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激光雷達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汽車自動駕駛系統的硬件中,作為傳感器的一種,激光雷達已經逐漸成為自動駕駛系統的必備配置。但最近關于激光雷達安全性的討論又引起爭議,起因是有網友表示手機攝像頭對某款帶有激光雷達的車型拍攝后,圖像傳感器被激光照射到產生明顯壞點。據介紹,被拍攝的激光雷達同樣是采用1550nm激光光源。
在此前電子發燒友網在《激光雷達燒壞CMOS再現,防不勝防?》一文中曾進行報道,其中提到手機CMOS可能更容易受到激光雷達的傷害。鏡頭的結構導致其會匯聚畫面范圍內的光線到小面積的傳感器上,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放大鏡聚焦太陽光,這種情況在長焦鏡頭上尤為明顯。因此激光雷達損壞相機傳感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作為相機用戶只能盡量避免正對激光雷達、激光射燈、太陽等進行拍攝。
這讓人們對激光雷達是否會對人眼安全造成威脅這個問題產生關注。目前市面上激光雷達主流的兩種激光光源波長分別為905nm和1550nm,都屬于近紅外光,肉眼不可見。那么激光雷達對人眼會造成傷害嗎?
激光對人眼的損傷過程主要有熱損傷、光化學損傷和電離損傷等。眼球其實也是光學系統,它由不同的屈光介質(晶狀體、房水、玻璃體等)和光感受器組成,將入射光匯聚到視網膜上。
而激光又受到功率、脈沖、光速發散度等因素影響,從而可能對人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按照美國輻射防護協會的數據,180 nm–315 nm波長的紫外光和3000 nm–1 mm波長的遠紅外光只能到達角膜;315 nm–400 nm 波長的紫外光和1400 nm–3000 nm波長的中紅外光可以照射到角膜和房水,但不能穿過晶狀體;400 nm–1400 nm波長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可以穿透角膜、房水和晶狀體,照射到視網膜。
也有文獻顯示,大于1300nm的中遠紅外光基本不能進入人眼內,能量會在角膜表面被吸收,但遠紅外光也有可能損傷角膜;強可見光和1200nm的紅外光有可能對角膜、晶狀體、玻璃體造成損傷,嚴重時可能會使視網膜破裂;而可見激光(390nm-780nm)主要損傷最脆弱的視網膜,嚴重時可能致盲。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實際上1550nm波長的激光對人眼是相對安全的,無法照射到視網膜上。
而905nm波長的激光,在激光雷達上的應用也需要符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60825-1安全標準。具體而言,需要從輻照度、輻亮度、皮膚和眼睛的紫外危害、眼睛的近紫外危害、視網膜藍光危害、視網膜熱危害、眼睛的紅外輻射危害、皮膚熱危害等八個方面去判斷激光器的安全性。
根據激光對生物造成的損傷,IEC對激光產品的安全性進行了分級,危害性從低到高分別為1類激光(Class 1)、1M類、1C類、2類、2M類、3B類、4類。目前市面上的905nm激光雷達都達到了Class 1等級,即在所有操作條件下人眼都是安全的,肉眼直視無需佩戴防護設備。
因此,目前市面上的激光雷達產品都無需擔心安全問題,特別是車載激光雷達的門檻較高,相關標準也會有更大冗余。
在此前電子發燒友網在《激光雷達燒壞CMOS再現,防不勝防?》一文中曾進行報道,其中提到手機CMOS可能更容易受到激光雷達的傷害。鏡頭的結構導致其會匯聚畫面范圍內的光線到小面積的傳感器上,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放大鏡聚焦太陽光,這種情況在長焦鏡頭上尤為明顯。因此激光雷達損壞相機傳感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作為相機用戶只能盡量避免正對激光雷達、激光射燈、太陽等進行拍攝。
這讓人們對激光雷達是否會對人眼安全造成威脅這個問題產生關注。目前市面上激光雷達主流的兩種激光光源波長分別為905nm和1550nm,都屬于近紅外光,肉眼不可見。那么激光雷達對人眼會造成傷害嗎?
激光對人眼的損傷過程主要有熱損傷、光化學損傷和電離損傷等。眼球其實也是光學系統,它由不同的屈光介質(晶狀體、房水、玻璃體等)和光感受器組成,將入射光匯聚到視網膜上。
而激光又受到功率、脈沖、光速發散度等因素影響,從而可能對人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按照美國輻射防護協會的數據,180 nm–315 nm波長的紫外光和3000 nm–1 mm波長的遠紅外光只能到達角膜;315 nm–400 nm 波長的紫外光和1400 nm–3000 nm波長的中紅外光可以照射到角膜和房水,但不能穿過晶狀體;400 nm–1400 nm波長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可以穿透角膜、房水和晶狀體,照射到視網膜。
也有文獻顯示,大于1300nm的中遠紅外光基本不能進入人眼內,能量會在角膜表面被吸收,但遠紅外光也有可能損傷角膜;強可見光和1200nm的紅外光有可能對角膜、晶狀體、玻璃體造成損傷,嚴重時可能會使視網膜破裂;而可見激光(390nm-780nm)主要損傷最脆弱的視網膜,嚴重時可能致盲。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實際上1550nm波長的激光對人眼是相對安全的,無法照射到視網膜上。
而905nm波長的激光,在激光雷達上的應用也需要符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60825-1安全標準。具體而言,需要從輻照度、輻亮度、皮膚和眼睛的紫外危害、眼睛的近紫外危害、視網膜藍光危害、視網膜熱危害、眼睛的紅外輻射危害、皮膚熱危害等八個方面去判斷激光器的安全性。
根據激光對生物造成的損傷,IEC對激光產品的安全性進行了分級,危害性從低到高分別為1類激光(Class 1)、1M類、1C類、2類、2M類、3B類、4類。目前市面上的905nm激光雷達都達到了Class 1等級,即在所有操作條件下人眼都是安全的,肉眼直視無需佩戴防護設備。
因此,目前市面上的激光雷達產品都無需擔心安全問題,特別是車載激光雷達的門檻較高,相關標準也會有更大冗余。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激光雷達
+關注
關注
968文章
4028瀏覽量
19041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CES 2025激光雷達觀察:“千線”激光雷達亮相,頭部廠商布局具身智能
廠商也展示了最新的方案,包括集成在座艙內的激光雷達方案,FMCW激光雷達等。 ? 下面我們就來看下這屆CES上激光雷達行業有哪些新的發展動態。 ?
禾賽拒絕“激光雷達無用論”
在特斯拉發布FSD新版本后,視覺派和激光雷達派的爭論再次升溫。 與此同時,激光雷達企業也開始在車載智駕領域之外尋找新的市場機會。 在CES 2025上,禾賽科技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激光雷達
禾賽科技激光雷達交付量突破十萬臺大關
尤為亮眼,特別是在機器人市場領域。據悉,禾賽科技面向機器人市場的單月激光雷達交付量超過了20,000臺,這一數字覆蓋了移動機器人、配送機器
一則消息引爆激光雷達行業!特斯拉竟然在自研激光雷達?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一則消息引爆激光雷達行業?上周業界流傳的一份會議紀要稱,有自動駕駛專家透露,特斯拉已經設計了自己的激光雷達,并正在與大陸集團合作,將自己開發的激光雷達技術
智能駕駛浪潮下,車載激光雷達行業深度剖析與未來展望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車載激光雷達作為智能駕駛系統的關鍵感知設備,正日益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隨著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各大車企對激光雷達的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在此背景下,低成本化、高性能化以及輕量化成為了
激光雷達技術的基于深度學習的進步
信息。這使得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無人機、機器人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二、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它通過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結構來處理和分析數據。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在圖像識別、語音
禾賽科技持續領跑全球激光雷達市場
近日,國際權威研究機構 Yole Group 旗下 Yole Intelligence 發布了《2024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報告》1(Lidar for Automotive 2024,以下簡稱
引爆行業熱潮,飛芯電子相干4D FMCW無人機偵測激光雷達震撼發布!
。 據當前發展態勢,預計至2024年底,中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攀升至90%以上,甚至可能觸及95%。在技術方案層面,ToF測距技術仍處于市場主流地位,成為眾多應用的首選。不過作為新興技術的FMCW激光雷達被普遍認為是車載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與毫米波雷達的優缺點是什么
激光雷達(LiDAR)和毫米波雷達(Millimeter Wave Radar)是兩種廣泛應用于自動駕駛、無人機、機器人等領域的傳感器技術。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優缺點,以下是對它們的介紹: 激光
又一廠商展出FMCW激光雷達,從PPT走向樣品
,還有不少初創公司All in FMCW,并已經推出了一些樣品。 ? 摩爾芯光展示車載FMCW 激光雷達LARK ? 今年6月,摩爾芯光首次在國內展示了車載FMCW激光雷達LARK,這
曾被馬斯克嫌棄的激光雷達,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提前“跨越鴻溝”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YoleIntelligence發布了《2024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達
商用激光雷達產品InnovizOne有什么獨特之處
Innoviz 是汽車行業的知名激光雷達制造商,率先開創了激光雷達感知技術。結合攝像頭和雷達等其他傳感器,Innoviz 能實現真正可脫手、解放雙眼的自動駕駛體驗。安森美 (onsemi)與 Innoviz 合作,助其推出了首款
基于FPGA的激光雷達控制板
激光雷達作為一種高精度、高性能的傳感技術,廣泛應用于自動駕駛、機器人導航、工業自動化、無人機等應用領域。激光雷達控制板可以很好的滿足這些領域中對于精準控制和數據處理的需求。基于FPGA的激光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