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華為正式發布了鴻蒙系統,但矛盾的是,到目前為止除了魅族和鴻蒙系統進行簡單的合作外,其他手機廠商幾乎都無動于衷。
中國的手機廠商小米、OPPO們未來可能將鴻蒙作為自己的操作系統嗎?小米相關人士委婉地表示:個人認為并不太可能。
據報道,華為在手機上搭載鴻蒙系統,從來不是因為華為手機不能用安卓了。安卓是個開源系統,谷歌僅僅只能掌控谷歌全家桶,而不能禁止華為使用安卓系統。
對于中國的手機廠商來說,手機系統的生態尤其重要。榮耀的趙明曾公開表示,硬件凈利潤率能達 5% 的中國手機公司,鳳毛麟角。這些手機公司無法在手機上賺錢,絕大部分只能通過軟件生態來賺錢,這就是著名的小米模式:以低價手機快速搶占市場,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再通過軟件和服務盈利的商業模式。
以小米為例,其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2021年3月全球MIUI月活躍用戶數達到4.25億,互聯網服務業務營收66億元。讓小米放棄MIUI的數億用戶和數十億收入而采用鴻蒙OS,無疑不太可能。
國內手機廠商也并非不知道團結就是力量,特別是小米、OPPO 和 vivo 等三家手機公司,就曾多次聯手,推動著各種促進自家生態的活動。例如先前提到,小米、OPPO 和 vivo 曾在 2019 年年初,結成類似蘋果 AirDrop 的近場無線通信標準的同盟;后來他們眼看華為受到各種限制,更一度產生危機感,進而聯手推出了被視為要挑戰 Google 領導地位的 GDSA 聯盟。
但問題是:這些手機公司在合作時,往往就把華為排除在外。
華為在近年的急速發展,把友商都打怕了。華為有自己的硬件、也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在軟硬合一的優勢下,這幾年把小米、OPPO、vivo 的份額吃掉不少。如果未來鴻蒙針對華為手機進行深度優化,那其他手機廠商應該如何與華為競爭?
要知道小米、OPPO 和 vivo 等廠商,本來也有自己的應用商店,也有自家的物聯網生態;如果他們也要使用鴻蒙,那在鴻蒙生態里的利益將如何分配?原來的自家生態又如何與鴻蒙結合?
雖然有消息指出,任正非曾表示華為將專注軟件和操作系統,但這些友商到底是否愿意把生態這個命根子,交到原來的競爭對手華為手上,還是交到看起來還算比較中立的 Google 手上。
畢竟華為的記錄還真不太好。
華為多次表明不做手機業務,結果華為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華為也多次表示不做電視,結果偏偏推出智慧屏,惹來業界各種吐槽。華為也多次宣布不造車,結果華為開始大張旗鼓的賣車,并且銷量還非常可觀!
友商確實都怕了。
責任編輯:lq
-
手機系統
+關注
關注
1文章
30瀏覽量
10100 -
鴻蒙系統
+關注
關注
183文章
2638瀏覽量
66716 -
鴻蒙
+關注
關注
57文章
2392瀏覽量
43059
原文標題:國產手機巨頭為什么不用鴻蒙!
文章出處:【微信號:CSF211ic,微信公眾號:中國半導體論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華為原生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布,徹底擺脫內核依賴
【「鴻蒙操作系統設計原理與架構」閱讀體驗】01-
DeepEdge10芯片成功適配國產鴻蒙操作系統
云天勵飛DeepEdge10芯片與國產鴻蒙操作系統完成適配
開源鴻蒙操作系統5.0 Release版本發布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53】鴻蒙操作系統設計原理與架構
原生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布,誠邁科技與華為一起共建鴻蒙新世界
![原生<b class='flag-5'>鴻蒙</b><b class='flag-5'>操作系統</b>正式發布,誠邁科技與華為一起共建<b class='flag-5'>鴻蒙</b>新世界](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A/53/wKgZomce6OeAc9mmAAFe2y-qO7k07.jpeg)
華為原生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布
鴻蒙生態設備超10億!原生鴻蒙發布,國產操作系統實現自主可控
![<b class='flag-5'>鴻蒙</b>生態設備超10億!原生<b class='flag-5'>鴻蒙</b>發布,國產<b class='flag-5'>操作系統</b>實現自主可控](https://file1.elecfans.com/web1/M00/F3/81/wKgZoWcYdvSAV3xQAAZ3GPLAaRA465.png)
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引領行業新篇章
打造開源鴻蒙生態,國產操作系統迎“轉折之戰”?| 深圳衛視獨家對話深開鴻王成錄
![打造開源<b class='flag-5'>鴻蒙</b>生態,國產<b class='flag-5'>操作系統</b>迎“轉折之戰”?| 深圳衛視獨家對話深開鴻王成錄](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35/6C/poYBAGIq5qqAQJzlAAA5OpNWiJA439.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