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芯片何時才能有出頭日
眾所周知,目前國際上對于芯片的饑渴程度,一點也不亞于對5G通信的狂熱。中國的部分企業,同樣由于芯片的問題,被生生的卡脖子了。很多人都知道,華為便是其中被芯片阻礙進一步發展的企業。然而在國際上,臺積電、三星卻已經率先完成了5nm芯片量產,屬于芯片產業頭部水平。而這些企業由于受制于美國技術的原因,直接斷供了華為等中字號企業。
很多人感到很遺憾,但是技術差距就是存在的,這點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差距。國內中科院院士也曾發文稱,國內目前的水平只能完成28nm芯片的量產,與國際的5nm還差約10年左右。擺在所有中國企業面前的是,如何突破這種局面?
為什么芯片很難制造?
為什么芯片很難制造,原因主要有兩點:①試錯成本高;②排錯難度大。
1、試錯成本高
做一個app,可以一天一個版本,有bug也沒關系,第2天就可以修復,試錯和修改的成本幾乎為零;
做一個電路板,設計時長在1-30天之間,生產周期在3-14天之間,出錯重新投板,試錯費用在幾百到幾千之間,最多數萬塊錢;
而做一個芯片,不算架構設計,從電路設計到投片,最少半年;投片到加工,2-3個月;一次投片的費用最少也是數十萬元,先進工藝高達一千萬到幾千萬。
如此高的試錯和時間成本,對成功率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多個工種密切配合,延長流程,反復驗證,團隊中一個人出錯,3個月后回來的芯片可能就是一塊兒石頭。修改一輪,于是又三個月過去了。
2、排錯難度大
互聯網編個軟件,調試程序可以在任意地方設置斷點,查看變量實時狀態或者做出記錄;
而一顆小小的芯片,上億個晶體管,能測量到的信號線卻只有十幾根到幾百根。憑借這少得可憐的信息,推理出哪個晶體管的設計錯誤,難度可想而知。
模仿也好,抄襲也罷,在互聯網,我們有BAT可以和facebook/google過過招;在電子整機,我們有華為中興可以對抗思科愛立信;但在IT行業里,獨獨芯片,我們沒有跟美國抗衡的能力。
雖然芯片很難制造,但好在我們有一個華為。麒麟處理器已在華為手機上得到實現,還是高端的類型,雖說暫時還拼不過高通,但也占據了一地之席。
不過我們也更應該理性的看待芯片制造的困難程度,畢竟非一朝一夕所能夠完成。也不是單憑一腔熱血便能夠實現逆襲的,這不太現實。四部委能夠推出免稅政策,一方面能促進優化國產芯片自造血的大環境,同時國產芯片也應立即動身,投入研發。
讓技術的歸技術,比如高端芯片最關鍵的核心設備,EUV***來說,全球能用好這臺機器的寥寥無幾,這也是臺積電和三星10nm以下高端制程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設備。但是用好這臺設備,每一個零件的適配需要自身技術過硬,每一個零件背后都代表著科研最前列的實力。中國要發展芯片,要將每一個環節都打通,這背后便是中國目前急缺強大的產業鏈優勢問題。
深圳凱基迪科技高層實驗室具有先進的科研設備,激光芯片開封IC Decap設備、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聚焦離子束FIB、探針臺等。擁有自己設計的芯片解密設備、單片機程序分析軟件,PCB抄板軟件。北京首矽致芯科技團隊在實驗室設備應用、芯片軟件提取、PCB電路測繪、程序及電路分析、二次開發都具有豐富經驗。
審核編輯:湯梓紅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70瀏覽量
427239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2瀏覽量
252999 -
設備
+關注
關注
2文章
4543瀏覽量
7085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