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PID控制器早在30年代末期就已出現,除了在最簡單情況下應用的開關控制外,它是當時唯一的控制方式。經過50多年來的不斷更新換代,PID控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發生了由模擬PID控制到數字PID控制的重大轉變。與此同時還涌現出了許多新型PID控制算法和控制方式。例如,非線性PID控制、自適應 PID控制、智能PID 控制等等。
到目前為止,PID控制仍然是歷史最久、生命力最強的基本控制方式。
丨啥是PID
PID,就是“比例(proportional)、積分(integral)、微分(derivative)”,是一種很常見的控制算法。
PID控制理念最早提出是在1932年,出生于瑞典后移民美國的物理學家哈利奈奎斯特(H Nyquist),在他的一篇論文當中提出了采用圖形的方法來判斷系統的穩定性。在他的基礎上,荷蘭裔科學家亨伯德(H W Bode)(對就你想的那個“伯德圖/波特圖”創始人)等人建立了一整套在頻域范圍設計反饋放大器的方法,后被用于自動控制系統的分析和設計,這也是PID算法最早從書面走向實踐。
與此同時,反饋控制原理開始應用于工業過程中。1936年英國的考倫德(A Callender)和斯蒂文森(A Stevenson)等人給出了 PID控制器的方法,自此PID算法正式形成了,并且后來在自動控制技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家一定都見過PID的實際應用。
比如四軸飛行器,再比如平衡小車......還有汽車的定速巡航、3D打印機上的溫度控制器....就是類似于這種:需要將某一個物理量“保持穩定”的場合(比如維持平衡,穩定溫度、轉速等),PID都會派上大用場。
那么問題來了:
比如,我想控制一個“熱得快”,讓一鍋水的溫度保持在50℃,這么簡單的任務,為啥要用到微積分的理論呢?
你一定在想:
這不是so easy嘛~ 小于50度就讓它加熱,大于50度就斷電,不就行了?幾行代碼用Arduino分分鐘寫出來。
沒錯~在要求不高的情況下,確實可以這么干~
But!如果換一種說法,你就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了:
如果我的控制對象是一輛汽車呢?
要是希望汽車的車速保持在50km/h不動,你還敢這樣干么。
設想一下,假如汽車的定速巡航電腦在某一時間測到車速是45km/h。它立刻命令發動機:加速!
結果,發動機那邊突然來了個100%全油門,嗡的一下,汽車急加速到了60km/h。
這時電腦又發出命令:剎車!
后果不堪設想... ...
丨PID算法
在大多數場合中,用“開關量”來控制一個物理量,就顯得比較簡單粗暴了。有時候,是無法保持穩定的。因為單片機、傳感器不是無限快的,采集、控制需要時間。
而且,控制對象具有慣性。比如你將一個加熱器拔掉,它的“余熱”(即熱慣性)可能還會使水溫繼續升高一小會。
這時,就需要一種『算法』:
它可以將需要控制的物理量帶到目標附近,它可以“預見”這個量的變化趨勢,它也可以消除,因為散熱、阻力等因素造成的靜態誤差....
于是,當時的數學家們發明了這一歷久不衰的算法——這就是PID。
你應該已經知道了,P,I,D是三種不同的調節作用,既可以單獨使用(P,I,D),也可以兩個兩個用(PI,PD),也可以三個一起用(PID)。
丨PID參數
這三種作用有什么區別呢?
我們先只說PID控制器的三個最基本的參數:kP、kI、kD。
① kP
P就是比例的意思。它的作用最明顯,原理也最簡單。
我們先說這個:
需要控制的量,比如水溫,有它現在的『當前值』,也有我們期望的『目標值』。
當兩者差距不大時,就讓加熱器“輕輕地”加熱一下。要是因為某些原因,溫度降低了很多,就讓加熱器“稍稍用力”加熱一下。要是當前溫度比目標溫度低得多,就讓加熱器“開足馬力”加熱,盡快讓水溫到達目標附近,這便是P的作用。
實際寫程序時,就讓偏差(目標減去當前)與調節裝置的“調節力度”,建立一個一次函數的關系,就可以實現最基本的“比例”控制了~
kP越大,調節作用越激進,kP調小會讓調節作用更保守。
要是你正在制作一個平衡車,有了P的作用,你會發現,平衡車在平衡角度附近來回“狂抖”,比較難穩住。
如果已經到了這一步——恭喜你!離成功只差一小步了~
② kD
D的作用更好理解一些,所以先說說D,最后說I。
剛才我們有了P的作用,你不難發現,只有P好像不能讓平衡車站起來,水溫也控制得晃晃悠悠,好像整個系統不是特別穩定,總是在“抖動”。
你心里設想一個彈簧:現在在平衡位置上。拉它一下,然后松手。這時它會震蕩起來。因為阻力很小,它可能會震蕩很長時間,才會重新停在平衡位置。
請想象一下:要是把上圖所示的系統浸沒在水里,同樣拉它一下 :這種情況下,重新停在平衡位置的時間就短得多。
我們需要一個控制作用,讓被控制的物理量的“變化速度”趨于0,即類似于“阻尼”的作用。
因為,當比較接近目標時,P的控制作用就比較小了。越接近目標,P的作用越溫柔。有很多內在的或者外部的因素,使控制量發生小范圍的擺動。
D的作用就是讓物理量的速度趨于0,只要什么時候,這個量具有了速度,D就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盡力剎住這個變化。
kD參數越大,向速度相反方向剎車的力道就越強。
③ kI
看起來PD就可以讓物理量保持穩定,那還要I干嘛?
因為我們忽視了一種重要的情況:
還是以熱水為例,假如有個人把我們的加熱裝置帶到了非常冷的地方,水需要燒到50℃。
在P的作用下,水溫慢慢升高。直到升高到45℃時,他發現了一個不好的事情:天氣太冷,水散熱的速度,和P控制的加熱的速度相等了。
這可怎么辦?
P兄這樣想:我和目標已經很近了,只需要輕輕加熱就可以了。D兄這樣想:加熱和散熱相等,溫度沒有波動,我好像不用調整什么。
于是,水溫永遠地停留在45℃,永遠到不了50℃。
根據常識我們知道,應該進一步增加加熱的功率。可是增加多少該如何計算呢?
這時候就可以設置一個積分量,只要偏差存在,就不斷地對偏差進行積分(累加),并反應在調節力度上。
這樣一來,即使45℃和50℃相差不太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沒達到目標溫度,這個積分量就不斷增加。系統就會慢慢意識到:還沒有到達目標溫度,該增加功率啦!
到了目標溫度后,假設溫度沒有波動,積分值就不會再變動。這時,加熱功率仍然等于散熱功率。但是,溫度是穩穩的50℃。
kI的值越大,積分時乘的系數就越大,積分效果越明顯。
所以,I的作用就是,減小靜態情況下的誤差,讓受控物理量盡可能接近目標值。
I在使用時還有個問題:需要設定積分限制。防止在剛開始加熱時,就把積分量積得太大,難以控制。
附:電子負載PID自整定方法及系統
電子負載是用來測試電源性能的專用儀器設備,具備恒流、恒壓、恒阻、恒功率以及組合拉載等測試功能,通常使用PID動態調整功率管的開度或開斷,從而達到良好的響應速度和控制精度,這就帶來了PID參數整定的問題。
目前電子負載的PID參數整定包括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采用人工整定,整定結果在出廠前預設進電子負載設備的非易失存儲器當中,每次開機就能使用。
第二種方式是在出廠前整定出多套參數預設到設備當中,不同的參數用來匹配不同種類或型號的電源,由使用人員選定使用,使電子負載設備能夠適配多種被測電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子負載的靈活性。
恩智(NGI)自主申報的“電子負載PID自整定方法及系統”發明專利近日獲得國家專利局授權,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電子負載PID自整定方法及系統,包括:自整定控制周期T、自整定PID參數和參數校驗三個步驟。
首先觸發開環狀態下的階躍響應,從階躍響應速度換算得到控制周期T,然后觸發閉環狀態下的振蕩曲線,通過振蕩曲線計算得出PID參數;控制周期T和PID參數都整定完畢后通過參數校驗來驗證和提高參數的準確性。
本方法靈活適配各種被測電源,同時無需人工整定,能夠規避人工整定存在的耗時長、精度差、一致性差、依賴人工經驗的缺陷,提高電子負載的便捷性和適應性。
-
控制器
+關注
關注
112文章
16445瀏覽量
179451 -
PID
+關注
關注
35文章
1473瀏覽量
8582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