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后,大家應該看了不少“2021十大XX預測”,當然其中也不乏對科技趨勢的預測。
然而看了不少之后,發現這些預測普遍有些問題。比如科研機構與團體的預測,基本集中在學術領域。但這些趨勢即使成真了,大眾甚至是業內人士也感覺不到。而科技公司發布的預測,基本邏輯是我在2021重點做什么,什么就是主要趨勢。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但終歸有失偏頗。
于是乎,我們想為大家提供一些相對靠譜,但又從各個角度能帶來一些真實幫助的科技趨勢預測。比如你在做投資、找工作,或者單純對科技局勢有所關注,都能從其中找到一點靈感。
因此這份預測在體例上不太嚴謹,各種動向都雜糅了一些,粉飾一下就是有點“出圈”。其中不僅包括了技術趨勢,還有商業上、應用上的趨勢。另外,某某事不可能,某某事可能之后會怎樣,在我們看來也是一種趨勢。
好,話不多說,請查收這份略微遲到的新年禮物。如有訛誤,我就明年再預測一次補償你咯……
1、云原生還能翻紅幾個月
關注云計算的朋友會發現,這幾個月里云原生突然就翻紅了,一時間似乎成了云計算廠商“群起而攻之”的新風口。然而事實上云原生是個聊了多年的概念,它并不是一種特定的技術,而是圍繞云計算的應用邏輯,搭建起來的一系列具體技術和產品。
這次云原生的翻紅,也并不是因為某種新的云原生產品突然爆紅,而是一方面確實新的云計算用戶需要過渡到云原生。比如需要搭建5G專網、內置AI體系的實體經濟企業,他們的需求與互聯網和軟件公司的云原生需求截然不同。
另一方面也是云計算本身作為一種承載技術,它的升級能力其實有限。在高密度的競爭中,企業本身也需要制造一些新的市場熱點出來。
總結一下,現在這個階段熱捧云原生確實有市場上的需求,但也有企業自身缺乏其他差異化競爭點的考慮。這樣來看,2021年云原生的熱度還能再持續一陣。然而如果云原生真正想要爆發,還是需要這個體系下某一個技術或者產品突然成為B端用戶的剛需,而不是云原生本身作為一種趨勢或者邏輯來對客戶講解。
爆發或者隔幾個月后沉寂下去,這是新年開端留給云計算玩家的關鍵加分題。
2、不用在今年指望量子計算
2020年,從國家到地方,從科研機構到各大科技公司,沒有誰不在談量子計算的。大的方向看,中、美、歐各國都在將量子計算列入戰略清單,加大投資力度。小的方面看,量子計算的平臺與應用越來越多,我們能隔三岔五聽到量子計算的好消息。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媒體和大眾對量子計算的關注,很大一部分來自對中美科技摩擦以來,對關鍵技術“卡脖子”的擔憂。這種壓力迫使我們去關注和期待量子計算馬上爆發,然后咱們一舉超過大洋彼岸,開啟計算新時代。
量子計算本身的前景遠大、進度超過預期都是真實的,但這是一種長期技術。短時間內的應用條件和應用適配性都完全不能與經典計算相比。而長時間看,量子計算也必定是先解決通信加密等小問題,再一步步過度到綜合和通用性的“量子勝利”。
所以,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對量子計算的期許和相信,到底有幾分是主觀的。其實說真的,量子不急,中國不急。
3、AI基礎創新會越來越少
2019年,就有很多人堅持鼓吹“AI寒冬論”,論據是那一年AI基礎研究的創新太少了。2020年再一看,直接一個好家伙。貌似除了GPT-3之外就沒一個能打的,DeepMind依舊在研究大腦和生命的高深命題。這是不是加速論證了AI寒冬即將發現?
如果讓我主觀臆斷一下的話,2021年AI基礎研究應該會“更差”,那種能上所有科技媒體頭條的AI算法創新很可能沒有。但這并不是說AI要涼,反而在展現AI真正的活力。其實,AI算法能上頭條的時候,也是產業界真沒啥消息的時候。而今各個企業能推出的算法創新、產品創新、工具升級其實一點也不少,只是它們分散在各個企業里,直接作用于市場,缺少了“AI又戰勝人類”的那種大眾認知。
舉個例子,我預判與GPT-3能力接近甚至超越的國產算法很快會出現。但那時大家可能根本不知道,因為沒人寫“GPT-3會不會毀滅世界?”這種標題。
當所有人都關注機器博覽會的時候,工業化還沒真正開始;工業化開始之后,大家都忙著賺錢,就沒人去辦博覽會了。
4、AI價值會提升,但名字會“消失”
接著說AI。其實從各種技術的成熟跡象來看,2021將是AI與產業融合的大年。
更多的智能化應用與平臺將會落地,更多產業中將悄然嵌入AI的影響。所謂AI產業化+產業AI化,會在2021年加速實現。
但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可能會看不到AI的名字。這就像4G網絡的成功,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但沒有手機廠商或者APP開發者會標榜我使用了4G網絡。AI真正激活產業價值的方式,是融入產業,成為一種高可用的基礎技術與基礎設施。在2021年的關鍵周期中,我們大概率將看到更多有自己名字、各廠商自身標簽的產業智能化方案出現,而不會再努力討論行業+AI的基礎邏輯和可行性、廣闊前景等等。
只有等AI的價值不需要被討論時,AI才真正開始發揮價值。
5、“物聯網復興”是個風向標
5G、云計算、AI,這些新技術在目前周期集體走向了成熟,這是這十年中最關鍵的科技變量。但5G提供了網絡環境,AI提供了軟件算法,最終這一套全新的科技價值需要有一個落地方案。目前來看,物聯網是最好的釋放端口。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物聯網經歷了各種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網絡聯接方式和可承載任務。就像掃雷和《賽博朋克2077》都是游戲一樣,各種物聯網設備之間其實并沒有非常一致的可比性。
目前這個階段我們所期待的,是一種能夠適配5G、云、AI特性的全新物聯網技術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這種物聯網能力的到來,將開啟將AI能力徹底向產業釋放的關鍵機遇期。當然了,這個巨大變化不一定在2021年實現,可能需要更長一點的等待時間。但這里給大家盲猜一個變革到來前的風向標:突然之間,大廠都開始po物聯網相關的創新,不再提諸如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AIoT之類的詞,而是拿出了名字全新,內容相近的新東西。如果2021年出現了這件事,那么不管你是要創業、投資、買股票還是找工作,都該開始留心了物聯網的“文藝復興”,后面必然是巨大變化的開始。
愿我們都是春江水暖前的鴨子。
6、“智慧城市”項目會暴增
To B收錢哪里去,智慧城市告訴你。在IT公司、云計算廠商、互聯網公司整整齊齊地轉型to B之后,新的壓力已經開始出現了,那就是在長期搭建生態、布局案例之后,到底去哪里收錢?
相比來說,復雜的To B市場也是有各種層次的,其中能夠最快滿足盈收需求的,還是智慧城市相關的項目。當然2021年崛起的智慧城市項目不會再是幾年前的那種數據可視化工程,而是更加強調以AI為中心的智慧城市項目,并且將垂直延伸到交通項目、高速改造、機場改造、城市大數據中心、城市AI中樞等具體項目中。
智慧城市將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等到2022年,相信你會在很多媒體中看到這一點。
7、5G專網商用真的給力,但你可能看不到
相比to C市場的豪邁流量,to G市場的主流宣講,真正悶聲發大財的是to B市常2021年,新一代技術帶給to B市場的改變依舊不會是顛覆的。但在整個to B領域中,運營商推動的5G專網卻可能率先火熱起來。相比于企業IT技術的需求復雜、差異化較大,5G專網卻可以給具體行業帶來標準化程度高、成本與回饋模型成熟的價值。
從目前情況看,5G專網會率先在電力、煤炭、碼頭等幾個重點行業先行火爆起來,主要表現或許是行業危重崗位的無人化。
但畢竟to B的事更多趨于保守和謹慎,5G專網帶來的價值可能在2021年不會讓C端有多大感覺。而是再過幾年才感嘆,哦原來這么厲害埃
當然,5G to B依然無法解決5G投資的問題,而只能是網絡價值的一個延展。5G的2021,依舊有諸多挑戰。
8、5G開始直面C端問題,云VR、云游戲有機會
5G依舊存在的挑戰,就是C端感覺不明顯。目前中國有最多的5G基站、5G手機和5G用戶,但依舊沒有出現成熟的、有迭代價值的5G應用趨勢。2021年,手機市場必然有很多波瀾,同質化競爭會相對激烈。按這個邏輯來說,面向5G的手機創新大概率不會成為2021的主流。
一邊是準備好了的網絡,一邊是說你再等等的手機,二者之間應該怎么調和呢?
答案當然不確定,但2021年卻幾乎必須有一些答案冒出來才行。因此,很大概率會是云游戲主機、云VR設備這兩個東西突然大火。雖然可能體驗也就一般般,生態適配不咋地。但只要有一款云游戲或者云VR火了,就不能阻擋整個5G to C的想象力一下爆炸。
想想2017年的VR風口,誰說一定要萬事俱備才能出圈的?有一陣東風就夠了。
9、芯片會異常熱鬧,但絕不是新材料和7nm
2020年是標準的半導體大年,國家政策的高度利好,股市與投資者的熱捧,再加上很多半導體產業的自主方案確實在扎實前進,說不定給大洋彼岸的懂王整鬧心了。當然了,也不一定,畢竟懂王現在沒Twitter了,白宮簡報給不給他看也不好說。
這個趨勢下,2021年沒有道理半導體的這股東風又吹回去。但是一定要注意,很多營銷號po出來的什么“年內實現7nm”啊,”新材料彎道超車美國傻眼了”啊,真的是看看就好,不看更好。
半導體博弈是人類工業與商業的雙頂峰,要是能彎道超車早就超了。2021年,大概率會看到國產芯片的生態加速完善、更多的制造業項目落地甚至開工,甚至國際局勢微調后,更多值得期待的半導體國際合作項目,以靈活奇妙的方式落地中國。
如果你是有志于半導體方向的學生,那么2021年盡情去追逐這個夢想吧,老鐵沒毛玻如果你是軟件開發者或者相關從業者,2021是基于芯片生態重新找到軟件機會的絕佳時機。
對于芯片這件事,態度始終應該是,穩住,我們能……
10、互聯網公司“本分”起來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2021年互聯網巨頭大概是不敢去賣菜了。
而這就有一個問題,那互聯網公司賣什么呢?其實陽關大道也是早就指好了,互聯網公司作為中國科技的中堅力量,還是要走到純凈的技術創新上。
那么問題又來了,論文發了很多,專利申請了不少,這東西終歸也變不成資金流埃于是我們在2021年可能看到互聯網公司有三種更加“本分”的動向:
1、發布穿戴設備、耳機、音箱,甚至平板等低技術門檻的硬件,去跟手機廠商在多場景設備中拼一輪。
2、與崛起的新能源汽車合作,嘗試把傳統車企上賺到或者沒賺到的錢在新能源上收回來。或者通過組CP的方式收一輪股價。
3、繼續基于公有云和AI想新東西,與新基建更緊密結合。2016-2017年主打底層技術創新的模式可能回歸。
好,以上就是我們眼中的2021年十個可能性較大的科技趨勢。科技產業正在面臨多技術、多趨勢、多重壓力協同出現的全新局面。但是回頭看看,難道局面會比2020年更困難嗎?事實上,2020年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一點都不拉跨,反而快速成為抗疫的中堅力量,凝聚了各行業的發展共識。
鮮少出門的游客才會抱怨天氣;對于旅行家來說,風雨也是風景。2021,我們共勉。
責任編輯:YYX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13瀏覽量
270330 -
量子計算
+關注
關注
4文章
1112瀏覽量
35060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75瀏覽量
977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