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已久的榮耀賣身,今天塵埃落定。 不是傳聞的神州數碼、TCL等組團并購,而是深圳市國資主導了這次交易,交易主體是深圳市智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交易雙方并沒有宣布本次交易價格。
但據媒體報道稱,通過出售榮耀品牌資產,華為獲得了400億美元的收入,大約是2633億人民幣,對應2019年榮耀品牌60億人民幣的利潤,2633億接近44倍PE,高于蘋果(35倍PE)而低于小米(50倍PE)。
對于華為而言,出售榮耀品牌,一次性獲得了400億美元的現金收入,是對現金流的一次極大補充,并且有了資金圍繞華為的需求進行戰略投資,以及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慢慢的將卡脖子的技術掌握在手里。
除了要對卡脖子的技術進行研發和投資外,華為還需要尋找新的、更大的、匹配護衛業務增長規模需求的下一個市場,而這個市場,華為已經有了方向,那就是智能網聯電動汽車,這絕對是一個比智能手機更具有想象空間的市場。
01
投資未來
在被美國封鎖前,華為投資并沒有像互聯網巨頭BAT的投資那么活躍,和引人關注。2019年4月,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成立,這家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的投資公司,開始在大舉投資布局,并且是圍繞著芯片產業進行投資。
根據企查查的資料顯示,截止至發稿時,哈勃投資了20家企業,絕大部分是屬于半導體行業公司,包括基礎材料、芯片、制造公司等,其余的是通信器材、儀器儀表、計算機軟件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公司各一家。 在注冊資本方面,哈勃投資的注冊資本,從2019年4月注冊的7億人民幣,在2020年1月和2020年10月,分別增資10億,注冊資本達到了27億人民幣,這也意味著哈勃投資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將會加大投資的力度,以構建自己的能力。
上圖顯示的是截止到9月30日,哈勃投資的18家公司,而在10月份,哈勃又投資了兩家公司,分別是陜西源杰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昂瑞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顧名思義,這又是兩家半導體領域的公司。 迄今為止,華為投資的20家公司,半導體領域的公司就有16家,占比高達80%,可見芯片被禁對華為的影響有多大,也可以看到華為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決心,這也是中國半導體領域需要補足的地方。
除了投資,華為還在加強研發。根據華為財報顯示,在2019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為1317億元,過去十年投入的研發費用總計超過6000億元,而任正非表示在2020年研發投入還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65億美元。在2019年,華為的研發投入全球排名第五。
在2020年8月,有媒體報道稱,華為啟動了“南泥灣計劃”,開始研發光刻機,這是卡住中國半導體制造的核心設備。此前,中芯國際還可以買到ASML的光刻機,但隨著中芯國際進一步被美國制裁,其先進光刻機的購入渠道也被堵住了。
除了光刻機等制造設備,華為還需要補足半導體設計軟件等,至于制造、封裝和測試,光靠華為一家肯定是不行的,同樣需要中國產業鏈的成長,才能支撐起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崛起。 對于半導體產業鏈而言,這是一次國產替代的絕佳機會?,F在,華為除了投資,還會給業務,從而解決了半導體公司的研發資金問題和業務問題,更重要的是,華為投資過的半導體公司,一般都會受到其他財務投資人的熱捧,研發資金就更有保障了,需要做的是,踏踏實實的把產品做出來、做好。
02
尋找新業務
在出售榮耀品牌后,華為手機業務就剩下華為品牌了,如果解決不了芯片供應問題,華為手機業務必然會進入休克狀態。這就更需要華為尋找新的市場,開拓新的業務。 關于華為尋找的新市場,就不得不提這個消息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簡稱華為車BU)劃歸余承東總負責的消息,雖然傳了有一段時間了,但迄今尚未官方的信息。實際上,汽車業務,造已經成為了華為寄予厚望的戰略級新業務,成立BU就是一個佐證。
百年汽車工業,正在重走手機智能化的路,汽車正從功能車轉變為智能車,華為走過了手機智能化的道路,在華為看來,智能汽車的底層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技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根據車智君得到的最新消息,在華為和車企最新的合作中,也就是華為、長安和寧德時代合作的高端品牌中,長安提供工程能力,寧德時代提供電池,剩下的都是華為提供,并且推出的產品在價格方面將會極具競爭力。
根據長安公布的產品信息,新車型在自動駕駛領域將會搭載高階自動駕駛能力,具體的硬件配置包括了36個傳感器(6個毫米波雷達、13個攝像頭、5個激光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高精度地圖和定位、5G-V2X模組、高算力域控制器、冗余的制動轉向和電源等。
該車支持硬件升級和軟件升級,這也是華為對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打法。昨天發布的滴滴與比亞迪聯合研發網約車型D1,也是支持硬件和軟件升級,升級周期大約是18個月,即將在長沙進行試運營。在特斯拉的引領下,汽車行業即將進入了軟硬件可升級的時代,也開創了新的商業模式。
華為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方面的技術和產品儲備,包括了充電樁、三電系統、智能駕駛軟硬件系統(包括芯片、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CCA架構、智能座艙、三大操作系統、云服務、車路協同等。這樣的底層技術積累,配合華為的產品化能力、商務能力以及品牌影響力,特斯拉可能都會覺得害怕。不知道蘋果造車,是否達到了同樣的水平。
在2019年,華為預計到2025年車聯網收入預計達到500億美元,這個營收目標是偉大的理想,需要一步步的拆分,逐步實現。對于華為來說,手機業務已經被芯片問題影響到了營收,需要新的業務,而智能網聯電動汽車行業,能夠給予華為新的奮斗目標。
至于華為會不會造車,光是賣身榮耀帶來的2633億,13個李斌口中的200億門檻,已經有了足夠的資金讓華為去造車了,畢竟,蔚來、理想、小鵬累計也沒有融到那么多錢。以華為的技術積累、產品化能力、品牌影響力,一旦造車,會是什么樣的競爭局面呢?
責任編輯:xj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626瀏覽量
100130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6瀏覽量
253012 -
榮耀
+關注
關注
6文章
1980瀏覽量
3973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