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巨頭、電信運營商、初創企業等開始投身到云服務領域時,中軟國際已經在“云上”頗有一番心得。在云管理服務領域,中軟國際曾連續兩年穩居IDC中國云管理服務市場TOP3。作為老牌的綜合性軟件與信息服務企業,中軟國際繼續穩居國內云專業服務商的第一梯隊,與華為、IBM、埃森哲、H3C共同躋身該市場的占有率前五。對于剛過完“20歲”的中軟國際來說,這份轉型后答卷是極為出彩了。
星光的背后,中軟國際的云業務經歷了重重考驗,發展歷程也是頗為艱辛。
中軟國際的云與智能業務用漫長的歲月詮釋著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這一路的艱辛到逐漸發展壯大的歷程與生態伙伴息息相關,而整個云業務的成長過程無疑是這段歷程中最寶貴的。
顯然,它不是在等著機遇的來臨,而是早已洞察“云”中存在的企服需求,并為迎接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從組織、資源、技術、產品……
敏捷前瞻,云中漫步
中軟國際從電子政務領域起步,自2000年成立以來,逐步在各大行業建立起服務優勢,短短在幾年內取得了業界矚目的成就。隨后,中軟國際2003年6月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市,2008年12月由港交所創業板轉入主板上市。并在2017年,公司市值產值雙雙突破百億,現已是國內最大的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之一,在各行業擁有極高的市場感召力和客戶忠誠度。
全球云計算興起之初,中軟國際就敏感地意識到,云服務能夠為企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創新商業模式,滿足市場上不斷高漲的個性化需求,因此早在2012年中軟國際就開始打造云原生專業團隊——這種先人一步的認知與部署,是中軟國際脫穎而出的前提條件。
基于新的業務考量,中軟國際在2013年收購了美國咨詢服務提供商Catapult Systems,充分借鑒其在美國云服務市場的成功經驗,第一時間組建出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云原生專業服務團隊。這是中軟國際得以在云服務市場中沖鋒破陣的基礎。
中軟國際副總裁、云智能業務集團執行總裁孫佳韡透露說,“中軟國際其實很早就開始部署研究數字化改造和組織戰略轉型,最終在2019年4月份成立了‘云智能業務集團’,成為中軟國際第三大BG業務,這充分彰顯出中軟國際整體向云的決心。”
如今,在中軟國際當前100多億元的整體營收中,云業務已經接近20%。比例看似不大,但增勢驚人。投行預期未來三年將保持40%+的高增速。
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大潮,為中軟國際的云服務帶來一次新的增長良機。與過去互聯網公司的云端部署不同,廣大行業客戶的業務系統和數據往往部署在本地,應用環境也更加復雜,云化及遷移的需求也在最近幾年里呈現出井噴的態勢。
疫情推動更多企業上云
“2020年對中軟國際來講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但也是出成績的一年。”孫佳韡細數成績,“2020年平穩渡過疫情,云智能業務的收入規模達到1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主要得益于生態伙伴的支持,讓數字化轉型戰略得以實施。業務需求高漲,抗疫情影響的能力大大提高。”
2020年疫情期間,中軟國際在第一時間提供了包括云資源管理、數據庫管理、中間件管理、云安全服務、監控告警、安裝服務、故障處理等在內的專業云服務,滿足各種機構的管理需求。并在復工復產的關鍵節點,面向各種園區,中軟國際又提供了基于大數據、AI、物聯網等技術的防控疫情智慧園區升級軟件包,筑起一道道阻斷病毒傳播的“隔離墻”,切實保障了園區人員的健康。
同時,中軟國際強化了Digital-First數字化轉型咨詢服務,提升了公司整體解決方案價值。公司幫助企業構建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新業務能力模型,拓展深交所、北控水務等大型客戶;公司利用數據中臺理論和數據資產管理理論,助力企業夯實數字化轉型的數據底座,已在上海、深圳等多個省市政府大數據局推廣。
“作為一家ToB屬性突出的云服務供應商,中軟國際通過專業團隊和咨詢工具,在金融、政府、電力、水利等行業擁有大量的成功實踐,自有全云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務能力,中軟國際可以在上云的不同階段里,為客戶提供專屬服務。”孫佳韡分析道,“這讓越來越多的大型行業客戶選擇了中軟國際‘。”
中軟國際積極把握疫情帶來ICT應用爆發以及“新基建”國家戰略機遇,通過Digital-First數字化轉型咨詢服務的牽引,依托解放號平臺生態,以云為底座,融合AI等智能技術,為客戶構筑全棧云智能服務,在金融、政府、新零售、交通、教育等多個領域取得突破,推動云智能業務快速發展,成為客戶數字化轉型共創伙伴。
為云服務注入生態力量
獨行快,眾行遠。共創伙伴讓華為和中軟國際越來越默契。當年華為云進入云賽道時,市場爭論不絕于耳,圍觀者眾多,惟有中軟國際堅信不疑,并在2017年成為華為云首家’同舟共濟’合作伙伴。
這顯然不是三分鐘熱血。中軟國際作為華為第一大軟件合作伙伴,兩家強強聯合已逾十年,早就是ToB市場深耕多年的老搭檔。中軟國際從華為的供應商,到成為華為云首家‘同舟共濟’合作伙伴,這份共生般地信任已經很難用言語表達,雙方的業務早已深度契合,彼此的合作也愈發深入。
步入Cloud 2.0時代,云、AI、5G加速融合發展,廣大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多元化的云服務架構。中軟國際與華為云同行,進入中國云服務市場的核心賽道,與華為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建鯤鵬生態,也必將成為中國云服務市場的主旋律。
此外,與華為云融合的發展戰略也讓中軟國際在相關業務規劃、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保持先進水平,讓中軟國際在國內云服務市場的核心賽道上擁有十足后勁和張力。
面向未來,中軟國際將在云專業服務方面不斷強化自身優勢,連同各種伙伴,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以生態之力讓更多企業享受云專業服務的巨大紅利,全方位賦能企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為客戶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但早期,云與智能業務幾乎是從零開始。
在2017年,中軟國際在成為華為“同舟共濟”首家合作伙伴不久,云與智能業務的開展是在中軟國際以小部門的方式運營。直到2019年4月份中軟國際正式成立業務集團,將云與智能的業務合并在一起。
從成立到現在接近兩年的時間,從幾千萬的業務規模做到去年的數十億。人員規模從2019年的200多人到擴張到現在的1000多人。關系伙伴3000多家+,這離不開客戶和高效的伙伴。
中軟國際副總裁、云智能業務集團執行總裁孫佳韡坦言,”是,這種業務成績的超高速增長離不開客戶的支持。但同時我們所有的行業伙伴都提出,希望我們從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開始,細化到他們的每一步,包括他們內部的IT系統、營銷系統、生產系統,以及售后服務系統、客戶管理系統,全面的用云跟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升級改造,或者是進行全面的云化。隨后,我們基于‘銷云、上云、管云、云原生’的定位,在已經切入的云管理和專業服務的快車道上深耕并取得高速增長,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上云”和“云上”服務。”
中軟國際的云化解決方案業務在多個領域取得快速增長,AI技術在多個應用場景落地。在金融科技領域,公司為海內外多家銀行機構提供行業云研發、云化重構等服務,推動銀行業務數字化升級。
在政府、大國企、高校、制造物流、地產等行業,中軟國際以智慧園區“7+1”標準方案為基線,打造帶有行業屬性的智慧園區綜合解決方案并快速復制。中軟國際全面升級企業數字化辦公云解決方案,形成包括產品銷售、使用授權、服務年費和增值定制服務等多種服務組合模式。
面向國內市場,中軟國際在華為云嚴選商城上架“云速云盤”產品,實現多項業績突破;面向海外市場,中軟國際的企業云盤已經完成了海外公有云環境部署,成功拓展了千萬級項目,公司正在努力實現優勢解決方案的海外輸出,形成以國內市場為主、海外市場促進的雙循環。
對科學和周期的認知決定企業前路
基于新基建和數字化時代的開啟,像云、AI、大數據這樣的超高增長科技技術開始進入人們視野的時候都會有啟動期和爆發期,等到全行業技術革命時,這個過程至少要8到10年。從發現到發明,從應用到價值革新。有些我們現在熟知的科技技術可能在未來,隨時有可能被企業決策所左右,變得商用價值驟減,這也是企業決策者對技術和市場敏感度所決定的。
放眼全球,谷歌曾在2006年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但在2014年由亞馬遜完成了業務實踐,隨后云市場低潮期使得谷歌想徹底退出舞臺,但隨后在2019年又推出5年計劃爭奪全球云市場寶座,但亞馬遜云已然在國內折戟第一梯隊。
那么,在全球數字化轉型大潮下,相關企業和合伙伙伴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來應對,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中軟國際副總裁、云智能業務集團執行總裁孫佳韡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前提肯定是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盲目追熱點,要有自己的堅持。”
他認為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從人的角度來看:企業的負責人和領軍人物要對科技和科學要有認知,首先要懂技術,要有信念,要尊重自然規律,也要適應時代發展。對技術深入理解的企業家所帶領的企業,在產業發展中,未來的寬度和廣度更大。
第二個,從產業角度來看:在企業生命周期中,二次創新基于數字化轉型比傳統研發有更快的發展速度。科技行業在時代周期下呈現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幻滅期,這就包括我們熟知的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要走屬于自己的節奏,并具有前瞻力。
孫佳韡也強調行勝于言,認為云化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任誰也無法迂回過去。
回望中軟國際的云與智能業務走過了2019的開端,并打下了2020年的堅實基礎。孫佳韡寄望,2021年將是各方面飛速發展的一年。中軟國際將以“零距離創新”攜手華為等戰略客戶,持續提升服務價值和客戶粘度。利用AI、大數據、互聯網平臺,加速公司云智能轉型。朝著全球IT服務領袖企業的愿景持續邁進!
責任編輯:xj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57瀏覽量
62171 -
云技術
+關注
關注
1文章
189瀏覽量
18869 -
中軟國際
+關注
關注
0文章
535瀏覽量
725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