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周凱揚)在整個半導體產業中,晶圓廠、芯片設計公司以及EDA廠商可謂缺一不可,EDA工具作為工程師手中的工具,貫穿了設計、制造等產業。伴隨著各行各業都投入到芯片設計的行列中來,EDA產業再度迎來了一輪爆發,也催生了不少新的行業趨勢。
EDA全流程之路,收購不會停止
對于EDA廠商來說,做到全流程設計工具,而不是單個環節的點工具,才能收獲最大的利潤,形成的競爭力也不可同日而語。但哪怕是對于新思、Cadence和西門子EDA這樣的巨頭來說,同樣是靠長期的積累和收購才完成的。
對于國產EDA廠商來說,隨著近幾年各種初創EDA公司的崛起,一心追求全流程化的他們肯定不會放過這一機會,例如去年9月,芯華章收購了仿真軟件廠商瞬曜電子,將其整合到芯華章的數字驗證全流程EDA產品線上。去年10月,已經完成了模擬設計全流程的華大九天,同樣斥資收購了香港的EDA廠商芯達芯片,可以預見晶圓制造EDA和數字設計EDA的全流程將是華大九天接下來的主要方向。
反觀那些國際EDA巨頭,他們在完成了設計工具的全流程化后,都已經開辟了IP業務,近年來的收購也主要是集中在不同的IP廠商,通過其IP業務進一步加強EDA核心業務的競爭力。
特定領域的半導體設計
哪怕完成全流程工具的布局后,EDA公司的業務擴張也遠未停止。電子產品正在朝著特定領域的方向發展,僅僅考慮芯片或電路板的傳統規格已經不夠了,這幾年特定領域的IC設計呈現了急劇增加的趨勢,比如5G帶火的RFIC設計,自動駕駛帶火的雷達芯片設計,以及云服務帶火的HPC設計等等。
這些領域為EDA廠商帶來了更高的客戶多樣性,比如汽車廠商、云服務廠商,甚至是消費電子廠商等。但也為產品開發團隊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比如更高的系統復雜性、更嚴苛的性能和成本要求,以及更短的開發周期等等。從廠商的收購動向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Ansys、新思等廠商開始收購光電設計工具開發商,發力硅光芯片和激光雷達芯片等設計。
這些特定領域的芯片設計帶來了新的標準和要求,甚至是過去的EDA廠商未曾涉獵的,比如光電設計的物理驗證、汽車仿真與測試
EDA上云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對于AI和HPC這類對芯片設計要求更高的應用來說,不僅對開發團隊的創新提出了要求,也對其硬件計算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上云被提了出來。可以持續擴張的算力資源,為設計與驗證提供了便利,大大降低了芯片設計自動化的效率,也降低了基礎設施的添置和管理成本。
像亞馬遜這樣的云服務廠商,連自己的服務器芯片,也選了100%云端設計。在這一趨勢下,EDA廠商們紛紛開啟了自己的上云之路。以EDA三巨頭為例,新思推出了FlexEDA,Cadence推出了OnCloud,西門子EDA推出了Veloce云,國內的國微思爾芯、芯華章、英諾達和速石科技等,也都紛紛開始發展云端EDA業務。
選擇公有云還是專有云,采用多云還是單云方案,云端設備是通用服務器還是專用設備,都加劇了使用者的選擇困難癥,但對于EDA和芯片設計這種高安全標準的工作來說,不管是哪一種方案,云端設計安全都至關重要。所以在推進EDA上云的過程中,EDA廠商必須對設計安全做好全方位的保障。
雖然芯片初創公司的數量逐漸增多,但他們所設計的產品并非都需要高性能的基礎設備,甚至對他們來說,上云也并非一個減少成本的選擇。話雖如此,在半導體行業略顯萎靡的今年,更快的產品研發周期無疑將成為不少公司生存下去的根本,而上云雖然不是必經之路,但在沒有改變設計習慣的前提下,還是給到了一個更高效率的選擇。
真正的AI輔助設計
我們都說EDA是輔助芯片設計,提高PPA和良率的核心基礎工具,那么賦予EDA這一能力的,除了廠商開發的各種點工具外,如今又多出了一個AI。AI算法可以幫助客戶更高效的設計芯片,過去一個團隊數個月的工作量,在AI驅動EDA工具的輔助下,可以做到一個設計工程師幾天內完成。
比如新思推出的DSO.ai,會在龐大的芯片設計解決方案空間中尋找優化目標,通過強化學習來提高芯片PPA;Cadence的Cerebrus利用機器學習建立芯片設計圖譜,自動優化設計來改進芯片的PPA。
反觀國產EDA廠商,在AI/ML技術上的應用就稍顯落后了,其中固然也有起步較慢的原因,但國內廠商必須得開始將其納入規劃中了。從招股書等公開信息來看,這些國產EDA公司也都認同AI將成為EDA技術發展的未來趨勢,但從他們的在研項目來看,卻并沒有在此加大投入,即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提升工具的優化和分析效率上。2023年,很難去判斷國產廠商在這塊是否會有所進展,但國外EDA大廠肯定會在AI上加大投入。
靠DTCO加深與晶圓廠的合作
雖說AI這塊國內EDA廠商還沒有大動作,但在DTCO(設計工藝協同優化)上,已經有國內廠商都已經重視起來了。DTCO可以幫助晶圓廠工藝實現更高的邏輯密度和更優秀的PPA,去年概倫電子發布的NanoDesigner,就是基于DTCO理念來開發的全流程平臺。但真正要想實現DTCO,不僅要在軟件設計上做出創新,也需要和提供先進工藝的晶圓廠打好關系。
國內頭部EDA廠商已經打入了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和格芯等先進晶圓廠的EDA生態聯盟中,甚至不少都已經獲得了其先進工藝的技術認證。但如何將設計和制造兩大環節結合在一起,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國內廠商目前在晶圓廠的客戶定位里分量還不算高,這點從先進工藝的PDK和器件庫開發中就能看出。
從今年開始,預計會有更多晶圓廠和EDA廠商展開合作,全面推進DTCO創新的普及,同時DTCO帶來的優勢,也會開始在芯片設計公司的產品中顯現出來。哪怕是7nm這樣已經投產4年多的成熟工藝,也有可能會因為DTCO迎來一輪回春。
EDA全流程之路,收購不會停止
對于EDA廠商來說,做到全流程設計工具,而不是單個環節的點工具,才能收獲最大的利潤,形成的競爭力也不可同日而語。但哪怕是對于新思、Cadence和西門子EDA這樣的巨頭來說,同樣是靠長期的積累和收購才完成的。
對于國產EDA廠商來說,隨著近幾年各種初創EDA公司的崛起,一心追求全流程化的他們肯定不會放過這一機會,例如去年9月,芯華章收購了仿真軟件廠商瞬曜電子,將其整合到芯華章的數字驗證全流程EDA產品線上。去年10月,已經完成了模擬設計全流程的華大九天,同樣斥資收購了香港的EDA廠商芯達芯片,可以預見晶圓制造EDA和數字設計EDA的全流程將是華大九天接下來的主要方向。
反觀那些國際EDA巨頭,他們在完成了設計工具的全流程化后,都已經開辟了IP業務,近年來的收購也主要是集中在不同的IP廠商,通過其IP業務進一步加強EDA核心業務的競爭力。
特定領域的半導體設計
哪怕完成全流程工具的布局后,EDA公司的業務擴張也遠未停止。電子產品正在朝著特定領域的方向發展,僅僅考慮芯片或電路板的傳統規格已經不夠了,這幾年特定領域的IC設計呈現了急劇增加的趨勢,比如5G帶火的RFIC設計,自動駕駛帶火的雷達芯片設計,以及云服務帶火的HPC設計等等。
這些領域為EDA廠商帶來了更高的客戶多樣性,比如汽車廠商、云服務廠商,甚至是消費電子廠商等。但也為產品開發團隊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比如更高的系統復雜性、更嚴苛的性能和成本要求,以及更短的開發周期等等。從廠商的收購動向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Ansys、新思等廠商開始收購光電設計工具開發商,發力硅光芯片和激光雷達芯片等設計。
這些特定領域的芯片設計帶來了新的標準和要求,甚至是過去的EDA廠商未曾涉獵的,比如光電設計的物理驗證、汽車仿真與測試
EDA上云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對于AI和HPC這類對芯片設計要求更高的應用來說,不僅對開發團隊的創新提出了要求,也對其硬件計算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上云被提了出來。可以持續擴張的算力資源,為設計與驗證提供了便利,大大降低了芯片設計自動化的效率,也降低了基礎設施的添置和管理成本。
像亞馬遜這樣的云服務廠商,連自己的服務器芯片,也選了100%云端設計。在這一趨勢下,EDA廠商們紛紛開啟了自己的上云之路。以EDA三巨頭為例,新思推出了FlexEDA,Cadence推出了OnCloud,西門子EDA推出了Veloce云,國內的國微思爾芯、芯華章、英諾達和速石科技等,也都紛紛開始發展云端EDA業務。
選擇公有云還是專有云,采用多云還是單云方案,云端設備是通用服務器還是專用設備,都加劇了使用者的選擇困難癥,但對于EDA和芯片設計這種高安全標準的工作來說,不管是哪一種方案,云端設計安全都至關重要。所以在推進EDA上云的過程中,EDA廠商必須對設計安全做好全方位的保障。
雖然芯片初創公司的數量逐漸增多,但他們所設計的產品并非都需要高性能的基礎設備,甚至對他們來說,上云也并非一個減少成本的選擇。話雖如此,在半導體行業略顯萎靡的今年,更快的產品研發周期無疑將成為不少公司生存下去的根本,而上云雖然不是必經之路,但在沒有改變設計習慣的前提下,還是給到了一個更高效率的選擇。
真正的AI輔助設計
我們都說EDA是輔助芯片設計,提高PPA和良率的核心基礎工具,那么賦予EDA這一能力的,除了廠商開發的各種點工具外,如今又多出了一個AI。AI算法可以幫助客戶更高效的設計芯片,過去一個團隊數個月的工作量,在AI驅動EDA工具的輔助下,可以做到一個設計工程師幾天內完成。
比如新思推出的DSO.ai,會在龐大的芯片設計解決方案空間中尋找優化目標,通過強化學習來提高芯片PPA;Cadence的Cerebrus利用機器學習建立芯片設計圖譜,自動優化設計來改進芯片的PPA。
反觀國產EDA廠商,在AI/ML技術上的應用就稍顯落后了,其中固然也有起步較慢的原因,但國內廠商必須得開始將其納入規劃中了。從招股書等公開信息來看,這些國產EDA公司也都認同AI將成為EDA技術發展的未來趨勢,但從他們的在研項目來看,卻并沒有在此加大投入,即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提升工具的優化和分析效率上。2023年,很難去判斷國產廠商在這塊是否會有所進展,但國外EDA大廠肯定會在AI上加大投入。
靠DTCO加深與晶圓廠的合作
雖說AI這塊國內EDA廠商還沒有大動作,但在DTCO(設計工藝協同優化)上,已經有國內廠商都已經重視起來了。DTCO可以幫助晶圓廠工藝實現更高的邏輯密度和更優秀的PPA,去年概倫電子發布的NanoDesigner,就是基于DTCO理念來開發的全流程平臺。但真正要想實現DTCO,不僅要在軟件設計上做出創新,也需要和提供先進工藝的晶圓廠打好關系。
國內頭部EDA廠商已經打入了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和格芯等先進晶圓廠的EDA生態聯盟中,甚至不少都已經獲得了其先進工藝的技術認證。但如何將設計和制造兩大環節結合在一起,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國內廠商目前在晶圓廠的客戶定位里分量還不算高,這點從先進工藝的PDK和器件庫開發中就能看出。
從今年開始,預計會有更多晶圓廠和EDA廠商展開合作,全面推進DTCO創新的普及,同時DTCO帶來的優勢,也會開始在芯片設計公司的產品中顯現出來。哪怕是7nm這樣已經投產4年多的成熟工藝,也有可能會因為DTCO迎來一輪回春。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eda
+關注
關注
71文章
2788瀏覽量
1738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AI、Chiplet EDA需求強勁!國產EDA跑步進入,突破3%市場份額有大招
? “縱觀全球EDA發展之路,企業并購整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全球EDA三大家每年數次并購,擁有了較為完整的全流程產品,在部分領域擁有較大優勢。國產EDA企業在最近5
2024年EDA/IP十大關鍵詞:除了AI和云化還有什么?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根據SEMI的統計數據,預計2023年全球EDA市場規模將達到145.26億美元。近幾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穩定增長,同時也帶動了EDA市場銷售額穩步提升。目
新思科技引領EDA產業革新,展望2025年芯片與系統創新之路
系統設計的領導者新思科技(Synopsys),共同探討其在2024年的輝煌成就,對行業的深刻洞察,以及對2025年EDA產業發展的前瞻展望。
2025年ICT產業展望:李旦解析三大行業趨勢
展望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國的ICT產業正面臨著科技變革的日新月異,將迎來一系列新的發展變化。人工智能的普及加速,AI終端和智能體的蓬勃發展,預示著新的發展時代的到來;5G-A
MCU在車載系統中的展望
MCU在車載系統中的展望
以下是MCU在車載系統中的展望:
技術發展趨勢
高性能與低功耗并重 :智能座艙等車載系統對MCU的計算能力和內存資源要求不斷提高,以支持復雜的控制算法和高速數據處理。同時
發表于 01-17 12:11
富士通預測2025年AI領域的發展趨勢
過去一年中,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在各行各業都收獲了巨大進展。面對即將到來的2025年,富士通技術研發團隊的專家對AI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讓我們來看看未來一
村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橋本武史:展望2025年半導體產業新趨勢
又到了歲末年初之際,回顧過去的2024年,半導體產業有增長也有陣痛,復盤2024年的半導體產業狀況,有哪些長足的進展又有哪些短板?展望202
發表于 12-26 18:32
?977次閱讀
概倫電子引領國產EDA產業升級
近年來,隨著國內集成電路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國產替代的強勁趨勢,中國EDA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一批國產EDA企業嶄露頭角,形成了“三家上市+多家創企”的百花齊放局面。然而,隨著本土客
《RISC-V產業年鑒2023》發布,洞察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年鑒2023》概述了過去一年間RISC-V產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涵蓋了RISC-V指令集架構的歷史、設計哲學、產業鏈結構、全球和國內
國內EDA公司芯和半導體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時隔三年,備受矚目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于6月24日在首都人民大會堂舉行。由芯和半導體與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合作的項目“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2023
發表于 06-25 14:35
?430次閱讀
度亙核芯榮獲“2023年度中國十大光學產業技術”獎
5月18日,由光電匯主辦的“2023年中國十大光學產業技術”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于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隆重召開。經專家評審、網絡投票等嚴格評選,度亙核芯“用于車載激光雷達的940nm芯片與光纖模塊”在一
【政策速遞】2023年度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的通知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申報2023年度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的通知有關單位:根據《上海市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實施辦法》(滬經信規范〔2022〕11號)相關規定,現就
一家本土EDA的20年:從工匠精神到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EDA市場受到全球芯片行業變化的深刻影響,發展激烈且動蕩。EDA,即電子設計自動化,是一種在計算機系統輔助下,完成IC功能設計、綜合驗證、物理設計等流程軟件的統稱。據統計,2023年
DC電源模塊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展望
BOSHIDA ?DC電源模塊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展望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和多樣化,對電源模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其中,DC電源模塊作為一種重要的電源供應方式,在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過去的幾十年
2023年機器人行業展望:CEO們揭秘行業“關鍵詞”
辭舊迎新之際,與多位機器人產業鏈企業領袖,一起聊了聊屬于中國機器人產業的2023年和2024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