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歐洲運營多年,不僅從未危害歐洲國家安全,而且有力促進了歐洲電信領域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盟正在考慮強制禁止成員國使用被認為對其電信網絡可能構成安全威脅的公司的設備,因此,此前已經受到美國制裁的華為正面臨另一項潛在打擊。
報道援引據稱了解討論情況的未具名官員的話稱,歐盟高層擔心一些國家政府沒有就此事采取足夠的行動。
如果屬實,這似乎與 2020 年的情況相矛盾,當時歐盟委員會的官方說法是允許成員國在推出其國家 5G 網絡時部署來自華為等供應商的套件。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個關鍵點是,歐盟認為某些成員國未能正確應用當時商定的準則,包括認證要求、供應商的更大多元化,以及將被視為潛在安全風險的供應商排除在關鍵基礎設施之外,例如網絡核心。
外交部回應
有記者提問,據《金融時報》報道,歐盟正在考慮出臺強制禁令,禁止在5G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口口聲聲說華為存在安全風險,卻拿不出任何證據,這是典型的有罪推定、睜眼說瞎話。美國動員全政府的力量打壓華為這樣一家中國民營企業,這是典型的脅迫外交和科技霸凌。華為在歐洲運營多年,不僅從未危害歐洲國家安全,而且有力促進了歐洲電信領域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如果歐方不顧上述事實執意禁用華為,將公然違背其一貫標榜的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公平競爭原則。希望歐方言行一致,避免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作出符合經濟理性和自身利益的決策。
華為5G的實現情況
根據華為公司披露的資料顯示,早在 2009 年至 2013 年期間,華為就已在 5G 研究上投入超過 6 億美元,然后又投入 14 億美元用于產品開發,這使其在全球運營商著手投資5G網絡時,成為了 5G 技術的領跑者。
2023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ICT戰略與Marketing總裁彭松表示,5G發展三年的全球用戶滲透率和4G發展五年的水平相當,而且第一波5G用戶滲透率超過20%的運營商普遍取得了顯著的移動業務收入增長。同時,隨著終端、內容、體驗和商業模式等不斷豐富,吸引更多的運營商和伙伴加入繁榮5G的浪潮,說明市場正在由基于風險決策轉向基于收益決策,5G商業成功加速走向確定性。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及標準提案研究報告》顯示,華為的5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已經超過了9000項,位列全球第一。緊隨其后的是高通和三星,兩者標準必要專利數分別接近6000項和5000項。排名前十的企業中還包括中興、LG、諾基亞、愛立信、大唐、OPPO和小米。
工信部表示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
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在由工信部主辦的第31屆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表示,將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
金壯龍說,信息通信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信息通信業有效驅動了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他表示,要加快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化發展,加速信息技術賦能,深化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同時,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持續增強移動通信、光通信等領域全產業鏈優勢,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在6G通信技術方面已取得了重要進展。今年4月,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在北京完成國內首次太赫茲軌道角動量的實時無線傳輸通信實驗。
該試驗利用高精度螺旋相位板天線在110GHz頻段實現4種不同波束模態,通過4模態合成在10GHz的傳輸帶寬上完成100Gbps無線實時傳輸,最大限度提升了帶寬利用率,為我國6G通信技術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撐。
同時,6G技術的研發和商用已經提上日程。三大運營商方均對外表示,各公司均在加快6G技術研發,推動商業化落地。從市場規模來看,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 Research Future預計,2040年全球6G市場規模超過34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8.1%,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6G市場之一,全球有近50%的6G專利申請來自中國,位居第一。
審核編輯:劉清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7瀏覽量
103870 -
光通信
+關注
關注
19文章
888瀏覽量
34079 -
5G網絡
+關注
關注
8文章
1743瀏覽量
42694
原文標題:歐盟考慮強制禁用華為5G設備?外交部回應
文章出處:【微信號:ICViews,微信公眾號:半導體產業縱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