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網絡整理)
發光物體叫做光源,光源有普通光源與激光光源之分。激光光源有特定的發光物質及特殊的結構部件組成,而普通光源則隨處可見。
化學發光:發光過程中輻射體內部發生化學變化,依靠消耗自身化學能量而發光。如燃燒、放煙火等。
熱致發光:溫度高的物體可以發出可見光。如白熾燈、太陽光等。
電致發光:依靠電場能量的激發而發光。如閃電、電弧燈、火花放電、輝光放電等。
光致發光:用外來光激發所引起的發光現象。如日光燈、夜光表及某些交通指示牌上的磷光物質的發光都屬于光致發光。
上面各種發光方式的不同,但總的來說普通光源的原理是自發地原子和光子的躍遷。上述各種發光過程,其差別就在于激發的方式不同,而發光的微觀機制卻是共同的。即在外界條件的激勵下,光源中的原子、分子吸收能量而處在一種不穩定的激發態。在沒有任何外界作用的情況下,它能自發地躍遷回低激發態或基態,并發射出一定頻率的電磁波。
總的來說激光是一種人工的光,它大多數來自于人工制作,激光器的產生大大推進了激光事業的發展,可謂是一個劃時代的舉措。
迄今為止,光學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在激光產生之前,人們使用的光源主要是熾熱物體的熱輻射和氣體放電管,機理是自發發射,這是一個隨機過程,相干性不好,兩個光源甚至同一個光源的兩個點發出的光也不能形成干涉條紋。19世紀末赫茲發明了無線電波,20世紀初出現電子管后電磁波可以由電子振蕩器產生,可以產生單一頻率持續時間任意長的完整正弦波,有很好的相干性,但波長只可以縮短至毫米波,因為放大器和選頻用的諧振腔在電子學中無法實現。
1958年美國肖洛、湯斯等人幾乎同時提出了用平行平面鏡作為光的諧振腔,用鏡面反射實現光反饋的產生激光的理論與實驗。緊接著,1960年梅曼用紅寶石制成第一臺可見光激光器,同年制成氦氖激光器;1962年制成了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制成了可調諧染料激光器。
(責任編輯:fqj)
-
激光器
+關注
關注
17文章
2540瀏覽量
60709 -
光學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50瀏覽量
972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