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前傳網絡架構定義
隨著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和物聯網等多種新型應用不斷涌現,為應對未來爆炸性的移動數據流量增長和海量設備連接,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應運而生。
2015年,ITU-R正式定義了5G的三類典型應用場景:eMBB,mMTC和URLLC。eMBB對應的是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mMTC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而URLLC對應的是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
2016年11月28日中國移動發布了邁向5G C-RAN需求、架構和挑戰白皮書。
圖1 BBU研究架構:從4G單節點到5G CU/DU兩級架構
5G BBU功能將被重構為CU 和DU兩個功能實體(見圖1),CU主要包括非實時的無線高層協議棧功能,同時支持部分核心網功能下沉和邊緣應用業務的部署,DU設備主要處理物理層功能和實時性需求的層2功能,前傳分為兩級,一級前傳和二級前傳。
CU的存在實現了原有BBU的部分功能集中,即兼容了完全的集中化部署,也支持分布式的DU部署。
兩級前傳C-RAN架構為DU池化或CU池化提供了網絡支持。其中一級前傳就是Fronthaul,可以支持eCPRI等前傳協議;二級前傳又稱Midhaul(中傳)。Fronthaul和Midhaul針對不同的5G業務有不同的時延和帶寬要求。
5G前傳和回傳的大帶寬需求,帶動傳輸網的大接口需求,主要包括高速以太網接口或OTN/DWDM等傳輸接口。同時隨著eCPRI新的前傳接口定義,網絡架構演進為支持DU、CU池化的新型架構,對無線接入和5G承載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1.2 WDM-PON 承載5G應用場景
圖2 5G新建場景或熱點地區場景
WDM-PON在5G中的典型應用場景見上圖2。
當運營商有基站選址壓力,或需要釋放BBU機房的情況,或密集城區需要集中部署DU池,在這些場景下可將DU位置上移并集中部署。尤其針對既有有線業務和無線業務的運營商的新建場景非常適合采用WDM-PON進行前傳接口的承載。OLT可利用接入機房優勢,集中化部署DU,DU池和OLT共站址,針對5G URLLC業務,建議CU也與OLT, DU共站址。DU池化共站會使DU之間協同需求(如CoMP)的用戶面數據傳輸路徑更近;DU和CU共站,則可使Midhaul消失,5G RAN用戶面傳輸時延更小。
2. WDM-PON技術實現及其5G承載的意義
WDM-PON體系架構:
圖3 WDM-PON體系架構
WDM-PON的關鍵技術當前主要關注:無色ONU技術,即ITU-T G.989.2和CCSA WR WDM-PON標準明確可調技術實現無色ONU;另外一個是輔助管理通道(AMCC)技術,即RF Pilot-tone 和Baseband Overmodulation。
WDM-PON方案中,光模塊技術、OAM管理、保護倒換等關鍵技術的發展對WDM-PON的5G承載大規劃使用起著重要的作用。相關協議正在標準組織中討論和制定。
-
網絡架構
+關注
關注
1文章
95瀏覽量
12638 -
5G網絡
+關注
關注
8文章
1743瀏覽量
427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