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的電商平臺再創奇跡,而加利福尼亞州的蘋果公司也在另一個地方悄然締造自己的奇跡,它會成功嗎?抑或只是下一個微軟?讓我們簡單來聊一聊吧。
ARM的崛起
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用遍地黃金來形容也絲毫不過分,蘋果推出了Macintosh個人電腦,微軟發布了Windows操作系統,英特爾的386處理器風靡一時,IBM PC快速在市場中普及……這是一個計算機行業的“大航海時代”,一陣風從美國西海岸吹起,無數艘帆船在太平洋中競航。
與此同時,北大西洋也悄然誕生了一家名為Acorn Computers的公司,它于1985年帶來了Acorn RISC Machine(ARM)項目的第一款微處理器ARM1,其中中間RISC的全稱是“精簡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與復雜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相比,其性能較差但功耗較低,更適合手機這類的移動設備來使用。
1990年,Acorn公司正式改組為ARM計算機公司,蘋果公司出資150萬英鎊,芯片廠商VLSI出資25萬英鎊,Acorn本身則以150萬英鎊的知識產權和12名工程師入股,今天聞名于世界的這家公司最初的辦公地點卻是在一個谷倉。
群敵環伺,ARM想在市場中突圍,就必須讓更多的產品來搭載它的處理器。1993年,蘋果公司推出了首款掌上電腦Apple Newton,搭載了ARM 610 RISC處理器,但其定價高昂卻性能低下,手寫識別也不盡如人意,整個軟件生態并沒有搭建好,隨著Palm Pilot的發布以及喬布斯的回歸,這款產品最終被掃進了垃圾堆。
單靠一家硬件公司難以成就長遠的成功,這個教訓在之后的十幾年中被不斷驗證。
窮則思變,面臨著無人問津的窘境,ARM引進了IP商業模式,將處理器和架構授權給其他公司,收取一部分前期授權費和后期的版稅,跟英特爾大包大攬自己干的方式不同,ARM更傾向于一家付費咨詢的公司,低廉的價格幫助ARM處理器快速打開了手機、平板和如今的物聯網設備市場。
高通、聯發科、海思以及三星這類處理器廠商或是直接采用現成方案,或是自研核心架構,但它們的成功均來自于英國劍橋的這家ARM公司。
ARM的發展歷程
低功耗和低成本成為了ARM的標簽之一,并且它還帶來了不同于x86的生態,將移動端和桌面端正式分割了開來,這一點在智能手機浪潮來臨后就愈發明顯,二者各具優勢互不干擾,形成了一番別有生趣的景象。
微軟的宏圖
手機、平板以及電腦,這三樣東西在現代生活的占比越來越高,如何將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坐擁PC操作系統最高市占率的微軟有了一番自己的想法,時間回溯到10年前,如日中天的它打算玩一票大的。
2009年11月,微軟公布了Windows 7的下一代操作系統,代號Windows 8;2011年5月,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表示,Windows 8系統將支持ARM架構,包括移動設備、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等;2011年6月,微軟官方透露Windows 8將會針對多點觸控操作模式進行優化,未來將以跨硬件平臺的模式使用在各類設備上,從手機到平板再到電腦,一個大生態的雛形正在緩緩構建。
2012年10月,微軟宣布Windows 8、Windows RT和Windows Phone 8正式上市,其宏圖翻開了小小的一角。
微軟在Windows 8中啟用了全新的Metro設計語言,根據瑞典平面設計的原則,重新設計用戶界面,以更清爽的排版和較少的重點以便于用戶使用,最早使用這種設計語言的微軟系統還要追溯到2006年推出的Zune,大量采用醒目的大字體是其特色之一,而“直覺、易懂、現代”也成為了Windows 8系統設計的原則。
Windows 8、Windows RT和Windows Phone 8,這是微軟理想中的統一,其系統設計語言遵循同一個原則,你一眼就能看出兩者的相似性,自手機和電腦出現以來,這兩者從未像這個時候一樣,能夠高度結合起來自成一個生態。
其中ARM架構的設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由于微軟進入平板市場的時間非常晚(iPad于2009年推出,安卓平板在2010年陸續問世),在開發Windows RT系統時,微軟就著重強調了應用平板的Windows RT系統與x86架構的Windows 8系統、以及手機上的Windows Phone 8系統之間的軟件開發整合。
通過共用系統內核的方式,三大操作系統的API接口高度一致,因此對于開發者而言,只需要較少的改動或者甚至不需要明顯的改動,即可通過在Visual Studio 2012中選擇不同編譯器的方式,把已經開發在Windows 8上的基于Metro UI的軟件,方便地移植到Windows RT上來。
為了推廣Windows RT并提升其應用的數量與質量,微軟不僅以身作則,推出了包括郵件、日歷、照片、音樂、地圖和游戲等一系列Metro應用,還推出了自家的Surface平板,意在和iPad對抗的同時,也是給其他電腦廠商做一個表率作用,來吸引它們開發Window RT系統的設備。
可能有人會想到移動端的WP8操作系統,微軟同樣沒有忽視這款設備,推出了一系列的舉措,鼓勵開發者將iOS和安卓平臺的應用快速高效移植到WP8平臺上來,還舉辦了一些獎勵活動,旨在提高WP應用的質量與數量。
想法美好現實殘酷,這是對微軟Windows 8時代的最好寫照,微軟想籍由三大操作系統來實現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以及手機的整合,所有平臺和設備共享一個用戶界面,處理器性能強大與否,不影響你最后的使用體驗。
然而,這一宏圖最終折戟,微軟錯估了整個電腦市場的趨勢,為觸摸屏打造的Windows 8并沒有討得用戶歡心,而是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差評。
首先,Windows 8.0中引入了當時非常時髦的Metro界面,用大字體大色塊的開始屏幕代替了傳統桌面,對觸屏用戶友好卻拋棄了保有量極大的普通PC用戶,很多人升級到Windows 8.0之后第一感受就是無所適從,沒有開始菜單,尋找程序都費勁,連關機按鈕都藏得極深。
但即使在今天,觸屏功能也沒有普及開來,鍵盤加鼠標的使用方案雖然廉價但足夠可靠,而昂貴的觸摸屏在Windows 8.0剛發布時還有不少電腦廠商選擇加入,后面就只剩高端商務本在使用了。
雖然一年之后推出的Windows 8.1版本針對使用問題做了很多優化,但這個系統已經留給了用戶一個壞印象,其裝機量遠遠少于Windows 7,甚至比不過十幾年前的Window XP,一如當年Vista的滑鐵盧讓微軟陷入了一個尷尬境地。
既然裝機量如此之少,那多平臺的通用應用更是無從談起,所謂的Metro應用成了紙上談兵,被給予厚望的Windows RT陷入了無兵可用的狀態,迅速崩潰瓦解乃至死亡。
Windows 8可以說是微軟最失敗的系統之一,它不僅自身凋亡,還帶著Window RT和Windows Phone 8一起進了墳墓。
當然,Windows 8不是微軟大一統戰略的終點,一次挫敗并不能全盤否定這種超前眼光。
在吸取了大量教訓后,Windows 10來到了大家面前,通用Windows平臺(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簡稱UWP)是微軟在新系統上提出來的一個同性質應用程序架構平臺。
此軟件平臺的目的是幫助發展Metro樣式的應用,使它們可以在Windows 10和Windows 10 Mobile上運行且無需重新編寫。UWP應用可以運行在智能手機上,也可以運行在平板電腦上,并為兩者提供近似體驗。如果讓手機連接到桌面電腦或者利用擴展塢連接到顯示器,UWP應用還能自動轉換為平板電腦的界面,實現桌面級別的體驗。
隨著Windows 10 Mobile的快速死亡,UWP平臺在國內也沒有了聲息,但微軟在ARM架構上的嘗試卻從未停止,2018年開始,不斷有搭載Windows 10 ARM系統的電腦問世,微軟也于去年10月推出了自家的Surface Pro X,并在今年對其硬件進行了更新。
并且Surface Pro X已經從仿真32位軟件發展到仿真64位軟件,構建的ARM生態會有進一步改善。與Windows 8時代相比,吃過虧的微軟這次顯得稍微保守了點,但的的確確是在穩步前行,相信在不久以后,Windows 10 ARM的可用性將出現一個質的提高。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微軟這超越時代的想法,這一統手機、平板和電腦的戰略,最終卻在2020年被蘋果包裝一番重新拿了出來。
蘋果的偉業
成功的路上少不了模仿,蘋果在許多事情上或許不是先行者,但它一旦決定了某件事,絕大多時候都必須做得足夠漂亮足夠徹底,不管是Touch ID還是Face ID,不管是Retina視網膜屏幕還是AirPods耳機,都在貫徹這個原則。
今年6月份的WWDC上,蘋果拋出了一則重磅消息:在未來兩年時間里,蘋果的Mac產品將會逐步由英特爾x86平臺轉移到已有的ARM平臺。
蘋果電腦改頭換面也不是第一次了:1984年蘋果首款電腦問世,搭載的是摩托羅拉68000系處理器;1994年,蘋果開始向IBM的PowerPC平臺遷移;2005年,Mac又落腳在了英特爾的x86平臺;2020年,才敲定了蘋果自家的ARM平臺。
對于蘋果來講,換平臺是一件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畢竟Mac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占率本來就不高,如果出現問題,立即就會被幾百上千款Windows電腦所淹沒。
那蘋果這次為什么要換平臺呢?
從摩托羅拉68000遷移至PowerPC,是因為68000芯片已后繼乏力,88000芯片業已停止,為了對抗英特爾的霸權,不用忍受寄人籬下的屈辱感,高傲的蘋果聯合摩托羅拉IBM共同締造了PowerPC聯盟。
從PowerPC轉投英特爾x86,則是此一時彼一時,PowerPC G5的功耗發熱難以控制,反觀英特爾卻在移動處理器上如魚得水,為了快速跟進發展中的筆記本市場,蘋果忍辱負重,捏著鼻子選擇了曾經瞧不起的對象英特爾。
而從英特爾轉向ARM,則是這兩年英特爾處理器制程發展緩慢,難以適應蘋果更迭產品的需求,并且英特爾的芯片價格對于追求成本控制的蘋果來講實在太貴,蘋果更想自己獨享蛋糕而不是讓第三方廠商橫插一腳。
從雙十一這場發布會也能看出來,三款Mac產品在價格方面的誠意確實不太足:兩款MacBook的價格與上一代完全持平,Mac mini的價格雖低了近千元,但卻再沒了手動升級內存的選項,實在是令人迷惑。
想要加到16GB內存?對不起,這得多花1500元;想要加到512GB存儲容量?對不起,這也得多花1500元;想一步到位加到16GB內存和2TB存儲容量?多花7500元不打折扣……
這實在是太蘋果了,是不是讓你又想起了之前的MFi呢?
轉過頭來再看看這次蘋果的平臺轉移吧,基于ARM的精簡指令集固然有其優勢,譬如蘋果所一直著重宣傳的功耗,5nm的制程帶來了很多x86架構目前不能給予的優勢,讓MacBook的續航達到了一個恐怖的程度。
蘋果實際上還是重復了微軟的做法,一方面讓軟件廠商開發x86和ARM雙平臺的通用版本,另一方面利用Rosetta 2模擬來讓新用戶用上以前的x86軟件,以及大家一直期待著的原生運行iPhone與iPad應用。
但這其中存在著不少的問號:大型的軟件廠商不會放棄macOS這塊肥肉,但中小開發者是否會為了新平臺投入大量成本開發維護兩套應用還是個未知數;蘋果宣稱Rosetta 2在模擬特定軟件時,部分x86應用甚至比原平臺運行得更好,但絕大部分應用理論上依舊會有較大的性能損耗;iPhone和iPad的應用以觸摸屏為基準在設計,Mac沒有觸摸屏,單靠鍵鼠恐怕難以流暢操作,此外還有畫面縮放等問題。
最重要的問題還是,目前蘋果的ARM芯片吃足了臺積電先進制程工藝的紅利,等到摩爾定律失效,追上來的英特爾x86處理器會不會將原來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呢?
當然蘋果也許不需要擔心那么多,它對Mac的把控能力肯定是比微軟的Windows強得多,從硬件到軟件的一手把控讓其在改革的路上幾乎沒有掣肘,等到Adobe、微軟以及蘋果自家的大部分軟件優化完成,屆時蘋果就可能直接宣布遷移成功,逐漸放棄英特爾平臺。
只是這樣就免不了讓人產生一個疑問:難道擁抱ARM的初衷,是讓人買到一臺更貴的自閉電腦嗎?
責任編輯:tzh
-
處理器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9409瀏覽量
231190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88瀏覽量
427288 -
ARM
+關注
關注
134文章
9169瀏覽量
369222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76瀏覽量
20000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