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納米孔測序已經成為最實惠、最有效的DNA測序方法。這種方法通過納米寬的通道將DNA鏈拉過膜,可以讀取比傳統技術更長的DNA序列。納米孔測序使科學家能夠分析基因組的復雜部分,但盡管該技術在解析DNA方面非常出色,它不適用于其他可以作為疾病標記的生物分子。
現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繞過這一限制的方法。通過使用小塊DNA作為其他生物分子的條形碼,研究人員利用納米孔測序的力量在血液樣本中識別了數十種不同的疾病生物標志物。在9月25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該團隊證明,該策略可以同時檢測人類血清中的40種生物標志物,包括蛋白質、稱為微小RNA的小RNA片段以及腦細胞傳播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
Ivanov、化學教授Joshua Edel和他們在帝國理工學院的團隊與牛津納米孔技術公司的研究人員合作,該公司制造了世界上唯一的商業納米孔測序儀。該機器產生電場,將長DNA鏈拉過小于3納米的孔。當一條鏈穿過一個孔時,孔限制了樣品中離子的通過,導致可用于識別單個核苷酸的電場發生微小變化,這些DNA堿基通常被稱為字母A、C、G和T。
但Ivanov說,其他生物分子要么太小,無法被納米孔測序檢測到,要么太大,無法通過。他說,即使它們能擠過毛孔,測序儀產生的信號也可能是非特異性的。例如,兩種蛋白質可以具有相似的電子特征,但具有完全不同的生物功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團隊制作了30個核苷酸長的小DNA片段,這些片段就像不同生物標志物的獨特條形碼。他們將每個條形碼連接到與特定疾病生物標志物結合的特殊“探針”分子上,無論是蛋白質、神經遞質還是其他什么。在將這些DNA條形碼探針添加到血液樣本中后,研究人員將其通過納米孔測序儀。
這時機器學習算法開始發揮作用。該團隊訓練算法,從同時讀取不同生物標志物的多個條形碼時產生的混亂信號中識別每個唯一條形碼的核酸序列。
Ivanov說:“我們用這些探針在樣本中找出感興趣的分子。我們知道哪個條形碼對應于哪個探針。這使我們能夠檢測溶液中是否存在分子。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正在對溶液中的內容進行指紋識別。”
“It was the synergy of bringing it all together that makes this work important. This includes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you sequenc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transport of the analyte, and also elements of machine learning to be able to reconstruct the signal.”
—ALEKSANDAR IVANOV, PROFESSOR OF CHEMISTRY,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Edel說,將DNA條形碼和納米孔測序相結合,通過將選擇性和敏感性配對,可以更有效地篩查疾病,從而形成一種強大的技術。“在個性化醫學的背景下進行更有效的診斷和篩查,有兩個方面在起作用。一種是通過檢測一系列生物標志物來獲得更好的患者快照。對于某些疾病,生物標志物——尤其是在早期階段——其濃度非常低。因此,能夠在低濃度下單獨檢測是絕對關鍵的。”
在論文中研究人員表明,他們的技術可以在人類血液樣本中檢測到40種不同的生物標志物。但Edel說,他們現在正致力于將檢測上限提高到100。“就上限而言,它可能接近1000,”他說,“這才是大局,才是長遠眼光。”
-
納米
+關注
關注
2文章
699瀏覽量
37143 -
DNA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3瀏覽量
31136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38瀏覽量
133087
原文標題:納米孔測序可檢測數十種疾病生物標志物
文章出處:【微信號:IEEE_China,微信公眾號: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