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4年12月“中國制造2025”被首次提出后,與其相關的智能制造在我國也一直熱度不減,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實施智能制造,在生產流水線上引入智能的概念、工藝和設備,改變和淘汰傳統生產方式。
而在東軟集團副總裁、通信與企業互聯事業部總經理劉寧寧博士看來,上述生產流水線上的智能只是智能制造的初步,真正的智能制造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概念,涉及供應鏈上下游以及售前、售后等多個環節合作伙伴的共同智能化改變。
智能智造本質為智能生態
劉寧寧博士認為,智能制造簡而言之就是將先進的IT智能技術與制造業充分融合并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而無論互聯網、云計算還是大數據都是開放的體系,因此在融合的過程中制造業也需要打開大門,由原來相對封閉的體系走向開放,充分擁抱制造業之外的生態環境。
劉寧寧博士以家電企業美的的智能制造為例進行了說明。三四年前,東軟為美的打造了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營銷平臺和售后服務系統,通過兩大平臺,美的清楚地掌握了客戶信息、產品詳情,并在產品需要維修時告訴客戶維修點信息;更進一步,東軟將這些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指導美的產品生產,包括工業機器人、機器手臂等智能設備。“通過上下游環節的聯動、打造開放的生態系統,東軟不僅幫助美的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更使得生產、售后更加科學和智能。”劉寧寧博士表示。
再以汽車的智能化生產為例進行說明。在劉寧寧博士看來,單純在流水線上引入智能化技術、機器人、機器臂等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智能制造。真正的智能除了生產的智能,還要考慮用戶駕駛過程的智能,例如智能駕駛、維修預警、日常保養,甚至用戶開車之后下一步要做什么,都不是與車廠完全割裂開來的。
“因此智能制造做到極致就是智能生態的構建,用戶需要以開放的心態,與產業鏈合作伙伴聯動,構建開放的智能生態系統。”劉寧寧博士認為。
構建生態并非易事
不過,要構建智能的開放生態系統對于一般的企業而言并非易事。畢竟,傳統的制造業相對而言較為封閉,而要面向開放的生態系統則需要彌補過去的很多缺失,這涉及到技術、業務、管理等多個層面。
劉寧寧博士表示,在此方面類似東軟這樣的提供IT解決方案和服務的企業可以發揮專長。據悉,東軟可以提供針對智能制造的整體化解決方案。
據悉,東軟已經與傳統制造業建立了廣泛深入的合作關系,服務的客戶包括海爾、美的、海信、TCL等,在合作過程中,東軟從生態環境的角度找準定位,與客戶進行探討,幫助其適應和理解未來工業界和整個社會生態環境的變遷,用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幫助和引導相對封閉的制造業走出“圍墻”,迎接和擁抱開放的產業生態環境。
多數企業缺乏自我認知
智能制造這一概念在我國誕生已有時日,那么其具體應用情況如何?
劉寧寧博士曾就智能制造的話題在江浙地區進行調研。據他的觀察,白色家電和黑色家電企業擁有較深厚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根基,因此在擁抱智能制造時步伐更快一些;而一些中低端消費品的生產者訴求并不高,加上難以承受技術改造帶來的巨大成本壓力,因此對于智能制造并不十分積極。
劉寧寧博士認為,這類企業主要面臨兩大沖擊:一是利潤下降的沖擊,二是人力成本上升的沖擊,雙重壓力作用下,它們并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更新。這些企業存在一定的互聯網憂慮癥,也就是說雖然有意使用互聯網的先進工具,但是只要一觸網就發現首先要面對的是更多的成本負擔,因此內心十分矛盾。
此外,還有大量企業擁有推進智能制造的條件,也知道推進智能制造的迫切性,但是自身的需求并不明確,更談不上智能制造落地自身企業路徑的看法,處于“想用又不知道如何入手”的狀態,迫切希望從外界得到幫助。“因此落地智能制造,當務之急是明確企業需求。”劉寧寧博士認為。
人工智能并非核心
智能制造推進兩年多來,人工智能也迅速走紅。由于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均有智能的含義,因此有觀點認為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并且借助智能制造的浪潮鋪天蓋地地炒作人工智能的概念,預言人工智能將顛覆傳統制造業。
劉寧寧博士認為,將智能制造的核心視為人工智能,實際上是概念的嫁接和遷移。實際上制造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步伐從未停止過。劉寧寧博士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從事自動化技術的研究,據他回憶,在當時大規模可編程控制器就已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發揮巨大作用,而數控車床當時也已替代人力,這些都具有智能的成分,可以視為較早的智能制造。
“制造業有上百年的歷史積淀,是國家利器、國之根本,智能化技術的作用是融入傳統生產,改變和提升效率,但遠非顛覆或者替換。過去多年,制造業智能化的步伐從未停止過。所以試圖用華麗的辭藻和沒有根基或者片面的積累顛覆制造業,都是不可行的。”
責任編輯:tzh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46瀏覽量
208428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7瀏覽量
103872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3瀏覽量
24030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