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呈現出與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完全不同的形態特征。如果說農業時代的經濟特征是“男耕女織、田園牧歌”,工業時代是“工廠林立、機器轟鳴”,那么數字時代則是“萬物互聯、數據驅動”。不同于以往,作為數字時代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和生產要素,數據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釋放數據潛能
互聯網技術對于產業的滲透,是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從第三產業到第二、第一產業的過程。在互聯網帶來的連接之下,出現了“平臺經濟體”,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也創造了一種可再生和可被源源不斷利用的新的生產要素——數據。數據就是我們在物理世界的“行為痕跡”抽象在數字世界的映射,是數字時代的新石油。那么該如何利用數據資源?
一是打造數據規模效應,用普惠共享的大連接打造數據勢能。數字經濟滲透到各行各業的各種場景應用,開辟了線上線下聯動的新場景和商業模式,“在線”讓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讓數據成為生產資源。特別是受新基建政策驅動,未來幾年,5G將會迅速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5G網絡的本質是無限連接,連接將產生高價值的數據,大數據將開啟爆發式增長的“飛躍期”,為釋放數據潛能夯實發展基礎。
二是整合數據資源,用互聯互通的大平臺釋放數據動能。伴隨著數字經濟的浪潮,以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成為引領數字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平臺擁有巨大的資源優勢,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將碎片化的能力和資源整合起來,撮合交易。平臺推動產業組織關系,從線性競爭到生態共贏,并不斷通過數據閉環賦能中小企業。同時,以數據中臺為代表的新平臺加速了數據價值化過程,通過聚合和管理跨域數據,將數據抽象封裝成服務,賦能前臺業務。
三是促進數據流動,用開放協同的大生態實現數據賦能。數字經濟構建了開放生態,全球已有約40億人成為登陸信息社會的“新移民”,開啟線上線下的互動應用,同時產生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的孿生,形成數字時代的生態。在應用構建的開放協同生態中,數據、資本、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得以流動和共享,賦能各參與主體,共享數字紅利,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個人等多主體參與、相互依存、實時互動、互利共享的生態體系。
以數據為關鍵要素驅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從數據的發展歷程來看,數據的地位呈螺旋式上升的發展形態。其先后經歷了從單純的客觀存在到實現海量存儲,從輔助決策到價值挖掘,再到構成數字世界的核心要素幾大階段。因此,通過數據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以數據構成新型基礎設施底層為起點,通過融入實體產業實現業務賦能,進而協同各類要素構建起整個數字生態。
一是數據要素嵌入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動數字產業化。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內核,其發展水平取決于數據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也取決于數據等基本要素帶來的數字化創新。首先,數據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助推器。信息化、數字化是數據要素形成和價值沉淀的基礎,數據以隱性生產要素的形式存在于數據中心、網絡、終端設備及數據軟件等各類基礎設施中,構成了其他要素流動的數字基礎環境。其次,數據是數字技術升級的加速器。如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數據挖掘能力,而數據的匯聚和分析應用也助力科學發現,夯實了人工智能等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技術的迭代促進了數字化的持續創新與繁榮。再次,數據是實現數字產業增量的“孵化器”。作為數字時代的通用要素,數字場景的廣泛應用和可流動性決定了數據具有使用價值。數據本身作為一種資產在流通中實現價值增值,同時催生數字內容、產品和服務等新產業新業態,進一步擴大數字產業的規模和范疇。
二是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驅動產業數字化。數據具有邊際成本遞減、規模報酬遞增等特征,企業數字化、產業鏈數字化和全要素數字化,能夠提升產業效率、優化產業結構。首先,數據與業務融合,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隨著企業數字技術應用的深入,數據作為顯性生產要素的作用進一步凸顯,逐步實現了與業務的深度融合,貫通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實現全過程高效協同,實現與用戶需求的精準對接,并與業務場景不斷交互釋放價值。其次,數據驅動行業資源整合,加快產業鏈數字化進程。數據憑借其高流動性、低成本、長期無限性和外部經濟性等特征,能夠聯動不同產業集群、不同組織,推動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互聯互通,進而實現跨產業、跨區域的產業協同,成為主導產業運行的“中樞”,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再次,數據釋放倍增效應,提升全要素數字化水平。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對其他要素資源具有乘數作用和倍增效應,可以放大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社會各行業價值鏈流轉中產生的價值,并催生新型產品和服務,有利于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三是協同創新發揮數據效能,助力建設數字生態。“數據是構建物理世界對等的數字化世界的原子。”在數字時代,萬物皆被數字化技術重構,而數據則構成數字化世界的基礎。首先,數據延伸了數字生態的廣度,實現經濟社會領域的全面數字化。數據在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價值。大數據讓城市變得更加智慧,讓社會變得更加互信,讓扶貧變得更加精準,讓人們感受到數字賦能的美好生活。大數據助力公共服務及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改善了營商環境和數字生態。其次,數據提升了數字生態的深度,全要素數字化將深度改造原有經濟社會形態。數據通過對技術、資本、人才等各方面生產要素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整合,在實現要素轉型升級的同時,進一步重構原有經濟、社會的資源配置狀態,實現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等協同發展,推動構建全社會的數字生態。
以數據為切入點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人類認識改造世界的歷史就是數據生產、獲取、洞悉、決策和執行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抓住機遇、把握規律,以數據為切入點,更大力度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
一是發揮制度優勢,謀劃發展之大戰略。隨著數據重要性的不斷提升,有必要將數據要素作為一項國家戰略資源。從全局高度樹立科學的數據觀,突出前瞻性,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數據強國戰略與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科技強國戰略,構建相互協同、整體配套的政策體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集中力量形成發展之大戰略、大格局。
二是破解關鍵難題,形成創新之大舉措。當前,大數據和數字經濟在深入發展中均面臨一些瓶頸問題。核心技術問題日益突出;大數據也面臨技術、產權、流通、安全、資產化等關鍵問題尚未突破。需下大力氣破解關鍵難題,加大研發投入,加大資金支持,系統推進,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
三是激發主體活力,開放共治之大治理。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帶來人類組織方式、治理方式和制度體系的變革。大數據帶來了全新的治理問題,也帶來了組織形態變化和社會扁平化等問題。鼓勵跨行業、跨領域、跨主體的產業合作和生態創新體系的建立。基于產業數字化轉型,探索創新商業模式、經營模式、組織模式,建立互利共贏、價值共創的良好生態。注重發揮各層級主體的積極性,處理好新業態與傳統業態之間的摩擦,探索有效的共治模式,形成數據驅動、鼓勵創新、開放共治的大治理格局。
責任編輯:pj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3瀏覽量
240301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57瀏覽量
62170 -
互聯網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74瀏覽量
1123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