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基建”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和探討的熱點議題。新基建涉足七大領域,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與傳統基建不同,“新基建”在多產業、多技術深度融合方面體現出更多特性,隨著“新基建”的實施,5G、3D/虛擬技術、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先進技術將融合得更加緊密。感知技術無疑是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所具有的關鍵共性技術。
傳感器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自新冠疫情阻爆發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數字化轉型需要依賴與數字化相關的基礎產業,如數據信息采集、傳輸、處理相關的基礎產業,同時也是計算機、通信、傳感器等信息技術基礎產業的支撐。由此可見,以大數據中心、5G、傳感器、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數字化基礎設施是“新基建”發展的核心。面向數據采集的傳感器、無線傳輸數據的5G、人工智能計算為代表的智能計算將成為貫穿“新基建”全過程的基本要素。
工業生產中,傳感器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特別在萬物互聯的趨勢下,傳感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傳感器作為智能制造的基礎,在自動協作應用程序中為制造商提供了高度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同時,智能傳感技術可幫助制造商集成各種數據,并將其轉換為可操作的信息,以實時優化自動化任務。通過為傳感器添加“觸覺”和“感覺”,制造商可以避免由于錯誤而導致的重復工作,從而節省了人工并降低了自動化和生產成本。
由于國內應用需求的增大,中國的傳感器行業發展迅速。在這次疫情防控和整個醫學行業中傳感器技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疫情的預防和控制中,傳感器不僅在紅外溫度測量、呼吸機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ICU病房和氧氣室中的隔離區的環境監測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先進的傳感器促進了現代工業自動化的轉型。傳感器可以檢測諸如光線、溫度等和影響點之類的變量,這些變量是影響制造商成功完成自動化任務的關鍵因素。因此傳感器現在以各種方式廣泛用于工業自動化中,并且它們的應用非常多樣化和通用。對于不同類型的生產任務,制造商可以選擇不同的傳感器來滿足檢測要求,如工采網代理的各種氣體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位置和距離傳感器等。傳感器根據作用不同,應用非常廣泛。
我國傳感器企業多處于小規模生產階段
長期以來,我國傳感器產業化未能受到高度重視。這與市場對傳感器的巨大需求,及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不相匹配的。我國傳感器企業多處于小規模生產階段,存在工藝老化、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缺乏產業化生產的基礎條件。核心技術與產品停留在實驗室或小批量生產的初級階段,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目前國內有大約1700多家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不同程度地涉及傳感器的研發、小批量生產制造。由于非專業、非主營傳感器的企業比例較高,導致對傳感器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僅占總數的5%,產品種類齊全的專業廠家不足3%。與國外相比,我國傳感器企業在產品品質、工藝水平、生產裝備、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新品研制落后近10年,產業化水平落后10-15年。
國家政策關注度不夠也是傳感器產業與國際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在國家戰略規劃和產業政策上沒有將傳感器產業提升到相應高度,并予以扶持培育,同時資源配置偏離行業發展需求。長此以往,使得產業分散、規模偏小、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和領軍人才的引領,從而導致產業鏈不完整、產業融合與聚集度不高、產業空心化加重等問題。
突出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源匹配和關注度不夠,同時貸款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長期存在。整體技術裝備落后,自動化生產與檢測水平較低。而工藝技術裝備的投資需求較大,且企業無力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能力提升。這會直接影響科研和生產工藝技術整體能力提高,嚴重影響產業化進程。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難度較大,科技研發與產業生產脫節。我國傳感器產業的技術創新資源集中在科研院所,而不在企業之中,導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形成的科技成果缺乏轉化的通道和橋梁,導致成果和產業化分離。加之科研成果與產業化結合機制和體系不夠健全,導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人才流動導向偏離,缺乏領軍人物影響力和示范帶動作用。首先是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科研人員偏少;其次是人才培養的專業化、批量化、實用性與傳感器產業化偏離較大;再次是人才的流向不能流入多為中小企業的傳感器企業當中。這些導致了人才的聚集度不高,缺乏領軍人才和優秀企業家的培養和引領作用。
四是企業稅費負擔過重。傳感器產業技術含量較高,人才、技術密集,開發成本大于其他行業,企業負擔過重,導致在同等高科技中享有稅收優惠政策較少。
五是長期受到進口產品沖擊。成熟傳感器領域的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導致國內企業在生產規模、品種、質量、價格方面缺乏競爭力,市場反應速度慢,個性化服務能力不足,缺少規模效應等。此外,市場推廣與產品銷售成本過大,約束條件和要求過多,準入門檻偏高,也是傳感器企業進入良性循環的制約因素。
工業互聯網對傳感器提出新挑戰
工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在給傳感器帶來巨大機會的同時,也對傳感器提出了新的要求。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元。2019年,傳感器的應用范圍將擴大,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2310億元。中國工業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中國傳感器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2500億元。
工業互聯網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管是發展到哪個階段,都離不開傳感器的廣泛應用。傳感器將向智能化、微型化、多功能、低功耗、高精度等方向發展。首先,工業互聯網時代要求萬物互聯,這要求作為數據匯聚感知的傳感器成本要低,只有低成本傳感器才能真正實現萬物互聯。其次,在傳感器低成本的要求下,還需要確保傳感器感知精度符合工業場景要求,保證感知數據的精準度。再次,工業互聯網時代對傳感器功耗提出了較高要求,只有確保感知元器件功耗足夠低,才能確保實現萬物互聯下感知終端節能降耗的目標。目前基于生物能、太陽能等供電的感知終端正在不斷涌現,為工業互聯網時代傳感器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點。最后,為確保工業互聯網的數據安全可靠,目前越來越多的工業場景對傳感設備數據安全可靠性提出了高要求。
但是,中國的傳感器在信息感知和智能、網絡方面仍然相對落后,目前存在低級產業企業規模小,技術創新基礎薄弱等問題。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一直在加大對傳感器發展的支持,尤其是智能傳感器行業。“新基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可以進一步帶動傳感器市場的發展,我國傳感器企業可以借此機會抓住市場機遇,提升企業實力,擴大產業規模。
責任編輯:pj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407瀏覽量
756651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6瀏覽量
566041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30瀏覽量
942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云傳感器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嗎
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賦能產業升級,推動智能制造
工業互聯網數據中臺是什么
工業互聯網助推產業數字化轉型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功能和作用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概念和作用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4/31/wKgZomY-3kuAdLaIAAF6PGL7O0o34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