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上午,在高工機器人年會開幕式專場上,以“制造業如何穿越不確定性迷霧”為主題的圓桌對話順利舉行,參與本次對話的嘉賓分別為:利元亨副董事長盧淼、埃斯頓執行總裁諸春華、CANDY集團中國區物流總監李德林、越疆科技CEO劉培超、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富士康科技集團機構采購處處長張作為、康佳集團制造工藝部總經理鄧柏禾、振華新能源副董事長李樹軍。
本次圓桌對話由高工機器人董事長張小飛博士主持。
張小飛:2020全球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傳統產業面臨著重重不確定性,產業上下游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創造下一輪的增長點。從各位嘉賓的各自角度來看,未來三到五年籠罩在產業上方的迷霧是什么?我們如何穿越?
李樹軍:我個人感受比較強烈的有兩點,一個是在鋰電行業中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是必須的,這其中的關鍵并不是招不招人的問題,而是依賴人工,產品的成本和性能無法得到持續保障,從而導致企業無法在市場上獲得充分的生存空間。第二點,在鋰電行業中進行智能制造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因此行業發展愈發向資本集中,誰有錢誰就能生存。
因此,對于鋰電行業來說,確定性并不存在,未來三五年中,具有規模優勢、自動化程度高,甚至是實現集群式智能制造的廠商必定會“贏得天下”。對于我們行業而言,目前迫切需要的真正降本增效,保障產品性能的解決方案。
張小飛:給大家舉個例子,最近寧德時代開出了一個58億的智造“大禮包”,很多設備廠商聽到這個消息后很興奮同時也很緊張,這里面涉及到的關鍵是如何做好,也就是廠商如何去真正為客戶賦能的問題。
鄧伯禾:談到迷霧,這是此前困擾康佳的一個問題??导阎饕亲黾译姡@其實是一個很難的行業。前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實現康佳的智能制造,但直到今年,我們內部認為屬于康佳智能制造的元年才真正到來。之前,我們在智能制造領域也有過不少投資,但整體規劃并沒有太清晰明確。2020年,我們把握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參與競爭,必須不斷拔高自身水平,降維是沒有用的。為此,我們計劃對康佳若干個生產基地進行大規模投資,實現康佳的高質量發展。
也借高工這個舞臺,真正邀請優秀的硬件和方案商的朋友參與到康佳高質量發展計劃中,康佳的邏輯很簡單,只要有能力、有技術,給予康佳充分的支持,我們可以說是零門檻的邀請大家來加入我們。
張作為:剛剛飛哥提到三年迷霧,其實不要說三年,就是即將到來的2021年也是充滿變化。此前,和碩昆山工廠因為用學生工,導致訂單移轉;偉創在印度的工廠因為勞工問題造成公司損失,這些大廠都面臨著系列困擾。富士康一直在積極推動機器人計劃,2019年集團內部用上自己生產的機器人就達到九千多臺,后來因為改組問題,富士康機器人生產單位有所萎縮。我們的態度也從原來的到底要不要自己發展機器人產品和技術,到現在積極對外開放。
現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3C產業中產品消費周期是12—15個月,如果在這個時間內設備投資無法及時回收的話,不管找甲方還是做甲方,推動這些案例都會碰上現實的困難?,F在國內人口紅利已逐漸消失,而上自動化解決方案實際上有的時候并不是單純地解決人口紅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怎樣在成本可控條件下,保證可靠及高品質的生產。
吳豐禮:制造業是分層的,剛才大家都在講頭部企業,未來頭部企業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可能都是數以幾十億計的需求量拋出來,這是頭部效應。但是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另外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如果再不上自動化和信息化的話,很有可能會出局。中國有一句話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小企業某種程度上也是大企業的資源,所以我們也要關注中小企業怎么實現自動化,甚至是做成熄燈工廠,但是這個過程很難,如何為他們提供低成本的解決方案,這五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
張小飛:所以拓斯達的高速發展是有道理的,左手拉著老大,右手把幾十萬家中小企業服務得很好。
吳豐禮:這其實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和演員轉型做導演的思維有些類似。做演員的時候必須時刻具備競爭性思維,爭做主角;而做導演之后要懂得培養更多的主角,真正為終端客戶創造價值才是我們做的,而不是一枝獨秀。集成商如何滿足千人千面的需求,這其中存在的挑戰非常多。集成商也是有頭部概念的,拓斯達希望從頭部到慢慢做平臺更多為大家賦能。
劉培超:作為傳統工業機器人,市場都非常熟悉,但協作與智能機器人,用戶才剛剛對概念有了基本的認知和接受。從我的角度來看,協作機器人不會是最終的產品形態,最終要發展成為更靈活、更安全的機械手臂。未來的3-5年中,協作機器人面臨著兩大挑戰,其一是它能否大規模落地,目前在產品升級方面,協作機器人的易操作與易部署問題已經解決,越疆進一步推動了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接下來它需要和周邊產品建立融合生態,完成其人機協作的使命。第二個挑戰則是未來整個產品定義的方向。
因此,對于這個行業的挑戰,我們其實看得很清楚,如果要說迷霧的話,內外承壓的中國中低端制造業能不能留得住,如果要留住,如何采取措施緩解他們面臨的困境,這是我關注的重點。
盧淼:我個人觀點是,其實中國制造業自動化的滲透率還比較低,坦率來講大勢還是很清晰的,不太迷,也沒有太多霧。要說迷霧,應該是在于整個產業制造本身,我們的技術、產品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能不能夠Get到客戶的點,這才是要去解決的問題。其實目前,我們的智能制造產業已經在加速進步,甚至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了外資品牌,但是我覺得我們的內功還不夠強。利元亨應對迷霧的八字秘訣:技術立業,苦練內功。
李德林:我接觸到的廣大制造企業比較明顯的一個痛點是,引進了先進的德國、日本設備后,卻發現維護成本非常高。企業在引進高端設備和相關人才儲備上是失衡的,特別是在疫情時期,設備來了中國后,外資品牌連基本的安裝、輔導培訓都做不了,這其實給企業增加了很多的壓力。
諸春華:從埃斯頓自身來說,規?;俏磥韼啄曜畲蟮拿造F。說實話在市場高速發展的前提下,無論是終端還是系統集成商要求越來越高,性能要好,服務要到位,給出的價格卻越來越低,這對本體廠商來說是巨大的壓力。既要苦修核心技術,又面臨內外夾擊。國產在成本管控、全方位服務上煞費苦心,外資品牌同樣在做,當哪一天外資品牌成本更低,服務更好,這對我們來說是何等的壓力。
第二就是,目前埃斯頓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一半的營收來自海外,一半員工來自海外,如何應對不確定的國際形勢變局,這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責任編輯:lq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53瀏覽量
53717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43瀏覽量
55760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12瀏覽量
76563
原文標題:開幕式專場圓桌:制造業如何穿越不確定性的“迷霧”?
文章出處:【微信號:gaogongrobot,微信公眾號:高工機器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