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億歐網
作者:馬曉龍
2020年7月16日,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
18天閃電過會,6700億元市值,380倍市盈率,超額募資532.3億元,中芯國際成為A股近十年來最大規模IPO。
截至2020年8月26日收盤,中芯國際市值為5100億元,較發行當天最高市值跌去了1700億元,近5個交易日的平均交易額僅為30億元,不到首發當天的1/16。
股價持續走低,國內芯片公司頻繁受到美國打壓,被寄予厚望的中芯國際能否扛起中國芯片制造的大旗?
上市首月,市值蒸發1700億
早在2004年3月,中芯國際就在紐交所和港交所同時上市,一舉創造了當時全球第三大規模的IPO。但2019年6月,美股中芯國際股價累計下跌69%,從紐交所退市。
如今科創版的上市,使得中芯國際成為港股和A股兩地上市的企業。
股價持續走弱,是源于公眾對中芯國際的預期逐漸回歸理性?!芭菽北粩D掉,從而引導公眾將關注點聚焦在中芯國際的內在價值上,而不是緊緊盯著它的股價走勢。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當天,港股中芯國際卻暴跌25.23%,與A股“冰火兩重天”。
“靴子落地”,利好兌現,港股中芯國際補跌也在情理之中。
2020年5月5日,中芯國際首次披露將在科創板上市的消息,至7月15日,港股中芯國際累計上漲194%,除去業績的因素,更多的則是公眾預期在推動。即便在之后的一個月時間里,股價下跌44%,較5月5日的15.26港元依舊上漲63%,市值1920億港元(約合1700億元)。
中芯國際的科創板市值5100億元,港股市值1700億元。如果以科創板市值來看,港股明顯低估;如果以港股市值來看,科創板明顯高估。那么,中芯國際的真實市值到底是多少?
截至2020年8月25日收盤,中芯國際的總股本76.93億股,港股發行57.55億股,收盤價24.95港元,這部分發行的港股市值1440億港元(約合1280億元);科創板發行19.38億股,收盤價66.26元,則這部分發行的A股市值1280億元。
這樣算下來,中芯國際市值應為2720億元。未來,中芯國際的股價走勢,將很大程度上依賴自己在先進制程上的突破,以及公眾是否持續看好中芯國際。
人才流失之痛
中芯國際的股價變動只是表象,促使其股價變動的是背后真實的生產經營情況。
2000年,中芯國際落戶上海,并一度得到了行業巨頭的認可,相繼拿下IBM、東芝、高通等大單。
好景不長,由于中芯國際的部分員工來自臺積電,被指竊取臺積電的技術,遭到臺灣方面的罰款,“被迫”簽訂屈辱的和解條款,支付臺積電1.75億美元的賠款,并允許臺積電監視自己的技術,張汝也被取消臺灣籍身份,才使風波平息。
2006年,中芯國際被臺積電告到美國法院,不僅需要支付臺積電2億美元的賠款和10%的股權,張汝今還被限制3年內不得從事芯片業。
臺積電背后的最大股東是美國資本,中芯國際無法避免地使用了美國相關的技術和零部件,面臨著同業和美國的雙重施壓。
隨著“張汝今時代”的落幕,失去靈魂人物的中芯國際,開啟了一段風雨飄搖的旅程。
張汝今離開后,作為上海市經濟決策委員會委員,也是將中芯國際引入上海的傳奇人物江上舟臨危受命。僅僅2年后,江上舟突發疾病猝然離世。江上舟的去世,使得中芯國際內部的平衡關系被打破,十年前埋下的“隱形***”一觸即發。
沖突首先發生在時任CEO王寧國與COO楊士寧之間,上演了一出股東與管理層對于公司控制權的爭奪戰。
據媒體當時的報道,當年王寧國為了帶領中芯國際實現盈利,將客戶區別對待,引發了當時代表國資利益的大股東大唐電信的不滿。在江上舟去世的第3天,突發政變,想要在股東大會上趕走王寧國,但是沒有得到多數股東的同意。
公司管理層內耗,也讓中芯國際處于謠言的漩渦中。最終王、楊兩人雙雙出局,慘淡收場。
截至當前,中芯國際經歷了不同派系股東的暗流涌動、4任董事長、5任CEO的更迭,導致其戰略方向上也搖擺不定。
第3任CEO邱慈云執掌中芯國際6年,主張“穩中求勝“,放棄追求先進的制程,更加注重成熟工藝;放棄張汝今推崇的擴張戰略,轉而將戰線收縮至國內。
直到2017年10月梁孟松的加入,中芯國際才又開始“轉守為攻”,轉而攻堅先進制程。
現在的中芯國際,內部治理處于相對穩定狀態,但是卻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動問題。
據中芯國際《2019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據,2019年員工流失率控制在17.5%,較2018年下降了4.5%。其中兩組數據觸目驚心:上海流失員工高達50%,年齡低于30歲的員工流失68.6%。也就是說,2019年上海員工更新了一半,超2/3的30歲以下員工離開中芯國際。
高員工流失率在芯片制造這樣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顯得格外扎眼,技術來自人才,沒有人才的儲備和積淀,給中芯國際未來的發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中芯國際員工工資待遇不及臺積電可觀、福利逐漸形同虛設、內部爭斗不斷,導致了大量員工的離開。
2019年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為36.7 萬元,而畢業生進入臺積電的起薪就有50萬元以上,工作幾年,還有機會拿到股票分紅。
針對公司福利,中芯國際前員工知乎上爆料稱,2009年后,公司優惠購房與私立學校等福利逐漸沒了。
這就是中芯國際,在內外部風雨飄搖下艱難成長。
砸錢萬能?
兩期大基金注入超300億元、科創板募資超500億元。不管怎樣,中芯國際已經步入正軌。
在不少人腦海中,還留存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概念,認為只要向中芯國際砸足夠多的錢,中芯國際就會解決一切技術難題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那么,用錢能否砸出“第二個臺積電”呢?答案可能并不樂觀。
制程越先進,芯片的制造成本就會越降低,同時性能會提升;但是,資本支出會呈指數上升,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技術積累構筑“護城河”。
目前,臺積電是芯片制造領域的龍頭老大,一統7nm江湖,月產能10萬片,并準備好在2020年下半年量產5nm。3nm也正在攻堅階段,根據gizmochina報道,預計在2020年建廠、2021年試產、2022年下半年量產;
三星緊隨其后,7nm、5nm市場表現并不好,想要通過率先量產3nm扳回一局;
英特爾堅持垂直整合模式,布局芯片全產業鏈,設計、生產制造與封裝測試一個都不落下,導致自身先進制程進度明顯放緩,目前量產10nm,2021年量產7nm。
格羅方德、聯電紛紛宣布放棄7nm研發,中芯國際成了孤獨的“追光者”。
梁孟松的加入,為中芯國際按下了技術的“快進鍵”。中芯國際在沒有***的條件下,研發采取“跳代”的方式,直接跳到14nm,然后跳過10nm,繼續向N+1(介于14nm~7nm之間)、N+2(相當于7nm)發展。
或許,只有這種“放手一搏”的心態,才讓中芯國際在未來有機會追趕甚至超越臺積電,避免在競爭激烈的低端芯片市場,博取微薄利潤。
如果中芯國際后續發展更為先進的制程(5nm,甚至3nm),現階段看,還是繞不過***。其實,早在2018年5月,中芯國際就向荷蘭ASML訂購了一臺最新的EUV***,總價1.5億美元,但截至目前尚未收到。
受歐美技術封鎖,中芯國際獲得EUV***的可能性較小。
億歐科創分析師夏一哲認為,當前中芯國際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依然來自美國的政策風險,其設備難以回避美方的技術,如果美國要限制中芯國際,其可能無法承擔***的任務。
以麒麟710A為例,雖然中芯國際的14nm已經實現量產,比起臺積電12nm制成的麒麟710降頻了,說明技術差距還是很大。
億歐科創分析師鄧環宇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先進制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國產化先進制程。
中芯國際被推到舞臺中央,很大程度上源于華為被美國禁止,兩家公司的命運息息相關。
雖然消費電子業務是華為盈利最多的部分,但華為核心是一家通訊企業,通訊業務是關鍵,這也恰恰是華為的幸運。因為通訊業務對芯片的要求較低,達到28nm即可;而消費電子業務至少也要達到14nm,華為最新的機型已經到7nm。
所以,中芯國際的最大挑戰是:做出一條28nm自主可控的生產線。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88瀏覽量
427288 -
中芯國際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418瀏覽量
6551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