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電路是一種通用頻率發生器,可用于多種頻率和時間段測試應用。它主要適用于頻率計數器中的柵極脈沖發生器。
該電路能夠產生整個參考頻率范圍,例如 1 Hz、5 Hz、10 Hz、50 Hz、100 Hz、500 Hz、1 kHz、5 kHz、10kHz、50 kHz、100 kHz、500 kHz、1 MHz電路設計的核心是一個1 MHz晶體振蕩器,使用幾個NAND柵極進行配置。
第三個NAND門在該振蕩器的振蕩器輸出端充當緩沖器,被許多3十進制計數器除法。
它們包含一個被分頻2分頻的級和一個被分頻5分頻的級,這表明隨著幾十年后將參考頻率分頻降低到1 Hz,同樣可以獲得500 kHz和高達5
Hz的更低值的信號。
所有這些信號在需要用于計數頻率的門脈沖時特別有用。例如,5 Hz輸出將為您提供100 ms寬度的正脈沖,因此當測試10
MHz信號的頻率時,此長度的柵極脈沖可能允許將信號通過11500,000個周期到計數器,顯示10,00000個。
或者,對于時間計算,1 Hz至1 MHz輸出往往更有利。例如,在計算一秒間隔時,可以測量1
MHz輸出的000,000,1個周期,從而顯示10001300。
印刷電路板設計
PCB的設計和結構非常流線化,有效地呈現。輸出可通過電路板布局圖的下邊緣獲得。用于振蕩器的束中有一個額外的NAND柵極,可用作頻率計數器應用中的柵極。
在電路板的右上角介紹了與此相關的接線觸點。振蕩器頻率可以通過微調器電容器精確調整到1 MHz。
實現此目的的理想方法是使用示波器檢查 100 kHz 輸出和 200 kHz
德羅伊特維奇接收,并應用李薩如圖。修剪器自然必須進行微調,直到李薩如數字停止旋轉。
晶體控制時基發生器
這種精密晶體控制的時基電路是利用常見的容易獲得的CMOS IC和廉價晶體構建的。該電路為用戶提供獲得50 Hz、100 Hz或200 Hz的配置。50
Hz 參考頻率通常可用作校準電子鐘、頻率計等的時基。IC1由一個振蕩器和一個20分頻器組成。
假設振蕩器環路通過C2精確校準,引腳3(Q14)的輸出將產生200
Hz的方波。通過使用IC2的兩個觸發器,產生的方波電壓隨后被除以2,然后除以4,從而產生100 Hz和50 Hz的幾個附加輸出。
如何校準
從引腳 50 產生的 1 Hz。擁有頻率計的業余愛好者只需將電平表連接到IC7(Q1)的引腳4并微調C2,直到在頻率計上看到204.800
Hz的顯示,即可輕松校準此晶體控制的時基發生器電路。作為一個令人好奇的話題,任何沒有頻率計的人都不應該灰心喪氣,因為將微調器C2調整到中心點附近,可能足以為大多數應用獲得足夠的精度。
100 Hz 輸出有利于數字計數器的設計。對于此特定應用,我們建議將1:10分頻器IC(如IC 4518)連接到100
-
發生器電路
+關注
關注
1文章
44瀏覽量
7448 -
發生器
+關注
關注
4文章
1368瀏覽量
61858 -
頻率發生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瀏覽量
988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