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替換人類工作崗位,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在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搶占人類的工作崗位,很多人將會面臨著裁員下崗的風險,我們大多數人的飯碗,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被機器人所代替,這種擔憂和恐慌是確實存在的。
很多人開始思考,如果機器人代替了我們人類工作,那我們靠什么生活,我們又拿什么來保護自己的生存權,沒有工作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我們多數人都要養家糊口,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收入來源,對一個社會來講未必是件好事。
未來的智能機器人,將會壟斷我們的工作崗位,這絕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在現實中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基于最新的數據表明,我國的工業化中,機器人運用比重還是比較低的,僅達到1%,在國外發達國家,機器人的使用占比遠遠高于我國,大量工作崗位,已經被機器人所占用,人類只有下崗失業。
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決定了這種替換機制是成立的,每個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是以利潤最大化,而機器人代替人類,必然在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很多領域,人類的生產效率遠不如機器人,因此,企業家首選的工人,肯定是以機械為主,以勞動力為支撐的普通工人隊伍,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飯碗真的留不住了嗎?誰又來保護我們的飯碗呢?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工業發展歷史的進程中找到答案,這個答案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就業領域的新平衡機制。
在清朝末期和民國時期,有許多人都是靠拉人力黃包車生活的,隨著汽車的出現,黃包車淘汰了,原來的車夫群體,變成了司機群體。過去人們習慣于用手寫材料,隨著計算機和打印技術的出現,手寫材料基本也算是被淘汰了,除了個別以書法為藝術工作之外,絕大多數人已經不能夠手寫材料來生活,這些人通過學習,掌握了計算機打印技術。
從工業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無論新技術新產品如何突飛猛進,人們都能夠在不斷適應技術發展環境,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來達到掌握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獲得新的工作崗位,人們的就業崗位不是被淘汰,而是換一種更高效的模式,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智能機器人的出現,是否也能夠實現這種傳統的更新換代模式呢?很多人最焦慮的事,無論是汽車還是電腦的更新換代,都需要人為操作,只是換一種工作方式而已,并沒有真正淘汰工作崗位。而智能這種機器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設備,它幾乎不需要人為干預,就能夠全自動的完成操作流程,一點也沒有給人們更換工作崗位的余地。
新的技術變革,必然會對行業進行重新洗牌,淘汰一些不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陳舊資源,同時也在不斷地提供新的工作崗位,個性化、人格化的產品和服務,是機器人無法代替的,未來人類就業空間,會轉向服務業和智造業,腦力勞動將占主導位置,對就業人員的能力需求將會大幅提高。
責任編輯:YYX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46瀏覽量
20842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