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今年將安排宇航發射任務40余次。
剛剛過去的2020,對于中國航天而言極不平凡,頂住疫情的壓力,實現了一次次中國航天史上的突破:北斗三號全球組網收官、最大運力火箭長五B成功首飛、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探測征程、嫦娥五號完成我國探月采樣返回壯舉……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航天總計實施發射39次,約占全球發射量的34%,成功部署約85個航天器,約占全球航天器總量的7%;搭載有效載荷質量大約114噸,約占全球總載荷質量20%。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貢獻34次發射任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完成了4次發射,民營火箭企業星河動力完成1次入軌發射。
對于中國航天而言,2021年,可以說是歷史上的超級航天年,用“世界航天看中國”來形容也不為過。新年伊始,中國航天的主力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召開的2021年型號工作會議上傳出雄心勃勃的計劃:安排40宇航發射任務余次。
其中,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無疑是全年任務的重中之重。
根據飛行任務規劃,空間站建造分兩個階段實施,去年已完成長征5號B首飛任務;后續將相繼完成11次發射。按照計劃,我國空間站將先后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核心艙發射等6次飛行任務。據透露,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將對空間站的新技術進行全面驗證,如再生生保技術、機械臂技術等,航天員還將進行多次太空出艙活動。根據計劃,我國將力爭在2022年前后完成在軌建造計劃,為后續實現空間站長期穩定在軌運營進行準備。
中國空間站示意圖
今年空間站建設已經明確的發射有三次,一次是今年春季首發的空間站核心艙;隨后將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完成交會對接和相關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目前,空間站核心艙測試已基本完成,航天員乘組已選定。核心艙命名為“天和”,是中國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發射質量22.5噸,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開展艙內外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是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天和號核心艙
根據計劃,長征二號F、長征七號、長征五號B三型運載火箭將分別承擔今年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和空間站核心艙三次發射任務。目前,三型火箭總裝測試工作正在北京、天津兩地有序開展。其中,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計劃于春節后完成總裝測試;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正在進行總裝;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剛剛完成測試,即將按計劃運往發射場。
長二F遙十三火箭
除了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也是今年的重頭戲之一。
自去年7月23日發射以來,“天問一號”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測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機動、載荷自檢等工作。后續,還將進行數次軌道修正,目前已飛行里程突破4億千米,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為明年五月著陸火星做準備。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
天問一號將于春節前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
同時,隨著嫦娥五號圓滿完成“繞落回”三部曲,今年開始,我國將進入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制工作。目前,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專家對探月工程后續規劃進行論證,三次任務已基本明確。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采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著陸月球南極,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驗證,為建設月球科研基地開展前期探索。
此外,隨著北斗三號完成全球組網,今年開始將重點加快推動北斗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的應用落地。
原文標題:2021超級航天年,中國好戲連連,空間站建設將是最大亮點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火箭
+關注
關注
0文章
389瀏覽量
28905 -
航空航天
+關注
關注
1文章
396瀏覽量
24483
原文標題:2021超級航天年,中國好戲連連,空間站建設將是最大亮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siid_inno,微信公眾號: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