同時判斷與抽水蓄能的合作與競爭關系。
◎新型儲能體系仍待提高
雖然儲能已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應用領域日益廣泛,但對于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而言,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有待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黃輝以儲能占新能源比重僅為10%且設備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為例,指出盡管設備成本有所降低,但在現行市場調度規則下,多數新型儲能項目因調用次數少而導致平均用電成本高于0.5元/千瓦時,經濟競爭力不足。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與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共同發布的《“雙碳”背景下發電側儲能綜合價值評估及政策研究》(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由于儲能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減煤、減碳機理各異,新能源單獨配儲、火儲聯合調頻、共享儲能成為現階段我國發電側儲能的主要應用模式。從區域層面來看,各地電源結構類型、裝機規模及出力特性等因素對發電側儲能配置至關重要,應依據本地電源基礎數據并結合電網需求,選擇合適的儲能技術及規模。
《報告》建議,建立并完善體現儲能間接綠色價值的政策,理順“電力—綠證—碳交易”市場間的關系,建立“電—碳—證”市場協同機制,以充分彰顯儲能的綠色價值。此外,還需加大對多元化儲能技術研發及應用、混合儲能技術研發及應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萬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自強則從資本市場角度探討儲能發展。他表示,必須運用市場手段推動儲能發展,特別是新型儲能,以實現經濟效益。在發展過程中,需重點關注兩個問題:一是為配合新能源發展,需因地制宜配套儲能,避免盲目投資新基建帶來的浪費;二是避免對儲能技術的過度保護,需借助市場化手段提升儲能技術的市場競爭力。
“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來發展儲能。”資深能源專家許江風認為,在2060年新型電力系統中,除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電力變異儲能體系外,還存在三大儲能與靈活調節電源體系:城市電動車儲能集群儲能系統,可以直接儲存過剩電力并能夠為電力系統平谷和調峰,具有經濟性;主要儲存本土氣源(天然氣與綠氫可以摻混)的地下儲氣庫、管網與調峰氣電廠,是最為可靠、可以托底的儲能系統,而且啟停靈活,將迎來快速發展;可利用、焚燒的生物質及垃圾,也屬于儲能和靈活調節的電源體系。
“在儲能發展路徑當中,電動車儲能集群和生物質及垃圾儲能與發電將優先得到發展。” 許江風說。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604瀏覽量
107963 -
儲能
+關注
關注
11文章
1707瀏覽量
33234 -
儲能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181瀏覽量
143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