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彎彎)自8月9日起,央視推出了系列報道《解碼十年》,解讀2012-2022這十年巨變的“中國密碼”,日前播出的“中國掀起數字化浪潮”一集,引起關注。
數字化如何改變生產生活方式
近些年,不少傳統工廠都在進行數字化升級,今年國務院還印發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0%,智能化水平明顯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
數字化如何改變工廠生產呢?據央視報道,在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夜晚來臨,這里一座智能工廠里,閃爍的燈帶提示著生產正在火熱進行,200多個高清攝像頭、8000多個傳感器實時收集著生產數據,機器通過分析數據自主感知、傳遞和診斷問題,完成全自動化生產。
在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匯集數百萬家數字化工廠,聯網設備超過7000萬臺套,產業新生態給經濟運行效率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經過核算從2013年到2021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情況,6.8%的年均增速快于國內生產總值6.6%的年均增速,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率變革。
數字化已經融入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農業領域,數字化同樣帶來了很大改變,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廣袤的棉田上,兩個人、4架無人機、300多套智能設備,就能完成3000畝棉田的從種到收。無人播種機的路線誤差在2.5厘米以內,澆灌、監測、施肥,一個小小的平板電腦就能搞定,收獲季節,這塊3000畝的棉田共收獲棉花700噸。
中國數字化經濟規模達45.5萬億元
過去十年間,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5.5萬億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
從發展速度看,貴州、重慶、江西、四川等省市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貴州、重慶數字經濟同比增速均超過20%。
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信息技術發展處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每個新技術都會帶來相應的生產生活方式,用好這些技術,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傳統產業的變革。
今年4月,貴州印發了《支持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政策措施》,通過支持龍頭企業打造智能工廠、燈塔工廠,支持工業企業上云用云等政策措施,促進工業領域企業數字化轉型。
比如,遵義賽德水泥有限公司采用先進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理念,通過大量人工智能、在線監測與控制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原料進廠、生產過程控制、成品出廠無人化、少人化,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同等規模的水泥廠需要二三百人,遵義賽德水泥有限公司只需要80人,以原料抓取為例,過去至少需要12個人,現在使用無人化的智能抓斗,可實現自動識別原料、自動抓取原料,公司很多設備都安裝相應的傳感器,可實現設備在線診斷等功能,大大減少非計劃停機。
近些年重慶在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大力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傾力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過去四年,重慶市累計集聚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1704家,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6%。
重慶還獲批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全市“上云用數賦智”企業超11萬家,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重慶)接入西部9省市、32個二級節點,接入企業節點2802個,標識注冊量累計120多億個,累計解析量達76億個。
重慶作為我國六大工業基地之一,具有豐富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重慶天人集團基于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研發、應用工業干細胞系統。目前,工業干細胞系統已應用于3個工廠24條產線,整體投資約100萬元,6個月時間收回投資成本。
小結
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要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的數字經濟,過去十年,我國數字化經濟發展已取得初步成效,如發展規劃,到2025年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要取得顯著成效,可想而知在如今已有的基礎上,未來幾年我國數字經濟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57瀏覽量
6217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