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的第一個工作周,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數量擴容。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通知,支持創建北京、天津(濱海新區)、杭州、廣州、成都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下稱“先導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3個先導區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第二批先導區名單。至此,全國人工智能先導區已增至8個。
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首席專家兼副院長賀仁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AI(人工智能)先導區更多聚焦的是應用,中國在產業體量最有優勢,比如我國的制造業占全球的28%,穩居世界第一,因此AI深入到實體經濟,實現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能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服務。
“從第一批的3個先導區到第二批擴容至8個,地域上已經涵蓋到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成渝四大戰略區域。”賀仁龍說。
去年10月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發展與國家區域戰略高度協同相互促進,區域要素匯聚加速人工智能產業引領。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區域性引擎,人工智能企業總數占全國的83%,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也展現出人工智能發展的區域活力,產業集聚區初顯區域引領和協同作用。
應用創新加速產業落地
從層次上劃分,AI主要有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三層。歐美在基礎層起步早、投入大,中國則是在應用層和技術層涌現出諸多公司。目前,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也正成為中國加速產業化落地和技術迭代的重要途徑。
2019年,多地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征集,北京冬奧、大興機場、杭州大腦等代表性綜合應用場景以及各領域豐富的行業場景,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快速商業化創造了廣闊土壤和良好環境。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與交通、醫療、教育、應急等領域深度融合,助力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戰略與政策觀察(2020)》顯示,目前從產業生態看,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基礎日趨堅實,比如技術局部突破,應用產品逐步豐富。應用領域逐漸從第三產業向第一、第二產業拓展。
同時,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也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
在去年末舉行的2020中國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表示,人工智能與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千億元,企業數量超過2600家,產業持續增長。
從行業規模看,據IDC預測,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1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2.3%。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研究中心測算,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30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1%。
為何選擇這5地
本次增加的5個先導區,在產業領域各有側重。
比如,北京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要結合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整體部署,發揮技術原創、產業生態、人才基礎、發展環境等多重優勢,加快核心算法、基礎軟硬件等技術研發,加速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
具體來看,要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城市、“科技冬奧”等重點領域,加快建設并開放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優化治理環境,持續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超大型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和改革先行區。
作為中國科技基礎最為雄厚、創新資源最為集聚、創新主體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北京擁有1000多所科研院所和近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人工智能領域有效發明專利居全球首位。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先導區對于北京的定位,是要結合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整體部署。
1月20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圍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區塊鏈、生命健康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領域,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北京“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北京智造”“北京服務”競爭力。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智能汽車、醫藥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天津(濱海新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則是要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面向產業智能轉型、政務服務升級和民生品質改善等切實需求,發揮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優勢,推動智能制造、智慧港口、智慧社區等重點領域突破發展等。
杭州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是要充分發揮城市數字治理、先進制造等方面的基礎優勢,進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管理、智能制造、智慧金融等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杭州把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建設“數字經濟第一城”和“數字治理第一城”的重要內容。數據顯示,杭州人工智能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和典型企業達523家,人工智能算力和專利數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產業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一梯隊。
據《杭州日報》報道,杭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杭州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將充分發揮城市數字治理、先進制造等方面的基礎優勢,進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管理、智能制造、智慧金融等領域的應用。通過改革創新舉措,積極探索符合國情的人工智能治理模式與路徑,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安全可靠推廣,著力打造城市數字治理方案輸出地、智能制造能力供給地、數據使用規則首創地。
根據杭州設定的目標,到2023年,杭州人工智能總體發展水平達到全國領先、國際先進,城市數字治理模式創新取得顯著成果,智造賦能能力獲得明顯提升,數據“采集—交易—使用”過程得到有效規范,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支撐能力更加有力,以杭州都市圈為核心輻射帶動長三角乃至全國人工智能產業能級躍升,以行業融合應用為引領的人工智能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加速貢獻。
為推動先導區落地,接下來杭州將著力在城市智能治理、賦能制造轉型、數據規范使用等方面深化探索實踐,為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提供“杭州樣本”。從空間布局上來看,將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杭州高新區(濱江)為核心,推進中國(杭州)人工智能小鎮、蕭山信息港小鎮、蕭山機器人小鎮、浙大科技園、工業互聯網小鎮、大創小鎮等六大園區協同發展。
廣州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則要緊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要求,聚焦發展智能關鍵器件、智能軟件、智能設備等核心智能產業,面向計算機視覺等重點技術方向和工業、商貿等重點應用領域,不斷挖掘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
不只是先導區建設,根據2021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廣州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實施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其中就包括加快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在做強做優先進制造業方面,將實施“智造”工程,推進建設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智行”工程,協同發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網聯汽車,加快廣汽智能網聯產業園建設,推進創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等。
賀仁龍告訴記者,廣州作為千年貿易之都和重要工業基地是粵港澳的中心城市,也是輻射東南亞、承載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國際產業鏈的樞紐,先導區對整個區域的帶動,和以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協同有重要引領和帶動作用。
而成都則是目前西部地區首個人工智能先導區。
根據工信部的發文,成都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要立足“一帶一路”重要樞紐與戰略支撐點的區位優勢,把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以人工智能賦能中小企業為重要抓手,聚焦醫療、金融等優勢行業,釋放應用場景清單,促進技術-產業迭代發展。要結合西部地區特點,在政策、機制、模式創新上積極探索實踐,打造有活力的產業生態圈和功能區,輻射帶動區域人工智能融通發展。
成都市經信局數據顯示,2020年成都人工智能產業企業達550余家、產業規模達200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83%、67%。根據成都的規劃,到2022年,成都人工智能的產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帶動關聯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責任編輯:tzh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46瀏覽量
208427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36瀏覽量
27034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3瀏覽量
24030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