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銀川市出臺《銀川市互聯網診療服務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規范》細化了互聯網診療全流程管理,強化了線上線下一致性的原則。要求互聯網醫院在遵循互聯網診療服務特點的前提下,盡可能借鑒當前關于線下醫療服務規范的法律法規,將其應用于線上新場景。同時,明確規定不能完全使用人工智能代替醫療行為,不能隨意刪除修改病歷,禁止線上藥品回扣、處方提成等行為。該《規范》于9月1日起施行。
寧夏是國家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目前,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微醫互聯網醫院等21家互聯網醫院成立了互聯網醫院聯盟。及時更新、創新相應規范和標準,將更好地保障患者持續享受互聯網診療帶來的紅利。專家表示,在后疫情時期,全社會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給予了更多關注,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服務量的不斷增加,互聯網診療服務沒有相應規范和標準的問題開始凸顯。
《規范》在《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的通知》等文件基礎上,重申“線上線下一致”原則,明確規范互聯網診療的線上診療服務行為和流程應與線下實體醫療機構診療保持一致。線下實體醫療機構作為我國傳統的醫療模式,發展至今,診療服務規范相對完善,明確以線下診療規范作為互聯網診療的標準,是對當下互聯網診療服務適用標準不一的有力回應。比如,根據《規范》規定,在診療服務中,只有醫師通過互聯網獲取的信息和線下面診獲取的信息相同,并足以支撐作出和線下面診相同的診斷和處置意見時,才能繼續診療行為。否則,醫師應立即終止本次互聯網診療,并建議患者到線下醫療機構面診。
《規范》還對人工智能、數據安全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充分保障患者權益。專家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部分互聯網診療服務方使用智能問答機器人24小時接診,針對患者提出的醫學疑問和就診需求進行智能回應。但診療行為是一個高風險、較復雜的行為,目前的人工智能尚不能達到較高標準,存在著對患者病情診斷的誤差可能性,單純使用人工智能存在較高風險。《規范》第十一條規定,不得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完全代替醫師進行問診、書寫病歷、開具處方等診療行為。這意味著僅可將人工智能作為輔助進行使用,不能完全替代真實醫生的診斷。《規范》還首次提出互聯網醫院應設置醫師評價環節,以患者主觀的就診感受對醫師接診做出評價,且對于沒有證據否定其真實客觀性的評價,互聯網醫院不得自行刪除。將患者安全置于首位,保證了就診患者對線上診療的監督。
責任編輯:pj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43瀏覽量
208424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7瀏覽量
10387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2瀏覽量
24029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