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豐田汽車宣布,由于疫情等因素而導致的芯片供應短缺,預計6月份的汽車產量將會減少10%,調整為85萬輛。
因上海疫情問題,大量汽車零部件無法輸送到日本,豐田將在本月底停工日本境內的10座工廠,原計劃6月生產的95萬輛汽車也被下調到85萬輛汽車,其中日本國內工廠生產25萬輛,海外工廠生產60萬輛,不過今年計劃總生產970萬輛的目標并沒有改變。
截至今日16:00,豐田汽車股價為160.6美元/股,下跌0.75%,成交22.17萬股,總市值為2213億。
豐田汽車公司是一家同時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名古屋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跨國汽車制造商。總部位于日本愛知縣豐田市和東京都文京區。創始人為豐田喜一郎,現任社長為豐田章男。2020年度《財富》世界五百強榜單上豐田汽車位列第十名。
綜合整理自 36氪 北京商報 國際電子商情
審核編輯 黃昊宇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70瀏覽量
427244 -
豐田汽車
+關注
關注
0文章
97瀏覽量
1214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豐田計劃今年在全球生產近1000萬輛汽車
據報道,豐田已確定2025年全球產量(含雷克薩斯品牌)目標為近1000萬輛,這一計劃已于1月23日前通知給主要零部件企業。 在豐田的整體計劃中,日本本土
豐田汽車計劃2030年前在華年產至少250萬輛
近日,據路透社報道,豐田汽車正醞釀一項重大擴產計劃,旨在進一步擴大其在中國市場的產能規模。三名知情人士透露,豐田汽車計劃到2030年前,實現在中國市場的年
比亞迪10月新能源汽車產量銷量雙增長,海外市場表現搶眼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于11月1日發布了其2024年10月的產銷快報。報告顯示,比亞迪在10月份的新能源
英偉達RTX 40顯卡或面臨短暫供應短缺
據最新市場傳言,英偉達(NVIDIA)的GeForce RTX 40系列顯卡將從今年8月開始面臨短暫供應短缺的困境。這一突發情況主要歸因于某批次美光提供的GDDR6X內存模塊質量未達標
工信部:我國芯片自給率僅為10%,面臨結構性短缺挑戰
我國芯片自給率僅10%,顯著短缺影響新能源車產業。專家建議聚焦高端芯片,避免低端競爭,提升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近日,工信部電子五所元器件與材料研究院高級副院長羅道軍在上海舉行的20
5000臺豐田bZ3集中交付,榮浩出行攜手一汽豐田開啟新篇章
6月3日,榮浩出行與廣博豐田共同在廣州舉辦了一場盛大的5000臺豐田bZ3集中交付儀式。活動現場,嶄新的豐田bZ3整齊排列,吸引了眾多行業領
發表于 06-06 14:37
豐田、日產和本田將合作開發下一代汽車的AI和芯片
豐田、日產和本田等日本主要汽車制造商確實計劃聯手開發下一代汽車的軟件,包括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和半導體(芯片)等領域進行合作。
漢馬科技4月中重卡產銷量雙增,電動與醇氫動力表現優異?
引人注目的是電動中重卡的產銷量,4月產量為321輛,同比增長37.77%,累計產量已達1,169輛,同比猛增72.16%。銷量方面,雖然4月僅售出233輛,同比下滑7.17%,但累計銷量仍達到1,151輛,同比增長80.13%。
我國光伏與鋰電池產業前兩月產量大增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我國光伏產業繼續高歌猛進,晶硅組件產量飆升近四成,光伏產品出口總額更是突破62億美元大關。
比亞迪3月產銷量公布: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8.93%
4月1日,比亞迪公布了3月份產銷情況——當月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了296,253輛,超過前年同期的209,823輛,全年累計生產數量達到612,315輛,同比上升7.96%。
鴻海向青島新核芯科技增資1億元,加強AI等高端應用芯片封裝布局
據悉,青島新核芯科技是鴻海旗下的創新封裝工廠,由鴻海集團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擔任主席。該公司成立于2020年,2021年7月開始設備安裝,12月實現批量生產,初期月產量預計可達3萬片。
武漢新芯獲批三項目備案,新增生產設備53臺/套,月產能達3000以上
首先,針對高帶寬存儲器用多晶圓三維集成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武漢新芯計劃運用三維集成多晶圓堆疊技術研發并建立生產線,預計投入16臺生產設備以實現每月產量不低于3000片(12英寸)。
海馬汽車1月產量同比減少98%,SUV、MPV銷量雙降
另據海馬汽車對2023年業績的展望預告,海馬汽車將于2023年實現營收25億至28億元的規模,但預測利潤虧損額將在16億至24億元之間;而其控股的財務公司預計2023年可貢獻營收7740萬元
雅保下調需求預測并裁員,因電動汽車需求放緩
長久以來,鋰的供應始終是影響電動汽車發展的議題之一。現今,受新礦山投產后需求下降影響,全球鋰供應商正調整投資與生產策略,部分情況下減少了產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