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ran技術
Open RAN是為推動電信蜂窩網絡的無線電接入設備而設計的行業標準,尤其與5G基礎設施的建設相關。無線電接入網絡(RAN)的作用是連接基站,這些基站從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終端發射和接收流量,并提供通往運營商核心網絡的連接。
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無線設備供應商在設計他們的RAN設備時,不必考慮它是否能與其他供應商的設備互操作。因此,為了使網絡順利運行,電信公司,以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只能在想要部署許可無線網絡時,選擇與一家公司打交道。這種供應商傾向于與高價者,因為它限制了設備供應商之間對單個RAN元素的競爭,還限制了網絡設計的靈活性。
業內專家指出,Open RAN代表了無線網絡發展的方向,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與此同時,它的成熟度明顯不夠,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一是成本優勢短期不顯著。在開放架構下,參與基站研發的廠商包含軟件/硬件/RRU提供商以及系統集成商,照顧到研發鏈上各廠商的利益,在形成規模效應前,白盒基站的成本優勢還不明顯。當然一旦進入規模應用,其成本優勢應該是突出的。
二是穩定性有待提升。電信級的設備要求具備7×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能力,這些都是傳統設備商的強項,而就目前的情況,通用設備無法達到這一級別,要滿足要求,只能增加冗余備份,最終會造成設備成本的增加。
三是性能不穩定。通用設備與專用設備的性能存在著代差,通用設備之所以通用,是因為它有較大的擴展性,能夠完成更多的任務,但代價是它的算力并不能全集中在一處,性能有所下降;專用設備因為只針對某個功能進行設計,舍棄了無關的部件,所以性能更高、消耗更低。據業界研究,如果采用通用芯片來實現5G基站功能,其需要的芯片數量是專用芯片的18倍,功耗約是專用芯片的30倍。
四是運維更復雜,責任不明確。對于運營商運維來說,原本只需要掌握兩三家設備商的產品,現在數量上直接翻了幾倍,無形中增加了學習成本和管理成本。當設備發生故障時,難以劃清責任,也會增加故障的恢復時間。
此外,基站設備應用場景眾多,不同場景下功能和性能需求差異性大。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楊光表示,目前Open RAN項目成果在國外主要應用在城郊或偏遠地區,而國內三大運營商則聚焦于室內白盒微站的研發。支持大帶寬、大連接數的開放架構宏基站還有待驗證和產品成熟。
運營商達成技術合作聯盟:實際部署規模仍有限
今年年初,歐洲四大電信運營商——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Orange、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和沃達豐(Vodafone)宣布在Open RAN技術方面建立合作關系,意在確保歐洲大陸能夠追趕上Open RAN技術發展的先行者--美國和日本市場。到了11月份,前述四家電信運營商與意大利電信發表聯合聲明,敦促歐洲當局立即采取行動來刺激Open RAN技術發展,從而確保歐洲在5G時代及未來不會落后于北美和亞洲地區。
具體來看,沃達豐在2020年宣布,到2027年將在英國2600個站點部署Open RAN設備,西班牙電信德國公司則計劃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在1000個站點部署Open RAN技術,對比中國目前已建成了130萬座5G基站(全球占比達到70%左右)來看,這的確是一個微乎其微的數字。并且,另一家歐洲電信巨頭英國電信(BT)首席研究員Richard MacKenzie直言,目前的Open RAN部署存在一些缺陷。BT Networks首席技術官Howard Watson則表示,他預計Open RAN要到2025年以后才會在BT的網絡中發揮“更關鍵和更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中東地區,幾家主要電信運營商——阿聯酋電信集團(Etisalat Group)、沙特電信公司(STC)、Zain集團、Etisalat子公司Mobily和du在7月份發布聯合聲明,將共享有關新的Open RAN基礎設施的專業知識,并在其網絡中進行Open RAN部署。
除了試圖模仿日本樂天移動(Rakuten Mobile)發展路線的新晉移動運營商Dish Network外,美國傳統電信巨頭Verizon和AT&T對Open RAN技術的部署決心也不容小覷。AT&T在2021年提出了“要求其所有硬件供應商都支持Open RAN規范”,而Verizon CTO則表示,該公司100%支持Open RAN發展理念,但他亦承認,“如果運營商們要采用該技術,還有大量技術工作要做。”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